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舆论场群体负面情绪引导策略

    刘迪

    摘要:大众群体作为参与主体的态度和行为在舆情表达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其参与讨论的过程中通常形成多种不同的舆论态度,从而开始舆情的较量。本文从大众群体的认知视角入手,优化舆论环境朝着健康方向发展,以引导大众群体参与热点事件;培养群体新时期的信息生产定位,将人人都是信息源的思想观念进行普及,树立其信息生产的责任意识;坚持大众群体的文化水平与思想道德并重,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进行思想引导,其研究具有良好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微博;舆论;负面情绪

    一、舆情反转要素

    网络社交媒体异常活跃的当下,多元化声音获得了更多的表达渠道。舆情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事件的动态发展,新闻报道随之跟其发展,与此同时舆情依旧随之动态发展。

    (一)引爆性话题事件。话题事件本身带有热议属性,通常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跟公众利益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等都是易引爆舆论的话题性事件,或高频报道同一类型事件,参与舆情讨论的群体只增不减,各抒己见更容易增加舆情讨论的不确定性。

    (二)标签化敏感群体。现如今信息标签化的传播方式越来越符合大众口味。针对一系列群体的报道往往具有倾向性,互联网平台将报道方向向这样的固化标签倾斜激化了受众进行讨论,产生爆点。

    (三)互联网传播瞬间发酵。互联网弥补了传统媒体灵活性不足,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于公众互动方面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补充,其匿名性和隐私性成为了舆情反转的主要动力。构成舆清反转的事件一般发酵周期短,往往从开始到真相大白就几天几个小时甚至瞬间,所以瞬间发酵使得舆论导向容易随着受众的主观意识而发生改变。

    二、群体态度行为

    受众行为的积极性决定了其影响是否具有积极性,积极的受众行为能够决定舆论走向朝着积极的方向演变,而消极的受众行为则会引发更深层次的舆情。受众的参与行为能够直接影响舆论的形成和传播的同时也直接影响了舆情的发展进度,受众作为舆论场的主要角色,其行为也直接影响了舆论健康走向。

    (一)群体行为干扰性。社交平台凭借其广泛、匿名、高互动的优势成为参与舆情的主要阵地,受众的态度在网络环境中极易受到网络群体的干扰,从心理学角度可简述为从众心理,参与到舆情反转的过程中成为多数的一方,以获得参与的满足感。

    (二)媒体报道助推性。受众态度与官方回应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官方代表公信力和权威,而媒体报道同样也具有权威性,在了解事件参与事件的过程中往往不是在讨论中获取信息,而是在阅读媒体报道中获取信息。

    (三)个人情绪宣泄性。对于受众对公共事件话语权的诉求及个人意见的表达,针对菜一事件时受众的态度也极易受个人情绪的影响,首先决定受众态度的核心就是其情绪情感的表达。

    三、群体态度行为专业人才,打下工作基础

    在群体眼中舆情事件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大致分为三种:参与者、领导者、旁观者。其一,定位为参与者的受众群体一般积极主动参与舆清事件,并能够在舆情发展过程中推波助澜。其二,定位为领导者的受众群体一般也会积极主动参与,其言论能够引发大多数人的关注,形成舆论领袖,产生影响。其三,旁观者。多数定位为旁观者的受众群体,对事件的参与热情不高,仅限于想要了解时事热点或者别的目的,能够理性客观地分析和看待舆情。

    四、构建受众负面情绪引导策略

    (一)建立网上心理疏导室及教育基地。网络空间就如同小型虚拟社会,突发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公众、政府和媒体行为,无疑是心理状态在网络传播环境下的映射。对公众、政府以及媒体人员等进行心理疏导及思想教育,能够有效规避反转新闻的负效应。

    (二)明确角色定位,肩负媒体责任。面对话题性极强的社会热点问题,媒体的发声无疑处于被放大的状态,媒体不应让舆论影响自身的价值判断,在未对主要当事人进行充分了解、未得到官方确切答复时就仓促报道。在获取新闻线索的同时审查要严谨慎重。

    (三)加强信息生产和消费的责任与理性意识。互联网的互动性和开放性,每个人都有权参与信息。公众要有责任意识,在社交网络迅速便捷的时代,人们在学会享受快感的同时,也要负责任地进行信息发布与再传播。公众必须增加在互联网上筛选和识别信息的能力。

    (四)并行实施指导和监督,树立被动变革的主动权。对于媒体制作的內容,必须建立严格的文本审查制度。依靠政府建构基于媒体、公众的责任评价体系,对有效发挥其传播作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