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培养语文思维能力

    陈雁雁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促使学生展开深度学习,从而提升的学生语文思维能力。教师可借助文本干预让学生从“自以为懂了”过渡到“发现自己不懂”,引导学生在尝试关联中发现问题,促使学生借助活动输出头脑中的想法,鼓励学生从模仿过渡到创新,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更为深入,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深度学习;语文思维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20)04-0019-02

    深度学习指的是深刻的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一些有深度的知识,还要在学习后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能力。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若能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便能让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进而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中进行鉴赏、表达和交流,在梳理和探究中运用联想和想象,在辨析、比较、归纳中有条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一、文本干预,由懂了到不懂

    在学习课文前,大多学生已经自主阅读过课文,他们对课文会产生一些基本看法和最初判断,也就是阅读初感。然而,阅读初感往往是不完整的、不深入的,是需要提升和完善的,而这就是进行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进行文本干预,让学生从“自以为懂了”逐步过渡到“发现自己不懂”。这是一个思维的逆过程,也是一种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好方法。

    在学生自主学习《祝福》后,笔者首先鼓励学生说说自己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提出:“这篇文章讲的是‘我来到故乡准备过节,却见证了祥林嫂的死的故事。”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以下问题,促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阅读还不够深入:“祥林嫂有没有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而进行过反抗?你觉得祥林嫂的死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当时已经推翻了帝制,但是为何人们的思想还是这样的封建呢?‘我是否起到了启蒙者的作用?为何没能让祥林嫂摆脱困境?”这些问题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只是读懂了文章的大致内容,但是对于人物的形象还缺乏深入的分析,对于作品的主旨也缺乏探究。这样学生就能意识到自己其实并没有读懂文章,继而会更深入地展开阅读。

    在文本干预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基于学生的阅读初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自主阅读,还要鼓励学生找出阅读初感的核心,并思考这个核心是否和文章的主体框架和文本细节有关,是否深入触及到了文本的主旨和内涵。这样就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仅仅只是读了课文,但还是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从而点燃他们钻研的斗志。

    二、学会关联,无疑到有疑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促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起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展开知识关联,从阅读“这一篇”文章并发出疑问,过渡到阅读“这一类”文章并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就能构筑起一个大的知识结构,并且在构筑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怀古词,作者不仅写了自己在赤壁欣赏到的美景,更写了他对于历史的关注,表达了他想要报效祖国的心情。在指导学生学习这首作品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入,便要促使学生学会关联。首先向学生提出“在古诗词中有很多怀古词,你觉得古人为什么喜欢写怀古词,他们写怀古词的目的是什么?”这类的问题。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鼓励学生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怀古词,并尝试找到怀古词之间的关联。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从“无疑”过渡到“有疑”,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辛弃疾和苏轼都是豪放派的词人,他们在写怀古词的时候都写了自己想要建功立业的想法,展现出豪壮苍凉的情怀。那么,婉约派的词人是否也会写怀古词呢?他们的写法和豪放派会有什么不同?”可鼓励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要想让学生更好地展开知识关联,首先要引导学生适当地进行拓展阅读,并鼓励学生根据文体、表现手法等更深层次的知识点,找到作者写作的思维逻辑结构,然后让学生对比同类型的各种文章,尝试找到这一类型文章的特点,最后让学生围绕这些特点,提出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定会更具关联性,体现出他们对文章的探究之深。

    三、外部输出,思考到活动

    要想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仅要关注阅读,也要关注语言的运用。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语感后,就要组织学生积极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尝试从向内输入过渡到向外输出,从思维过渡到实践,这样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更上一层楼。通过角色扮演、编写报纸等活动,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敏捷,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会逐步提高。

    在指导学生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笔者鼓励学生开展角色扮演的活动,并引导学生学会设计活动内容以提升活动效率。笔者提问:“要想更好地进行表演,你认为必须要做到什么呢?”有学生说:“我觉得要深入挖掘人物形象,搞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笔者追问:“那么,怎样才能更清晰地了解人物形象呢?”有学生提出:“我们在表演前先写一下人物小传,并设计一个表格,将人物关系标注出来。”学生在想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以及自己要怎么做之后,便能更好地进行角色扮演。

    教师要让学生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以及要怎么做,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进行活动。

    四、彰显个性,模仿到创新

    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活动的时候,除了要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参与活动以外,还要促使学生展现自己的个性,从单纯的模仿中走出来,将自己的个性化理解体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以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能力,领悟人生哲理,展现出自己的个性能力。

    在学习了《雨巷》这首诗歌后,学生感受到了诗歌朦胧的特点,同时也学习到了怎样充分运用意象并借助意象体现出诗歌的意境。在此基础上,要想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就要促使学生从模仿到创新,即进行诗歌创作活动。首先鼓励学生截取作品中的一段文字来进行仿写,如仿写“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之后,可鼓励学生围绕“雨巷”进行诗歌创作活动,让他们写出自己的特点。这样,从模仿到创新,学生逐步展现出了个性。

    在体验、欣赏、评价和创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变得越来越敏捷,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将得以不断提升。

    深度学习是深刻的学习,是有价值的学习,是真实的学习。在深度学习中,学生所学的内容超越了已有的知识范围,所以必然会产生疑问,而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学生定能更好地发展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方龙云.在“深度学习”研究的更深处探索:徐美珍老师关于高中语文“深度学习”的阅读教学实践[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7(3):35-37.

    [2]袁菊.高中语文“深度学习”的主要特征[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28):13-16.

    (责任编辑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