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高年级阅读习惯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

    曹婧

    “听、说、读、写”是语文四大基本素养,阅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搜集信息、开阔思维、培养良好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语文学习的关键因素。本文主要探究小学生阅读习惯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策略。

    一、小学生阅读习惯存在的问题

    通过教学调研和研究学习,当下小学生阅读习惯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阅读兴趣不高

    传统观念的语文授课以教师的课本讲授为主,重视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书写性知识的训练,对阅读教学相对忽略,学生难以对阅读产生共鸣。阅读知识的转化在于持之以恒的积累,是收益较慢的学习方式。在小学中高年级段学业加重的情况下,学生往往会往字词的书写、书面表达上倾斜,不想读、不愿读现在普遍存在。

    (二)阅读时间较少

    调查发现,虽然在减负的大环境下学生课余自由支配时间增多,但父母望子成龙心态不变,各类学习班,文化课预习、復习仍是放学后的主旋律。小学生阅读时间少、不连贯的问题也是阅读习惯难以养成的难点。

    (三)阅读类型单一

    小学生阅读选择范围面窄,集中于儿童小说、绘本、中外儿童文学名著等。其获得途径主要为教师推荐、家长购买、同学传阅。没有广泛的阅读选择,对地理、历史、科学等方面的书籍较少涉猎。由此并不能开放学生的知识面,将孩子的思维囿于语文涉及范围之中,也阻塞了很多让学生喜欢上阅读的道路。

    (四)阅读精度不够

    精度阅读是目的性较强的阅读方式,小学生深度阅读定位于为识字、阅读理解、写作服务。但疲于应对、不善积累、不求甚解的读书方式仍存在于不少学生。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好的阅读习惯需要喜欢阅读、能在此基础上坚持广泛阅读,并应用到学习当中。

    二、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策略

    (一)重视阅读教学,课内外兼修

    课外阅读灵活性强,但是阅读质量、阅读时间难以有效评估。课内阅读引导性强,但易忽视儿童个体差异。二者互为补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扮演好多种角色。

    1.引导者。教师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特点,综合考察阅读书籍的类型、内容、篇幅、注音、插图等因素,还要考虑学生原有阅读基础、阅读时间的安排,进行科学的指导,有的放矢,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和效果。

    2.旁观者。在阅读指导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让学生回归课堂中心,把思维的权利留给学生。在引导阅读时,教师可以先抛给学生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交流。鼓励思维的碰撞,不做非黑即白的判断。

    3.权衡者。教师在教学中要兼顾阅读面和阅读精度的关系。语文教师首先要有丰富的学识、敏锐的判断力。发现不同孩子的兴趣点、欠缺面,进行不同推荐,以提高阅读兴趣。对服务于语文教学的精读内容要精选优质文章进行精读,此类阅读要求学生深入透彻地阅读一篇文章,然后从文章的词语、句子以及思想感情等多方面去解读文章,进而能够全面地理解并且掌握文章。

    (二)进行梯度阅读,分层推进

    1.不同学段梯度递进。

    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采取循序渐进的阅读策略,从简单的听故事和图画书开始,进而进行由简到难的绘本的过渡。初步形成读书的意识后,进行小故事的阅读,并在此期间穿插绘本、其他类型书籍的阅读,拓展知识面,开发兴趣点,并进行发掘。

    2.不同水平梯度推进。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原有的教育水平、生长环境等的不同,导致阅读水平定然不尽相同,阅读推进应提出不同要求,分层实施。部分学生阅读习惯好、阅读能力强,可以适当加快速度的同时提升阅读量和难度。对于阅读兴趣不强、阅读能力薄弱的学生,以提升阅读习惯、培养阅读兴趣为主。

    (三)营造阅读环境,由外及内

    在班级里,设立班级书橱、图书管理员,制定班级认可的图书借阅条例、阅读公约。在阅读中,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阅读交流,利用课上、课下的时间,创设交流话题,创造积极活跃的阅读氛围。

    总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着深远持久的影响。有一群热爱阅读教师的引领下,学生更容易对阅读产生兴趣,也更易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学生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的发展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让学生喜欢阅读、形成良好的习惯,对以后的个人成长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