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影响探究

    王康

    [摘要]大学生村官是具有时代活力与创新精神的新生代力量,这一股饱含青春热情的新鲜血液注入到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中,究竟能产生怎样的影响?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对于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作用,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部分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影响;意见及对策

    自2005年起,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制订了一系列方针政策,选聘优秀大学生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官,以推动“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文化程度高、综合素质强的大学生村官全面“挺进”农村,既让他们与广大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同时又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和知识保证,极大地推动了农村整体发展,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成才的平台。

    一 、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

    根据调查了解,我国目前农村干部主要来自农村,年龄结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从文化层次来看,在本次调研14个的样本行政村中,除大学生村官外,大部分村干部文化水平较低,68%的村干部为初中、高中文化,少数只有小学文化,仅有个别大中专文化水平的村干部;而样本中的大学生村官,94%都是本科学历,另外6%则为研究生学历。从年龄结构来看,调研地区除大学生村官外的村干部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许多地区超过50岁,甚至有个别干部已经超过60岁,而大学生村官多为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平均年龄不超过28岁。大学生进入农村领导班子,为其带来了新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风貌。大学生村官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干部整体的知识水平、文化层次、年龄结构。

    (二)提升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

    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接受了系统科学的理论教育,有着相对比较开阔的眼见,高校开放自主的教学环境,让大多数学生在学校期间就有机会能够接触到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在调查访问的9名村干部中,有5人认为大学生村官为村务管理增添了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这部分村干部认为大学生有着敢说敢做的特点,他们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能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学知识,有利于提升村干部整体管理水平。调查显示,45%的村干部认为大学生村官的到来使村级班子的管理水平得到明显的改善。此外,部分村干部表示大学生村官有着扎实的计算机管理技能,为村中建立了信息化管理系统,方便快捷,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三)强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政策解读和信息化能力

    大学生有着较强的信息收集与整理能力,善于利用网络等媒介收集、整理有用信息,为村民提供便利。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大学生村官能够将网络信息技术带入农村,成为新媒体与村民们之间的桥梁,为原本闭塞的农村打开了通往外界的大门。同时大学生在校期间大多接受过政策解读能力等相关培训,在村务工作中能够对“三农”等政策进行更为全面、准确的解读,提高村干部执行力,加强政策的落实力度。

    调查显示,67%的大学生村官能够经常掌握致富信息,并向“村两委”汇报,22%的村干部表示偶尔会接到大学生村官对于相关信息政策的汇报,由此可见,大学生村官总体而言有利于提升村委对于信息的收集、掌控能力,加强村委的政策解读能力。

    二、影响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中作用发挥的因素

    调查发现,大学生村官存在农村实际工作经验不足的问题,有些大学生进到村官岗位后只能跟在村干部身后做“看客”,难以插手实际工作,更有一些村干部坦言大学生村官能力不足,因此不会交给大学生重要工作。对这一现象的原因笔者分析如下:

    (一)大学生村官自身方面的因素

    1、大学生对农村缺乏了解,农村工作经验不足。大学生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理论知识相对丰富,但是实践经验相对不足。农村工作不仅需要知识文化,更重要的是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应急处理能力。农村是个小舞台,但却上演着复杂的剧情,有些出自城市的大学生对农村情况完全不了解,这样就很难在农村施展拳脚、发挥作用。

    2、所学专业知识和农村工作不对口。调研中的大学生村官虽多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生,但在实际工作中大学生村官常常表现出“智商高,情商不高”的特点,特别是在处理农村复杂问题和村民间矛盾问题时经常由于经验不足而无从下手。75%的大学生村官表示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在工作中基本没有用上,平日里的工作性质偏向文秘工作,基本上就是协助村干部的工作。

    3、大学生村官自身定位不准。不少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之初,将自己定位为“管理者”,而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的定位一般为“助理”角色。大学生村官们常有难以施展拳脚之感,导致了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中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很难达到村民们以及社会对他们的期望。

    4、存在“跳板”心态,工作不积极、不踏实。在许多大学生看来大学生村官政策更像是暂时的安置政策,一部分大学生把考村官作为就业的跳板,这样的心态使得一些大学生村官工作消极懈怠,甘当绿叶,不愿在农村工作中大展拳脚。

    (二)政府政策和激励机制方面的因素

    1、选聘机制有待完善。大学生考村官多数都是为了暂缓就业,或者是将其作为考公务员或其他事业单位的缓冲期。因此,大学生在报考时不会考虑自己所学专业是否适合农村工作。另一方面,目前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选拔标准过于宽泛,一般不限定专业,也不要求大学生村官是否出身农村,了解农村,一些不熟悉农村情况的村官自然“无用武之地”。

    2、工作待遇低,人才流失严重。工资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是大学生村官留不住的首要原因。村官岗位的低收入会使大学生的理想抱负与现实状况之间产生矛盾,迫使他们不断追求新的人生目标,而不甘于留在农村。因此,在三年任期过后,大多数大学生村官选择离开农村。而此时正是他们刚刚对农村工作有了深入了解并获得一定认可的时候,他们的离开是对农村工作的一种损失。

    三、发挥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中作用的建议对策

    (一)高校应注重培养农村工作方面的人才。每年高校为农村输送大批的毕业生,但是这些毕业生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农村工作教育培训。建议高校为有意担当村官的学生开设村官培养课程。各专业也要针对自己专业特色,研究开发出与农村方面相关的课程设置。学校应当为大学生提供到农村去实习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亲身感受农村现状,加深对农村基层的认识,为服务农村做好准备。

    (二)明确岗位职责,正确定位大学生村官。对于农村来说,要正确定位大学生村官,为大学生村官提供能够实现自身价值的岗位,保证大学生“学有所用”,避免出现大学生村官三年届期内都被当做“助理”使唤等现象;从大学生村官角度来说,要发挥自己专业所长,端正心态,避免出现消极情绪,摆脱“边缘化”境况。

    (三)组织部门要完善村官选聘和考核机制。首先,完善选聘标准,选择专业适合农村发展的人才,根据各地区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大学生担当村官,由各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所需人才。其次,尽可能要求学生了解农村,尽量保证大学生村官“本土化”,对本村大学生报考村官可考虑适当降低学历要求。对大学生村官实行试用期考察,并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再教育。

    (四)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待遇。调查中,几乎所有大学生村官都提到待遇问题,有多人表示如果能得到参公待遇,自己是愿意为农村工作作出更长久的奉献的。把改善大学生村官工作环境、工作待遇作为基础工作来抓,尽可能为他们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才能确保大学生“留得下”、“待得住”。经济待遇提高了,更要给大学生村官一个必要的身份保障,在政治上也给予关心,更能激发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激情。提升大学生村官待遇和社会地位,是留住大学生,解决人才流失问题的“良方”。

    (五)不断完善激励保障机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应当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工作激励机制,定期对工作出色的大学生村官进行表彰,给予适当的精神与物质奖励,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热情;制定一些地方优惠政策,提高完善大学生村官的生活补贴、保险等福利待遇,从而吸引更多大学生入村、留村。

    (六)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和长效机制。加强大学生村官选聘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明确选聘岗位职责,实行动态跟踪,合理制定考核体系;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和管理,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完善监督、考核、奖惩制度。

    总体而言,大学生村官计划对“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有着战略性的重要意义。相信大学生村官政策能够在实践中更加完善健全。各级政府应当根据各地情况制定完善的村官工作机制,吸引更多大学生投入农村和基层,为“新农村”建设奉献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慈平刘建兰:大学生村官与农村基层党员科学文化素养的培育[J],吉首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

    [2] 刘洪民: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高教高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