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训”的思想内涵和当代启示

    朱红莉

    【摘要】“家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且蕴含着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仁义礼智、修齐治平、中庸之道等美德和思想。这些内容和思想对当代人深刻理解传统文化、对加强家庭美德建设、构建和谐家庭伦理关系以及个人的人生修养和人生实践,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家训;当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4}11—0034—04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家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至今。综观历代家训,大致都包含着立身处世、持家治家、为政治国等几方面内容。这些内容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仁义礼智、修齐治平、中庸之道等美德和思想。传统家训是古人留传后世的一笔宝贵精神遗产,其内容和思想对当代人深刻理解传统文化、对加强家庭美德建设构建和谐家庭伦理关系以及个人的人生修养和人生实践,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传统家训的主要内容

    家训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它记载了古人在家庭教育问题上的思想成果和实践经验。古代帝王之家、官宦之家、百姓之家皆有家训,其著作者有的是文韬武略的帝王,有的是名臣贤将,有的是宿学通儒,家训是他们结合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所感所悟而撰写的,他们在立身处世、持家治家、为政治国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

    1.立身处世之学

    立身处世是人之为人的首要课题,也成为历代家训的主要内容。要在社会中做一堂堂正正之人先要立身而成为一人。中国传统文化重“人禽之辩”。人与禽兽不同,孟子日:“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娄下》)孟子认为这“几希”之间有大分别。“这些‘几希之辩,当然不重在身体生理上,而更重在‘心性一心理上。”因此立身而成为一人,就应具有人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历代家训大多都教育子女在平凡的生活中学做圣贤,以求安身立命。

    《钱氏家训》中言“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曾国藩家书》中讲“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增益圣贤品德,修炼诗文本领,这是个人和家族的财富,且都可由自己做主。而“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传统家训中常讲“天命”,如《朱子家训》中“守分安命,顺时听天”等。但曾国藩所谓天命却是“尽其在我,听其在天。”虽有天命却应尽人事,坚持在逆境中在失败时仍有所作为。“‘天命起源上是消极的范畴,但却是积极的用法。”袁黄《了凡四训》中云谷禅师日:“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其中蕴含着命运由自己创造,人生祸福是自己求得的积极意义,启迪后人应自省知非、修身养德、奋发有为。

    中国传统认为每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每个人都需在“人群”中做一人,要在人群中做一人,就要懂人与人相处之道。要在这世上做一人,便要学习处世之道。“信交朋友,惠普乡邻。恤寡矜孤,敬老怀幼。救灾周急,排难解纷。修桥路以利人行,造河船以济众渡。兴启蒙之义塾,设积谷之社仓”(《钱氏家训》)钱缪提倡公益事业,以造福社会大众为行事之准则。“乡人有纠率钱物以造桥、修路及打造渡船者,宜随力助之,不可谓舍财不见获福而不为”(《袁氏世范》)与钱缪所言异曲同工,都强调对他人有益、造福世人才是处世之道。这里体现的是一种爱众亲仁、博施济众的博爱精神。

    2.持家治家之方

    传统中国社会,家国同构,从某种意义来讲,国即是一大家,家亦是一小国。家庭兴旺则国家富强,家庭和睦则国家安定。传统中国家庭多是以宗族为核心的大家庭,大家庭肩负着对上赡养父母、对下教养子女等基本职能,需要处理父子兄弟、夫妇妯娌等各种家庭关系以及婚丧嫁娶等事宜。因此如何持家治家,以保亲人和睦相处、家族兴旺发达亦成为历代家训的重要内容。

    传统家训大多强调应勤俭持家。“勤俭为本,自必丰亨;忠厚传家,乃能长久。”(《钱氏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家训》)勤俭不仅是传统美德,亦是传统持家之方。但是,“可俭而不可吝也。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颜氏家训》)节俭并非吝啬,“俭而不吝”才值得称道。

    中国传统亦重视教育,读书劝学几乎是所有家训都有所涉及且做了重要阐释的内容。而中国传统尤重道德教化,教育的目的不只为求取功名,而在学习圣贤之道,成为君子。《颜氏家训》中颜之推劝诫子孙“自古明王圣帝,尤须勤学,况凡庶乎!”而读书的目的则在于“开心名目,利于行耳。”“夫学者如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朱子家训》中日“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钱氏家训》中有云“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子孙虽愚,诗书需读。”这些论述都告诫后世子孙应勤读诗书,修身利行。

    关于构建和谐的家庭伦理关系,古人提倡良好的家风门风对于家族成员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颜氏家训》)上行而下效,家庭成员间会互相影响,因此父慈则子孝,兄友则弟恭,夫义则妇顺。南宋袁采所著《袁氏世范》目的在践行伦理教育,美化风俗习惯。在《袁氏世范·睦亲》篇中阐释了亲人失和的原因及其弊端,阐明了涵盖父子、兄弟、夫妇、妯娌、子侄等各种家庭关系和睦相处的原则方法。

    3.为政治国之道

    中国古代早期家训可追溯至《尚书》,“《尚书》中的诰辞可以理解为训诫之辞,训诫之辞用于家中,就是家训。”《尚书》中的诰辞其基本内容即是治国方略。因此,早期家训与治国方略是统一的。

    在后世家训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帝范》、爱新觉罗‘玄烨的《庭训格言》等帝王家训中为政治国的方略和原则都是其重要内容。《帝范》中的内容涉及求贤纳谏、审官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得当、务农为本、崇文阅武等治国方略。《庭训格言》中玄烨提倡广施仁德、勤俭淳朴、从善如流、审慎刑杀等为政治国之道。吴越王钱缪所撰《钱氏家训》字字珠玑。“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严以驭役,宽以恤民。官肯着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强调要勤政爱民。“务本节用则国富,进贤使能则国强;兴学育才则国盛,交邻有道则国安。”提倡节用务本、进贤使能、兴学育才、交邻有道的治国之道。“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正确处理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作为为政一方的吴越王,钱缪目光长远,所以吴越在他的治理下才能富甲一方。

    二、传统家训的思想内涵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儒释道三家并存,融会贯通,而尤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和正统。历代家训,也大多以儒家思想为宗,体现了儒家仁义礼智、修齐治平、中庸之道等美德和思想。

    1.仁义礼智

    儒家奠基人孔子创立了仁学。所谓“仁”,就是“爱人(《论语·颜渊》)。所谓“爱人”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提出“性善”论。他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善恶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善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生而具有四心。四心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的萌芽。

    大量的传统家训对“仁义礼智”做出了精湛的诠释。唐太宗李世民在《帝范》中日:“抚九族以仁,接大臣以礼。奉先思孝,处位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此乃君之体也。”以仁孝德义治国,这是作为君主应遵守的基本准则,是大仁大义。爱新觉罗·玄烨在《庭训格言》中曰:“仁者无不爱。凡爱人爱物,皆爱也。故其所感甚深,所及甚广。在上则人咸戴焉,在下则人咸亲焉。”玄烨在此体会到只有广施仁爱,才能受到亲近拥戴,才能更好地治理天下。司马光的《温公家范》中体现了以礼为治家根本的思想。明代袁了凡所著《了凡四训》被曾国藩冠以“人生智慧书”的称号。在“积善之方”篇中曰:“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告诫子孙应运用智慧辨别“非善之善、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以做出正确的行为抉择。

    2.修齐治平

    《小戴礼记》之《大学》篇中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一切皆从自己的“德性”上做起。

    几乎所有的传统家训都提倡中和为贵、谦恭谨慎的修养观,反复叮嘱后人要修养身心、涵养品德、待人文明谦恭,平等宽容。《袁氏世范》之处己篇就集中阐述了修身之道,内容包括立身处世、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多个方面。袁采指出:对待乡亲邻里应一视同仁,不该“因人之富贵贫贱设为高下等级”,袁采谆谆劝导家人子弟“殊不知彼之富贵,非我之荣,彼之贫贱,非我之辱,何用高下分别如此!”德厚有识的君子绝不会这样做。与他人交往,应“长念其长”,若“常见其短,而不见其长,则时日不可同处”。对于忧患不如意事,如能认识到世界本是一“缺陷世界,人生世间无足心满意者”便可得到些许安慰。曾国藩在咸丰十年十月二十四日写给澄候四弟的家信中,告诫子侄切勿习于“骄、奢、逸”三字。“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总之古人认为修身为本,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齐家、治国。

    3.中庸之道

    何谓中庸?《中庸》上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朱熹日:“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中庸是对事物的发展不偏不倚而又恰到好处的适度把握,用于处世,则是一种能达到平衡、和谐的人生哲学。”

    钱穆先生指出中国人的中庸之道,“正是一套哲学,亦是一套思维方法。是在人本位人文主义的文化大体系中一套重要的哲学和其思维术。”传统家训的作者大都熟读经史典籍,饱经世事沧桑,深谙中庸之道的“哲学和思维术”。《曾国藩家书》中曾国藩通过给父母、兄弟、子侄的书信对家人苦口婆心、循循劝诫。在同治元年五月二十八日写给沅甫、季洪两位弟弟的家书中,讲了自己的人生感悟“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用偏废,太柔则糜,太刚则折。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之谓也。”在此处刚柔是其两端,刚柔互用才是中道,否则“断不能久”。颜之推生活之时代“顷世乱离”,其所著《颜氏家训》正是他“结合自身的乱世体会而对儒家中庸思想所作的现实生活化解读。”作为深受儒家思想浸润的文化士人,颜之推懂得“欲不可纵,志不可满。”无论是仕宦还是生活需求都应适可而止,“少欲知足”。因此他告诫子孙“谦虚冲损,可以免害。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饥乏耳。形骸之内,尚不得奢靡,己身之外,而欲穷骄泰邪?”在处理亲友关系上颜之推曰“亲友之迫危难也,家财己力,当无所吝;若横生图计,无理请谒,非吾教也。”在这里颜之推又体现了他的中庸处世观,中庸并非没有原则,而是要区分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墨翟之徒,世谓热腹,杨朱之侣,世谓冷肠;肠不可冷,腹不可热,当以仁义为节文尔。”在此处颜之推提倡的不是冷热两端,仍然是冷热之间的“中道”。中庸之道,为儒家之至高境界,蕴含着人生的大智慧,我们可以在历代家训中有所体会。

    三、传统家训的当代启示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虽然随着时代和社会的演变,传统家训中的有些具体内容已经不合时宜。但传统家训中所蕴含的美德和思想有其超越性,于当今时代仍具有其启示意义。

    1.对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意蕴深远,其内涵深藏于古代典籍之中。而古代典籍卷帙浩繁,无论儒家经典、道家箴言、佛学教义无不深奥难解,专门研究传统文化之学者欲了解其精义尚需时日,普通人自不必说,可能穷其半生也难窥其一斑。而传统家训作为对后世子孙的训诫,往往析事明理,文朴义实,其中又蕴含着传统思想文化的精神,中国文化中的很多精华,通过家训熔铸成了至理名言。因而传统家训成为沟通精英思想与普通民众的媒介,成为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和阶梯。

    《颜氏家训》中深入浅出地通过举例向子弟们传授为人、立身、处世、治家的各种道理。颜之推通过琅琊王的例子告诫后人对孩子不宜溺爱;推崇房文烈、裴子野待人的宽仁笃厚,贬斥邺下将军的贪婪刻薄和南阳富翁不近人情的吝啬,并以他们的可悲下场告诫子弟引以为戒。通过齐孝昭帝、梁元帝的事例来说明无论何种境遇处理任何事务都要勤于学习的重要性。

    2.对加强家庭美德建设、构建和谐家庭伦理关系的启示

    中国古人讲“修齐治平、家国天下”,家庭作为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和睦则社会和谐、国家安定。因此加强家庭美德建设、构建和谐家庭伦理关系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也有重要意义。人在此社会中生存,总要与他人发生关系。传统文化中把父母、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种最重要的关系称“五伦”,其中的父母、夫妇、兄弟“三伦”涉及家庭关系。历代家训都重视对家庭和谐关系的构建,都有对后人如何保持严谨家风维持家庭和睦有序的训诫。

    司马光所撰《温公家范》就明确详细指出了一个人在父母、夫妇、兄弟等家庭关系中,所充当的角色定位以及应尊崇的道德礼制。家范中司马光通过大量的事例讲了为父、为母、为夫、为妻、为兄、为弟之道,以礼治家,形成“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的良好家庭风貌。

    3.对个人人生修养和人生实践的启示

    虽然传世的家训大都内容丰富,涉及个人、家庭、社会、国家诸多方面,但家训的核心仍是留给后世子孙修身治家之训,其中有许多内容具体而微,可效仿可实践性极强,对于当代人们的人生修养和人生实践有着有益的启示。

    朱柏庐所著《朱子家训》是百姓之家的家训代表作,其中运用格言化的语言风格阐述了许多具体的关于家庭生活、家庭道德的训诫。“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这里既有对家庭卫生状况、家庭安全问题的关心,也包含了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讲的是待客之道。“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提倡的是清洁、简约而又精致的日常饮食习惯。“勿营华屋,勿谋良田。”看淡的是身外之物,“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困乡邻,须多温恤”体现的是人道精神、博爱情怀。这些训诫至今对于我们的人生修养和人生实践仍是有借鉴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23.

    [2]谢扬举.家训与中华民族人文精神[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8(2):11-16.

    [3]党红星.试论中国家训文化的特点[J].东岳论丛,2006,27(1):199-200.

    [4]洪卫中.颜之推的中庸处世理念述论——以《颜氏家训》为中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05-109.

    (编辑/徐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