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心理正能量有效应对群体性冲突事件——中职校群体冲突事件剖析及对策探索

    钟春明

    

    〔摘要〕学生中的群体性冲突事件是任何学校都不愿面对的,然而严防死守并不是群体冲突事件的有效应对策略,从中职生群体性冲突事件的心理分析入手,对冲突事件的起因、过程、群体等要件进行剖析,探索从自尊与尊人、沟通与说“不”、公正与法治、友善与和谐等方面构建中职生的心理正能量,形成从个体到群体的有效应对,避免校园群体冲突事件的发生,营造和谐美丽校园。

    〔关键词〕中职生;群体冲突;心理正能量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19-0065-04

    发生在校园的群体性冲突事件,是任何学校都不愿面对的,仅冲突事件的伤害程度、负面影响就够学校头痛的。与重点高中相比,中职校好不容易建立起的职校新形象,经不起群体冲突事件的伤害。处于十七八岁年龄段的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接受能力最强、情绪最易波动、思想最易偏激的时候,同时,年轻的体魄使得中职生具有很强的群体冲突与行动能力。在目前的高中阶段教育中,相对优质的生源进入了普高学习,许多中职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积累的负性情绪过多,导致心理正能量[1]不足,在人格自尊、人际交往、情绪控制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就使职业学校发生群体性冲突事件的可能性相应增大。因此,有必要对中职生群体性冲突事件进行剖析,从中探求有效应对的心理正能量构建策略。

    一、中职生群体冲突起因剖析

    (一)校园活动引发的群体性冲突事件

    这类事件一般由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引起,事先并没有任何恩怨与纠纷,如班际篮球赛中,由于比赛中的身体冲撞或者裁判不公平,甚至对裁判的不理解,引起当场或赛后的群体性冲突事件。这类事件发生时常常是群情激奋,参与者以维护班级荣誉(班级面子)为指导思想,在群体对立时,也并不想产生冲突,然而在少数同学的语言刺激下,产生了冲突。但在冲突中,一般不会携带刀具或钢管等器械,冲突过程中,一般会有学生到老师处报告。如果相关教师细心的话,可以发现学生群体事件的先兆,而且学生也不会隐瞒。

    心理特点:无论自己一方是否真的在理,由于都站在自己的立场看问题,都认为己方是吃亏的,对方是故意所为或判决是不公平的,自己是在为集体争取荣誉,因此在场的人常常个个都“理直气壮”,常常大声陈述己方的理由与诉求,情绪感染性很强。

    (二)人际交往引发的群体性冲突事件

    这类事件常常是群体中两个人由于一些小事引起冲突,如楼梯间相撞、欺侮行为或一句无意的话等。在不顾对方感受的情况下,从语言上的激化到肢体的冲突,而后,失败的一方就约定地点,相約重新解决,并以叫人帮忙相威胁。于是双方都叫其他同学甚至社会不良青年帮忙,形成群体性冲突事件。这类事件常常带有恶性后果,由于双方事先都有准备,在冲突中,可能出现刀具钢管之类的器械,容易引发严重伤害事故,是学校重点防范的对象。特别应当指出的是,这类事件一般隐藏较深,当事双方以及参与者都不会向有关老师报告,即使事发后,调查也存在困难。

    心理特点:主要当事者,一方面为维护所谓“面子上的自尊”,另一方面内心忐忑,希望对方见阵势望风而逃,毕竟知道群体性冲突主要发动者必然要受到学校的严肃处理。帮衬者中的激进分子为展示自己的能力,常用激烈的语言进行挑战,一旦遇到言语的回应,群体性肢体冲突当即发生。帮衬者中的看客,一般用语言哄抬冲突氛围,激励激进分子的冲突行为。

    (三)师源性引发的群体性对抗事件

    首先,个别教师的学生观落后,对学生评价单一,或用晕轮效应看待学生。其次,没有及时改革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而将固化的教学理念加到学生头上,引起学生的不满,其中更以将学生的行为与人格混为一体的批评方式,激发学生的群体对抗。最后,个别教师心态失衡,自我评价过高,而忽视了学生真实的心理需求,违背了学生的意愿。

    心理特点:此类冲突更多表现在学业上,群体性对教师的不满、冷漠、不配合,甚至群体性故意捣乱,从而使得整个班风变差,助长了学生其他违纪行为的产生。

    二、中职生群体冲突参与人群的剖析

    在群体冲突事件中,学生群体可分成组织者、激进分子和从众者,而这些学生参与群体冲突事件的心理显然不同。

    对于组织者和激进分子来说,他们常主观固执地认为自己是吃亏的一方,大都从自己一方的得失进行考虑,而不换位思考,以一种偏激的思维来考虑问题,为了挣回“面子”或求得平衡,将事件绝对化、扩大化。在游说他人时,将与事件无关的人圈到事件内,很有煽动性和鼓动性,一般都从情感入手来激发从众者,决不从理性分析的角度来组织从众者。如“这种事情就是看不起我们……” “我们一起去!你怕什么?”“这点小事,做朋友的总要帮忙哇!”所以,他们在选择从众者时,也以初中时的好友、同班同学、同校好友等情感关系的人为主,也有部分他们认为能为自己出力的无关人物。如果有不明事理的女生夹在其中,在群体内一阵痛哭或鼓动,则群体的冲击力更强。对于组织者和激进分子来说,一方面,他们想显示自己的能力,即一种反抗规则的能力。另一方面,他们在冲突中,体验群体对他们的需求,这部分学生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常常很难被群体认可,得到他人的眼光赞许,而同伴的认可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

    而对于从众者,许多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没有学会说“不”字。使得自己在很多不该出现的地方出现了。特别是在青春期,一个总想显示自己男子汉气概的年龄,学生不想被人看扁,想显示与朋友或同学间情谊的深厚。于是,当出现信息不对称的单向引导时,容易引起偏激的情绪,将原本深藏的冲动性激发了出来,给群体事件推波助澜。

    简而言之,在群体冲突过程中,学生主要的心理特点是:思想偏激、绝对化、扩大化、情绪化。

    三、中职生群体冲突过程剖析

    (一)冲突萌芽阶段

    群体性冲突发生之前,许多学生还是理性的,以讲道理、辩解为主,由于在情绪激动的状态下辩解,说话的语气、音量、肢体语言容易变形,使得对方学生在信息接收的过程中,出现不对称的理解,将原本一个理性的说明变成冲突的导火索。

    当事者内心:我也是有面子的人,你退一步,那就算了?为什么我说的你一点都听不进去?你再这样威胁我也不客气了!

    问题所在:信息沟通错位,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心理正能量不足,应对无方。

    (二)冲突初始阶段

    在群体冲突的初级阶段——辩解过程中,少数学生会出现攻击人格的话语,或将个别人的行为扩大化,或将想象变成现实进行抨击,如“你们班所有的”“你们原本就是”,在这些话的激发下,肢体冲突显得就不可避免。而在肢体冲突阶段,就出现了群体无意识状态,许多原本不想打架斗殴的学生也会冲入人群,拳打脚踢。

    当事者内心:不管了,先打了再说,这样的话怎么受得下去?

    问题所在:攻击性语言是群体冲突的启动探钮,特别是对人身的攻击性语言,或对父母或亲人的谩骂。

    (三)冲突爆发阶段

    随着冲突当事人或激进分子的动手,一对一冲突产生,然后劝架的、拉架的、乘机动手打架的围成一堆,群体冲突爆发,此时也分不清谁先动手,谁下的重手,群体冲突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就发生在这一阶段。

    当事者内心:头脑空白,没什么想法,只是情绪的发泄,先把对方打倒再说,让对方认输。

    问题所在:人性中恶性的一面占据主导,心理正能量严重不足,已不管自己以及对方的痛楚,处于一种自我无意识状态。

    (四)冲突结束阶段

    群体冲突的结束有两种情况。一是出现严重后果而自然结束,当有当事者出现流血或昏倒等严重受伤情况,群体冲突会突然停止,众多参与者一哄而散,少数人员扶伤者去处理。二是教师及时赶到处置,双方人员同样四处逃散,群体冲突中断停止。

    当事者内心:我只是想教训对方一下,真的不想出这么大的事!这下完了!

    问题所在:后悔已是来不及了。

    四、中职生群体冲突的应对——心理正能量的构建

    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我以很多启示,在应对群体性冲突事件时,从参与者的公正意识与法治行为、和谐意识到文明行为、友善精神与友善行为均存在差距,从另一个角度可以这样认为,学生的心理正能量不足,单薄的正向意识与精神无法应对群体事件的各个过程。

    (一)群体冲突应对心理正能量之——自尊与尊人

    许多中职生常用一个坚硬的外包装包裹自己极其脆弱的自尊心,原因很简单,他们没进入重高或普高学习,就因为义务教育阶段成绩不佳,在当下的教育评价体制下,必然所获的表扬和正向激励相对较少,对自我的认识不足。

    中职校要根据生源特点,开设自我认识系列心理辅导课,通过优点轰炸、接纳自我、认识自我等主题辅导,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自尊,不盲从、不狭隘,从悦纳自我到接纳他人,自尊与尊人是避免群体冲突的心理基石。

    (二)群体冲突应对心理正能量之——沟通与说“不”

    沟通障碍是许多冲突事件的主要起因。“听说×人很看不起你,说你这种人是××”,一些学生对传言不假思索地相信,常常是群體冲突的导火线,而当他们去对质或分辩所谓的传言时,使用的却不是常态化语言,而是威胁性语言、激进性语言,由此产生了许多无端的冲突。而在冲突事件中的许多从众者,内心其实并不想参与,可最终还是参加群体冲突了,究其原因就是不会说“不”,不会拒绝他人。一些从众者说“我说过不去的,是他们让我去站一下就行。我不好意思不去”。显然,这些学生在说“不”的态度和拒绝的理由上缺乏训练。

    由此,我们认为加强中职生的沟通能力训练,提高他们的内在信息表达能力,能使用多种信息沟通管道将自我的讯息表示出来,而不是表达不完整或一味地攻击他人人格,学会说理,学会观察沟通的肢体语言,学会说“不”,对不良行为说“不”,这种心理正能量,能让群体冲突在初级阶段就停止下来,沟通与说“不”是避免群体冲突的灭火器。

    (三)群体冲突应对心理正能量之——公正与法治

    在处理冲突事件时,理清责任是群体冲突心理处理的基础,只有在事实清晰的基础上,才可能进行相应的情绪调节和学生自我责任的承担。在处理的过程中,如果教师仅仅以“我们就算了,姿态高一点或我们宽容其他人一下”的态度,是不可能让学生信服的,冲突双方的学生都会想“你等着,过段时间了再说”,这隐隐的火星还是会燎原的。在处理群体冲突时,一些学生还自以为有理,反问老师:“你为什么不去问问对方,他们的责任呢?”因此,除参加者外同时也请其他无关同学参与事件厘清,把这部分学生重新分成两派,并指定双方的辩护人,运用角色扮演、辩论、价值澄清等形式,在不知不觉中,处于不同的群体中,一种自我的标签效应,使得他们进入对方的角色,以对方的想法来考虑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得失与责任等的澄清,通过在文字、语言进行自我澄清与讨论澄清,使得责任承担成为一种自我认可的行为,以“我做了……我为此而……”语句,引导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处理结果。

    这种探讨使得事件过程清晰,符合职高生对“公正”意识的心理需求,因为许多职高生对批评很是反感,而且他们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他们观察事件和判断事件都从自己一方来考虑,于是在他们的头脑中就从没有得到过“公正”的待遇。因此,许多时候他们认为自己是被迫承担责任的。

    通过模拟法庭辩论,引导学生体验公正与法治。事实上,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可以参考本校或周边学校的事件,开展模拟辩论,让学生知道校有校规、国有国法,寻求公正必须在法治的基础上进行,而公正必须是多角度地看待事件,从自己一方的角度到对方的角度,这才有公正的基础,这就少了盲目的“公正性”冲动。公正法治是避免群体冲突的定海神针。

    (四)群体冲突应对心理正能量之——友善与和谐

    和谐校园建设方方面面,人际和谐必定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对此,我认为人际和谐应当建立在人际友善的基础上,人际友善具体可从内心友善、语言友善、行为友善等几方面进行教育与引导。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所展示给学生的是内心友善、语言友善、行为友善,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依托心理辅导活动课、德育课、班会课等主阵地,突出校园的人际友善,发起校园微笑一周、问好一周、助人一周等温馨小活动,营造校园良好的人际和谐关系,使得学生在遇到群体冲突时,能以一颗柔软友善的心去看待,进而将问题化解在萌芽阶段。人际友善是避免群体冲突的和谐春风。

    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培育学生的心理正能量,关注学生的情绪动向,及时有效地疏导负性情绪堆积,使学生能自我应对冲突事件,避免群体冲突的发生。同时组建一支能适应学校心理危机预警运行系统的队伍,最大限度地避免群体性冲突事件的发生,创建平安、文明、和谐、向上的中职校园。

    参考文献

    [1]陈美锦.正能量心理学[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

    [2]欧阳文珍.品德心理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3]刘宣文.学校发展性辅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杜松鹏,倪传荣.班主任新视野[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浙江省遂昌县职业中专,丽水,323300)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