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手工教学方法探析

    冉冉

    摘要:艺术教育的灵魂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手工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艺术技能课程之一,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重要位置。目前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堂教学存在重视传授知识技能、忽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者,必须将激发创新思维、鼓励创新实践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引导、互动、研讨、赏析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支持学生的创新实践,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以顺应时代发展和岗位需求。

    关键词:手工;教学方法;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11-0076-02

    手工是美术学科中的一门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艺术技能课程之一。它是劳动技能、绘画技法、审美观念与具体材料相结合的一种艺术造型活动。它的种类和表现形式极其丰富多样,在材料上包罗了大千世界中所有的物品,在技法上涵盖了绘画和生产生活所涉及的全部技巧,在空间占有形态上囊括平面、半立体和立体三大类,在用途上兼具了实用、观赏、美化等多种功能。由于它的造型过程集合了构思、选材、制作、装饰等一系列美学手段,因而学习手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而且能为学生的艺术创作展示更宽广的空间,提供更丰富的手段,更能为幼儿园环境创设、玩教具制作和手工教学活动奠定基础。现今,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手工的材料、技法以及表现内容和形式愈加丰富不断更新,幼儿园在手工应用方面的需求也随之日新月异。面临这种形势,手工课堂教学必须突破一味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统模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以顺应时代发展和岗位需求。

    1现状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面向幼儿园,服务对象为幼儿,决定了手工课程内容具有面大点多难度低的特点,因而学习掌握基本技法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但由于手工材料的广泛性、技法的多样性以及审美取向的多元化,要求学生在合理选材、活用技巧和美术知识方面必须具有较高的把控能力,而目前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绝大多数学生存在学习兴趣低、学习主动性差、思维不活跃、美术基础差等特点,导致在课堂学习中十分依赖教师的示范教学,训练时多表现为依葫芦画瓢地完成任务,又因课业繁多,课时有限,学生的课后拓展受限,很难将课堂知识真正消化吸收,也就更谈不上自觉转化运用和创新了。基于这种现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不能仅仅只是手把手教会学生制作某件作品,而必须将激发创新思维、鼓励创新实践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情景预设、互动交流、多向探究、评价展示等方法点燃学生的创新热情,启发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大胆进行尝试,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挖掘创新潜力,创作出个性化作品,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2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2.1创设条件,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同样兴趣也是学生进行创新最有力的动力。因此,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成为创新的必要条件。而这种热情的激发必须依靠教师通过有意设计的方法、手段来完成,也就是说为点燃创新的火花,人为地创设若干条件。具体方法有:设计一个趣味横生的导入方法、营造一个艺术化的教学氛围等。比如学习制作纸艺花一课,可以提前在教室摆设一些做工精美、色彩靓丽的花束,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勾起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忍不住去观赏、评判进而产生向老师询问了解的意愿,这样无形中一种跃跃欲试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老师便可以顺水推舟,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然后共同去寻求解决方案。

    2.2启迪思维,推动创新实践

    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后,教师随即要做的就是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1],可见,创新思维是实现创新的先决条件,要想创新,首先必须有创意。在手工课教学中,“创意思维主要孕育在设计构思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手工作品设计过程和构思方法的指导,运用启发式、引导式、互动式、研讨式等创造性教学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2]。综合来看,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程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理论及基础技法都很浅显,一般来说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以及课堂训练,学生是可以掌握基本技巧的,其难点就在于,学生是否可以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制作出具有新意的作品。因此,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重要环节。

    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多种多样,适用于手工教学的主要有“推陈出新法”和“联想法”。

    所谓“推陈出新法”,是指借鉴他人的制作经验,结合实际需求,利用新的理念、新的材料或新的技法手段,制作出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比如剪纸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传统剪紙基础技法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表现内容现代化,并大胆地选用手揉纸、电光纸、包装纸等新型纸材设计制作剪纸作品,使传统艺术焕发时代光彩。

    所谓“联想法”,是指依据材料本身的形状、颜色、肌理、图案以及文字等突出特征,把它与另一个具有相似性的物象联系起来加以想象,构思出新形象的方法。比如运用苦瓜这种蔬菜进行动物造型练习,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对苦瓜的形状、颜色、表皮肌理等外在特征进行归纳,接着探讨生活中有哪些动物在外形上具有相似特征,启发学生将苦瓜几个方面的特征与相关动物联系起来构思,创想出大致的形象效果,然后选用合适的辅助材料、采用恰当的方法表现出来。

    教师在运用上述方法教学时,要精心设计提问,问题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相互关联性,形成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关系,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张开想象的翅膀。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支持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检验自己的设想是否可行,以推动和达成创新实践。

    2.3多向探究,挖掘创新潜力

    创新能力是在反复实践中逐步提高的。一般来说,在最初的创新实践中学生会围绕一个既定造型目标去选取材料、技法,但制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障碍,有的时候是找不到合适的材料,有的时候是现有技法无法达到造型要求,有的时候是完成效果与构思效果大相径庭等。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学生往往会不知所措或者是产生气馁,此时,教师必须及时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原因,探讨改进方案。当一个造型方案行不通时,可以引导学生转变一下思路,或是选用替代材料,或是改变制作技法,或是抓住制作过程中出现的偶然效果来个顺水推舟,通过分析一种材料的多种性能可以挖掘出方向不同的成型方案。这样,学生会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妙感受,增强自信心,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比如:以白萝卜为材料设计制作幼儿玩具,多数学生会根据它的长椭圆形体、白颜色、饱满等特征把它加工成“小猪”的造型。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创作出多种多样的造型呢?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变换观察的角度、改造萝卜结构、变化组合方式等,引导学生多角度去思考,并动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又会不断产生灵感,进而创造出千变万化的造型来。这样一来,学生的创新潜能就会被充分挖掘出来,他们会从中体验到无限乐趣。久而久之,当创新成为学生的一种思维习惯、成为他们体现自我能力的表现形式时,培养提高创新能力的目标自然就实现了。

    2.4展示评价,感受创新之美

    一个小小的成功会带给学生巨大的成就感。当学生通過反复思考、不断取舍、精心制作完成作品后,喜悦和成功之感会油然而生,随之而生的还有十分强烈的自信心和表现欲,这时教师应该抓住时机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能力,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作品评价环节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点评等方法对学生的创新成果进行肯定,同时也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到他人之长,在欣赏中感受到艺术创新之美,进而开拓思维,丰富审美情感,提高审美创新能力;还可以通过在教学公共区域设立作品展示空间,将优秀的创新成果分享给更多的师生,以此进一步激励学生的创新热情,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愿望,持续地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

    3结语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力,艺术教育的灵魂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手工作为一门艺术技能课程,其教学目的之一就在于培养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启发、引导、互动、研讨、赏析等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挖掘学生创新潜力,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以顺应高速发展的创新型社会需求。与此同时,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要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地获取并储备新信息,掌握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才能对事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产生创新的灵感,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培养出具有时代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姚本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

    [2]雷电.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师美术手工教学途径探索[J].企业导报,2016(2):83.

    (责编: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