关于在南极地区开展科普活动的讨论

    温海焜 董志川

    摘 要:本文作者曾经在南极地区参加过一些小规模的针对中国普通百姓的科普活动,对在南极地区开展科普活动的相关问题产生了一些思考。本文着重讨论了在南极地区开展科普活动的重要性及可行性,并以天文学为例介绍了几种可以在南极开展的科普实践活动。

    关键词:南极; 科普; 天文

    中图分类号:G2?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7-190-002

    本篇将着重对南极地区科普的可行性、前往南极地区的中国人的文化层次的分析,以及在南极地区设立固定科普站点等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借此引发同行对该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1.南极科普内容分析

    南极,位于地球的最南端,是地球上最遥远的大陆,是最后一个被人类发现的大陆,是唯一没有发现原住民痕迹的大洲,也是唯一没有人员固定居住的大陆。南极洲一直是科学研究和科普的热点,关于南极可以开展的科普内容种类众多,涉及包括天文、地理、大气、冰川、环境、生物在内的各个领域。笔者从事南极科普已经有8年的时间,我认为其科普宣传的突出点及优势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南极地区距离遥远,是地球的最南端,人类最晚发现的一个大陆,也是唯一至今没有发现原住民活动痕迹的大陆,对于普通人来说该地区难以接触,很难到达。

    1.2南极地区风景奇特,拥有独特的动物和植物。

    1.3南极的科学意义重大,對地球的发展有着息息相关的影响。

    1.4南极话题有着广泛的年龄基础。从3岁开始接触科学的孩子开始,每个年龄层都在各个问题上对南极产生兴趣,而且关心的兴趣点也各不相同。

    1.5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南极问题逐渐成为国际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的焦点话题,可讨论的问题多。

    2.南极地区科普活动的意义

    2.1前往南极的人群分析

    我国的南极科学考察事业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飞速,中国有记载的第一次前往南极是在1980年中国两位科学家董兆乾和张青松应澳大利亚政府的邀请跟随其科学考察队前往南极科考,成为中国踏上南极洲大陆的第一人。1984年中国政府官方第一次派遣南极考察队赴南极洲和南大洋进行科学考察工作,并于1985年在乔治王岛上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此后的二十多年,科考人员赴南极一直是中国前往南极地区的主旋律,很少有普通游客涉足前往遥远的南极。

    但是这种情况在近十年出现了颠覆性的变化,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的旅游事业也出现了快速性增长,前往南极目前已经不是类似上太空旅游一样是个遥不可及的话题,而是切切实实的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中。据国际南极旅游协会(IAATO)的统计,2015年到2016年中国赴南极地区的游客数量为3500多人,已经超过澳大利亚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赴南极旅游的国家。在2017年该数字已经近5300人。从2008年的不足100人到现在的5300人,9年间人数暴涨60倍[2]。根据数据可以发现,目前赴南极的中国普通游客数目已经远远超过了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活动的科研人员的数目,而我们的科普活动还未在南极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开展,目前基本是一个盲区。目前比较经典的中国——南极的旅游路线主要是乘坐飞机到阿根廷最南端的乌斯怀亚市,然后坐游轮前往南极半岛进行旅游探险活动。笔者曾经参加过一次南极科学探险旅游活动,以此为例进行分析,目前在南极地区进行旅游的普通旅行者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

    年龄跨度大,从4岁到70岁各个年龄段都有人参加,文化层次科学素质高,该群体中除去未成年及某些已退休的老年人群外,20-55岁之间的人群绝大部分都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而未成年的孩子们也成长于高科学素养的人群家庭,平时热爱科学,喜欢进行一定的科学活动,有相当高程度的科学基础。该群体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笔者曾经在南极进行过两次关于南极和天文方面的科普讲座,尽管外面是西风带的狂风大浪,但是很多人都不顾晕船带来的极度痛苦,要来听科普讲座,并且问的问题都有一定的见地和思考,可以看出平时对科学有一定的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这些科普受众都是平时经常接受科普的人员,他们接受科学,愿意学习科学、体验科学。

    2.2南极地区科普的急切性和特殊重要性

    如果说十年前,在普通旅游人数只有不足100人的时候,大部分还是专业的南极科考人士前往南极地区的大背景下在南极地区开展科普工作还有点不切合实际或者不是那么迫切的话,那么在近年这个呈爆炸式增长的旅游人数背景下,开展南极旅游科普旅游就十分的急切和必要了。

    目前的南极地区,鲜有从事科普工作的中国科学家的身影,没有一定的科普指导工作,游客们往往只是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南极地区的美丽奇景,而缺乏从科学的层面上去了解南极。南极旅游的大部分时间是待在游轮上进行岛屿之间的巡游活动,这些游轮大部分是由外国的科考船或邮轮改装而成,上面的船员和工作人员几乎都是外国人,虽然有一些长期从事南极旅游的人在船上服务,但语言沟通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且这些人本身也不能从科学的角度深入地去阐述南极科学,因此往往游客对他们的讲座也不能很好地去理解。

    近年来,随着对南极地区的研究愈发的深入,南极科学已经越来越为大众所熟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地区受到的环境威胁要远远大于地球其他地区,由其引发的冰川面积缩小,海平面上升等环境问题正日益引发大众的思考和关注。此外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现象,南极地区的科学一直都深受大家的欢迎,在南极地区宣讲南极科学,能够通过现场的环境进行“现身说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南极地区可能开展的科普活动的种类(以天文学为例)

    在南极地区,如果仅仅靠科学家通过PPT或者讲座的方式进行说教式的科普虽然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显得非常的枯燥和乏味。笔者建议可以针对南极旅游的特点及南极自身的特殊环境开展一些有趣味的小型科普活动。在南极可以开展的科普实践活动的种类很多,由于专业所限,笔者经讨论自身熟悉的天文专业领域的活动,以供大家参考。

    3.1航海天文学及南半球观星活动

    航海天文学是一门是指在海上观测天体高度、方位等以确定船位的导航技术。例如,某时刻同时观测两天体的高度,可得到相应的两个天文船位图,两圆相交,靠近推算船位的一个交点就是与观测时刻相对应的天文船位。

    在古代,航海天文学是一门十分有用的科学,结合了航海、天文、水文、气象等多方面的知识。在近代,随着GPS的发展,该科学逐渐没落,但在前往南极的船上通过架设简单的航海仪器、天文仪器进行航海天文学的科普活动可以唤起人们回味历史的兴趣,让人们回到气势磅礴的大航海时代中去。

    目前90%的游客前往南极都是从阿根廷或者智利坐船出发,进入南极地区。此路线虽然耗时多,但是价格低廉,而且可以品味航海的乐趣。在南极的夏天,虽然大部分时间是白天,但在航行过程中每天依然有2-3小时的黑夜时间,可以通过此时段进行南半球天文的观测,以及航海天文学的测量定位活动。南半球能观测到的星体与中国所在的北半球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最著名的南十字星在北半球就看不见,因此在南半球进行观星活动可以弥补中国天文爱好者的一些空白,很有意义。

    3.2南极望远镜白天观太阳活动

    南极地区有空气寒冷干燥,空气明净、透过率高、风速低等特征,也非常适合进行太阳的观测和科普活动[5]。目前的南极旅游经常会登陆一些国家的科学考察站,可以利用这些考察站的场地和资源,以及南极丰富的日照时间进行太阳科普的观测活动。太阳是对人类最重要的恒星,也是大众比较熟悉的恒星之一。由于太阳距离地球较近,通过简单的天文望远镜就可以快速定位、轻松观测到太阳黑子现象。

    南极地区极光观测。极光是南北极特有的现象,其发生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在南极被称为南极光,在北极被称为北极光。地球的极光是来自地球磁层或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太阳风)使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或电离)而产生。普通的群众如果缺乏科学的引导,只能赞叹于极光的美丽和绚烂,对其中的科学原理和科学奥秘知之甚少。如果通过专业的科学光谱仪器,可以对极光进行谱线分布及能量強度进行分析和研究,提高人们对于极光的认识,加深对极光的科学知识的理解。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前往这个距离中国最遥远的大陆。目前在南极还没有系统的科普实践活动,只是一些零散的科普讲座。科普在南极地区还基本属于空白。本文希望通过一些讨论和研究,唤起科普工作者对南极地区科普的兴趣,积极投身南极科普中来,利用南极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开展科普活动,激发大众的科学兴趣。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南极https://baike.baidu.com/item/南极/6459fr=aladdin

    [2]张焱蕊,张明月.只带来脚印只带走回忆 中国成南极游第二大客源国,人民网,2017年3月20日

    [3]刘晓静,梁留科.国内科普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9-55

    [4]于洪贤,何卓,朱井丽.我国科普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对策[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4,32(3):94-96

    [5]温海焜,宫雪非等.一种双层浮筏式南极巡天望远镜减振方案设计[J]振动、测试与诊断,2019年第6期第39卷1291-1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