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循环”理念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探析

    关键词 良性循环 高校资助 高等教育

    作者简介:褚亚伦,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政类。

    中图分类号:G64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4.199一、当前高校中受资助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输血式”资助模式是我国高校现阶段资助体系的主要方式,即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直接给予经济上的资助。这样的模式忽略了培养受资助学生的自助意识,缺乏对其心理上的辅导,忽视了满足学生个人发展及全面发展的能力资助, 所以,在整个资助过程中,高校受资助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一) 薄弱的自助意识

    目前高校的资助模式使学生养成了依赖情绪,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接受国家、社会、学校的资助后,反而觉得这些补助理所应当,长此以往甚至失去了奋发图强的品质和毅力,将经济来源寄托在别人的帮助上。

    (二) “心理未脱贫”

    由于家庭经济的困难,通常也伴随着教育、文化的落后,部分受资助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一方面,受资助学生大多来自落后地区和家庭,在人际交往、知识视野、兴趣特长、计算机能力、英语水平等方面与同学之间存在差距,极易造成他们产生自我否定、缺乏自信、自我评价过低的心理。另一方面,部分受资助学生存在过度自尊现象,他们认为家庭经济困难是丢脸的事, 认为“家庭贫困不光彩”,担心遭到其他同学的排挤或被另眼相看。

    (三) 欠缺提升能力的平台

    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仍怀有积极的态度,希望在各个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比如社交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但是高校往往只能提供有限的可以提升能力的资源与平台。高校很少提供专项的人际交往辅导;在英语学习和计算机运用等方面极少提供免费的课程培训;在社会实践方面,高校提供的实践平台相对不足,且已有的平台并不完全适合困难学生;在就业创业方面,为他们提供的指导和帮助大多数不具备时效性,使得困难学生在就业或自主创业时暴露出劣势。

    (四) 缺乏感恩意识

    感恩意识薄弱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仅极少数受资助的学生会主动以或书面或口头的形势向资助方表达感恩之心,而通过实际行动表达感恩之情的受资助学生更加凤毛麟角。部分学生在获得资助后,不求上进,甚至认为这些资助是理所应当的,以“不拿白不拿”的思想观念使其丧失了感恩的思想。然而高校对于受资助学生缺乏感恩意识培养和感恩回报教育,一味地从学校层面要求受助学生被动地写受助总结或感恩信,反而使学生更容易产生“反感”和“冷漠”的情绪。二、“良性循环”理念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实探析

    (一) 解困——传递爱心关怀,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与心理问题

    如何解决实际困难:第一,充分、准确地搜集学生资料,建立贫困学生基本信息库,让需要帮助的学生及时获得资助。第二,根据国家、社会、学校等资助方案,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读具体资助规定,帮助他们更高效、更有效地完成各类资助申请。第三,充分、合理地利用“临时困难补助”帮助遇到突发状况的困难学生解决一部分经济问题。第四,常态化关心困难学生日常思想意识动态,及时发现其思想波动、情绪波动并提供相应的帮助。

    如何解决心理问题:第一,在日常生活與学习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需重点关注,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关怀和温暖,使其树立坚强的精神力量,形成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第二,多途径地向困难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让他们有更多的、自己能够接受的方式宣泄负面情绪和消极态度。第三,心理辅导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帮扶和疏导后,仍应主动了解学生后续的心理状况。

    (二)育人——树立理想信念,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寄托在青年人的身上,扎实的学识为未来奠定基础,而理想信念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发展高度。目前已成为现实问题的是,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长期处于经济贫乏状态,如果再缺少关爱和思想引领,容易产生理想信念不坚定的问题。

    新时期资助工作的使命被定义为“资助育人”,其中包含了对受助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意志品质的完善以及责任意识的培养。“育人”环节作为“良性循环”资助理念的核心部分,其工作方式的现实探析如下:

    1. 树立理想信念,激发内在动力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处于较低的起点,通常内心深处往往隐藏着自卑的心理。帮助困难学生减少类似的负面情绪是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应引导他们调节负面情绪,激发树立理想与信念的动力。理想信念的树立既可以帮助困难学生确立奋斗的目标,从而打开更广阔的人生格局,又可以根据制定的目标脚踏实地地做好当前的学习和工作,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 强化宣传工作,培养责任意识

    通过从上到下的教育模式加强高校资助工作的力度,切实地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体会到国家、社会和学校对他们的关心和关注。高校可以结合各自的办学特色撰写资助政策图解、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向困难学生宣传并解读具体的资助政策。与此同时,高校应培养受资助学生的责任意识,在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重视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在学生助学贷款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应向受助学生强调个人信用的重要性,各项还款细节要详细指导,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同时,保持与贷款毕业生的联系,督促其在规定时间内还款,提醒他们对自己和社会负责。

    3. 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力量

    高校可每年在往期受资助学生中树立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用这些身边真实的事例影响更多的受资助学生。同时,可开展受助学生交流会,让更多优秀的受资助学生分享自己生活和学习上的经验。

    (三)成才——培养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当论及对于学习的刻苦程度,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一定名列其中。事实上,他们在努力学习的同时,仍然憧憬着参加出国交流、社会实践等等能够提高自身能力的活動,但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受限,担心这些活动所需的经费会给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带来更大的负担,所以大多数贫困学生只能忍痛放弃。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养能力和全面的发展。成长成才作为“资助育人”的根本目标,其工作方式的现实探索如下:

    1. 构建以“培养能力,实现发展”为指导思想的育人体系

    在经济上,以物质资助为基础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基本需求;在精神上,以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坚定的意志品质为重点培养学生;在思想上,以感恩回馈、服务社会为内容教育学生;在锻炼能力上,以社会实践、素质拓展为手段锻炼学生,形成多维度的资助育人体系。同时,高校应积极创新资助管理体系,把“培养能力,全面发展”的思想融入到整个资助育人体系中。

    2. 搭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育人平台

    第一,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通常不能正视自己的优缺点,甚至会有自卑、焦虑、恐惧的情绪,对心理健康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高校应结合心理中心,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心理类课程,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接受自我、发展自我。第二,强化学习能力。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知识面较窄,在进入高校后往往会出现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成绩跟不上的情况。目前大部分高校均已设立各专业的学业导师,将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业导师的学术指导有机结合,同时可增设“老带新”学习机制——遴选成绩优异的高年级同学对低年级同学进行学业指导和讲解,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第三,锻炼社会实践能力。高校要积极探索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高校要指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明确社会实践的目的,帮助他们选择优质的社会实践基地,并提供一定的经费保障,从而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全方位培养能力。

    (四) 回馈——增强感恩意识,提高资助育人实效

    感恩回馈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吃水不忘挖井人,高校应培养受资助学生的感恩意识,树立起回馈社会、回馈家人、回馈老师、回馈同学的品德,从而提高高校资助育人的整体实效。其工作方式的现实探索如下:

    1. 意识教育学感恩

    若使受助学生学会感恩,首先要从意识形态上提高对感恩的认识。可以将感恩意识教育融入到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体系中。感恩意识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将教学内容和生活中的感恩素材充分发掘,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感恩、如何感恩,让他们意识到在接受关心和帮助时,要心怀感恩之心,给他人以回报。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施恩不为图报的意识,尽己所能积极帮助身边的人。

    2. 实践活动促感恩

    实践是获取认知的必须途径。感恩教育要与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应密切联系实际,结合学生专业技能和自身特长,开展内容丰富、意义深远的主题活动。例如,每学期组织受助学生到养老院、孤儿院等社会福利机构进行慰问;亦可结合所学知识发挥专业特长,如医学生可以到社区进行日常医护指导,电气专业学生可以为社区提供小家电义务维修等。通过这类活动,学生们可以锻炼身心,感受为他人服务带来的快乐,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网络平台助感恩

    高校应当充分发挥和挖掘互联网平台对校园意识形态宣传的正面导向作用,善于利用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和微信推文等网络平台,在开学时、毕业季,以及具有感恩意义的节日,推送感恩类教育文章,讲述感恩故事,宣传身边感恩事迹,同时可以在线开展优秀感恩博文、诗歌、绘画等评选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丰富感恩方式,营造感恩氛围,激发学生感恩之心。三、结语

    笔者主要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理念进行了探索,对“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资助理念下的具体工作方式进行了探析,此理念结合工作实际可有效提高资助育人工作成效,同时确保高校资助体系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7, 16(6):33.

    [2]向辉,曲莎莎.挖掘育人内涵 ?促进高校资助体系成熟化——以清华大学学生资助工作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46-49.

    [3]袁丽.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择业心理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8):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