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贺映红++刘立

    摘要:高等院校作为传递文明,创新思想的主阵地,是中华文化复兴的推动力,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在当前历史时期,高校积极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通过唤醒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文化自信意识,树立文化自强意识,引领文化创新意识,最终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 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10-0070-02

    当前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标志和力量源泉。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就要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高等院校作为传递文明,创新思想的主阵地,是中华文化复兴的推动力,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在党中央提出的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中,高校应自觉承担使命,积极探索,开拓文化传承创新的新途径。

    一、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现状

    (一)西方文化的渗透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

    当前,西方文化思潮正深刻渗透和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各类形形色色的西方文化产品和科技产品充斥于大学生周围,好莱坞的电影、日本的动漫、韩国的电视剧、苹果手机、麦当劳快餐,等等蜂拥而来。这些产品给大学生们带来了物质和精神的享受,同时也带来了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的人生观。这种错误的人生观使部分大学生走向肤浅与庸俗,沉溺于网络游戏,发烧于电子产品,迷失于影视明星,从而使他们越来越缺乏对崇高理想的追求,缺乏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更谈不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二)市场经济思潮正在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念

    市场经济思潮下,一切行为都以现实价值作为衡量的标准。当前高校在招生录取过程中,考虑到将来学生的就业前景和市场需求,对于就业前景不是很乐观的基础性专业或是效益不高的传统文化专业减少招生规模或是停止招生。而在人生培养方案的制订中,与传统文化或基础文化相关的课程也被削减课时。考生和家长在填报高考志愿时,考虑更多的是就业前景和经济效益,一味追棒热门专业,导致很多基础性专业和传统文化相关专业招不到学生。这种市场经济思潮带来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对高校师生的价值观念形成了较大的冲击,也冲淡了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学术氛围。

    (三)批判精神与创新思维缺乏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高校历来对创新意识的培养较为欠缺,对“百家争鸣、学术自由”的思想贯彻不力。一方面高校教师所受约束较多。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多为国家统一编写或拟定。教师教学水平的衡量与教学工作的考核,也多为不分专业、不分层次的统一标准,因而教师缺乏相对宽松的学术空间,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也随之欠缺。另一方面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与人才选拔方面虽历经改革,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考试分数依然是衡量学生知识水平的唯一标准,也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因而导致学生为了取得好的分数而忙于背诵标准答案,应付各类考试。这种状况不改变,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就无从谈起。

    (四)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足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历经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由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不断传承,不断演化提炼,不断创新发展,汇聚而成的珍贵遗产和文化瑰宝。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10多亿炎黄子孙心中最深处的根。然而,近百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危机,如中医文化正被西医文化全面压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正被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潮替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幸福生活已经远去,取而代之的是紧锁的铁门和人们封闭的心灵。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急需全体炎黄子孙去传承创新和发扬光大。

    二、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途径

    大学的本质属性在于文化,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赖以长存于历史长河,长盛不衷的根本保证。蔡元培先生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作为教书育人的最高机构,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服务社会等功能于一体,是高深学问的研究场所,是发明创造的中心,更是文化传承创新的主要阵地。历史表明任何一次历史的大变革,社会的大繁荣都离不开文化的引领与推动。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攻艰阶段,也是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值此关键时期,高校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理应负起传承创新文化,引导社会价值和社会行为良性发展,必须唤醒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文化自信意识,树立文化自强意识,引领文化创新意识,凝聚民族向心力,激发民族创造力的历史使命,为国家顺利实现经济社会转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唤醒文化自觉意识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指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由此可见,文化自觉是人们对其文化的历史地位的准确定位,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更是对文化发展创新的主动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指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当前新媒体新形势下,西方不良文化思潮、各类低俗、低趣味信息、视频、图片,在未经过滤的情况下,大肆向高校青年学生传播,势必影响青年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要实现高校文化传承创新,首先要唤醒青年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西方不良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渗透,自觉远离低级庸俗信息、视频、图片的影响,要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文化传承创新的现状,发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优势,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使大学生自觉承担起继承、批判、选择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

    (二)增强文化自信意识

    自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危机,西方国家的强盛,使大批仁人志士向西方学习,中华文化长时间被压制,被废弃,全盘西化思想曾一度盛行,崇洋媚外观念时至今日仍大有市场。对此,高校要实现文化传承创新,必须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意识。随着国家的逐步繁荣昌盛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人的民族自信心正在逐步回归,这为高校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意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高校应抓住这一契机,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强化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要向大学生展现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和深厚的历史积淀,要彰显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和勃勃生机,从而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帮助大学生在交流中理解国外文化,正确认识他国文化的优势和不足,并将他国优秀文化融入中华民族文化中,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三)树立文化自强意识

    不屈不挠,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传承了五千多年的精神财富,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顺应时代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高校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要发扬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要大力宣扬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历史沉淀和蓬勃发展的强大生机,要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新成就,要大力宣传中华文明的标志性事物和独特的文化,从而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起文化自强意识,促使他们自觉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用刻苦学习,努力钻研的精神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从而实现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引领文化创新意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不能创新,不愿创新的民族必将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中,一个固步自封的国家也必然会被淘汰,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这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繁荣昌盛的力量源泉,是中华儿女战胜困难的精神支柱。继承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既是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尊重,更是对后辈子孙的负责。《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高校在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要采取批判、继承、创新发展的方针,一方面要正确分辨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对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怀,“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理想追求,如此等等的文化精华,理应继承并发扬广大,而对“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等封建文化糟粕则应统统遗弃。另一方面,要以发展进步的眼光,将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发扬光大。文化应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而发展。因此高校要结合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创新发展,赋予传统文化新内涵新活力,以便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高校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一主题,主动发挥文化传承创新这一功能 ,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积极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通过唤醒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文化自信意识,树立文化自强意识,引领文化创新意识,最终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徐正飞.论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J].新课程学习 (中),2012,(12) .

    [2]惠泱河.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 全力推进大学文化 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 2012,(24).

    [3]甘霖.大学校园文化育人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 育,2012,(Z3).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