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协奏曲《黄河》的研究现状综述

    摘要:钢琴协奏曲《黄河》取材自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自它诞生起就有很多知名钢琴家作了不同角度的演绎。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查,主要从创作背景及版本版权、作品分析、演奏比较研究以及作品评价与影响对该作品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黄河》,研究现状,综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1-

    一、创作背景及版本版权

    钢琴协奏曲《黄河》,可以说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音乐作品之一,这部具有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影响深远,至今仍在各种舞台上不停演出。而这部作品创作一直到演出经历了复杂的过程,有多篇文章都谈到了该作品的背景,其中较为细致的是储望华在《〈黄河〉钢琴协奏曲是怎样诞生的? 》1一文中,他作为创作该部作品的主要成员之一,将那段历史分为十六个阶段,向大家交代了当时的具体情况。在这个特殊的“文革”时期,创作组从开始的殷承宗、储望华、盛礼洪、许斐星、中央乐团的李金生、以及山西省军区宣传部干事裴先生和三名解放军战士这九人组成,创作组的人员从1969年2月成立之后,始终在不断地变化,例如王莘、杜鸣心、盛礼洪、李德伦等人都曾参与其中。

    同样地,石叔诚先后在《历经沧桑话黄河》2、《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及修改》(音乐爱好者1998年5月)3以及刘畅的《永恒的民族之魂——与著名钢琴家石叔诚谈〈黄河〉》4这些文章中提到,这部改编而成的协奏曲,是多人集体的创作,经过了一个不平凡的过程,一边要进行“思想武装”,一边要讨论创作事宜,而且这部作品最后经过不断地改写与改编,甚至之后因为历史原因,“文革版”也被他修改,产生了“石叔诚修订版”。石叔诚在小标题上做了英文翻译,对乐队配器做了调整以及将末乐章的“东方红”换成了“船夫曲”。张少飞在《〈钢琴协奏曲 ——黄河〉版本比较研究 》5中,将原版与“石叔诚修订版”进行了细致对比。蒲方在《有关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史料述评》6讲到社会上流行三种版本,除了上述两个版本,还有“杜鸣心修改版”,此文也详细阐述了三种版本的成因及发展。

    由于该作品的创作之路异常曲折,后期因为版权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殷研在《钢琴协奏曲〈黄河〉版权问题》7,详细记载了相关声明。刘小龙在《钢琴协奏曲〈黄河〉的诞生》8一文中也提到:石叔诚的修订版本受到钢琴家许斐星的支持,却也引起了包括殷承宗在内的部分原创人员的异议。值得一提的是,刘小龙认为这部作品作为中国人创作的最具代表性的钢琴作品已经为世人所公认,可它却又偏偏是在一个极为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创生、传播和发展的,面对着历史的注解和新时代的诠释,我们每个人都不由得面对着两难的抉择。

    二、作品分析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四个乐章的改编题材主要来自于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戴嘉枋在《钢琴协奏曲〈黄河〉的音乐分析》(上)、(下)9,分别对曲式结构构、钢琴织体、乐队运用几方面,较为全面地对作品进行了分析。他在《钢琴协奏曲〈黄河〉的音乐分析(下)》,对该协奏曲的四个乐章与原来的声乐曲进行了对比,其中第一、二乐章对原声乐作品的原始音调结构保留成分较多;第三、四乐章则对原声乐作品的音调采取了综合性处理, 并插入了较多的补充材料。不仅如此,在音乐的发展手法上存在着对肖邦、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等人作品的借鉴,同时保留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从中国钢琴音乐的历史发展中来加以关照,它将中国的协奏曲的音乐创作水准提高,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

    周润静发表的《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特点与曲式分析》10中,提出该作品的创作特点,不仅在四个乐章的结构寓意、采用的特殊钢琴奏法上有所体现,并且集体式的创作使得中西结合式交响乐效果得以呈现。而吴家军、王进在《论钢琴协奏曲〈黄河〉结构衍生与特征 》11通过与各版本的比较,与国外钢琴协奏曲的结构比较,以及对音乐材料、结构进行辨析,从中发掘这部协奏曲自身具有的特征。

    三、演奏比较研究

    一个作品的成功,跟演奏者的二、三度创作息息相关,这部协奏曲自它诞生之日起,便有许许多多的演奏家进行演绎。张烁撰写的《钢琴协奏曲〈黄河〉的版本及录音评述》12中提到,一代又一代的钢琴家,例如刘诗昆、石叔诚、孔祥东、朗朗等都从不同角度作出了新的诠释,最早就是殷承宗1970年首演的“东方红版”(最后乐章的插部为东方红主题),这是最忠实于原作《黄河大合唱》精神的,同时也是影响力最大的版本。并且,这个版本的录音制品数量最多,之后他通过整理的11个版本详细的对比,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了不同演奏家的风格并给予了客观评论。第二个版本就是石叔诚1990年的修订版,又叫“船夫曲版”(最后乐章的插部为黄河船夫曲),至于修改,是由于东方红具有政治色彩与个人崇拜情感色彩,为了使其具备“艺术性”,并且首尾呼应,使整部作品浑然一体,而存有的录音版本有三个,都是石叔诚本人演奏。第三个版本就是杜鸣心修订版,又叫“黄河颂版“(末乐章的插补为黄河颂),这个版本公开发行的录音只有一张,这个改动从音乐的发展来看,些许勉强,可无论好坏,都是一份珍贵的资料。

    王大立发表《让中国钢琴作品真正走向世界—观郎朗演奏〈黄河〉引发的思考》13里,主要对2005年朗朗与中国爱乐乐团的艺术家们共同演绎的新版《黄河》给予分析,对每一个乐章都进行了赏析,对朗朗的艺术处理给予高度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对演奏处理的建议,实为中肯。任蓓、马杰撰写的《关于钢琴协奏曲〈黄河〉 ——殷承宗与郎朗演奏风格之比较》14中,首先提出二度创作的意義,接着通过生平经历对比了两位演奏家的演奏特点,他们分别列出殷承宗先后在不同时期(首演版、与俄罗斯圣彼德堡爱乐乐团合作演奏)的两个版本与郎朗在纪念冼星海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晚会上的演奏。文章指出,这是中国新老两代钢琴家对该作品的不同理解与阐述,一部伟大的作品,无论什么时代,在什么演奏家手中,都会给观众带来永恒的感动。

    四、作品评价与影响

    蒲方在《有关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史料述评》15中,详细列出了该作品的评论情况,由于该作品的时代背景特殊,她将80时代以前与80年代之后的评论情况进行了划分,她指出“文革”时期的评价标准一致,并不存在不同的意见。之后不仅系统分析了该部作品与原作《黄河大合唱》的关系,梳理了对于改编的评价,并且提出作品的不足之处与历史性的评价,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储望华撰写了《演奏〈黄河〉超越〈黄河〉》16,这部作品虽然在创作技法上不成熟,存在很多借鉴与模仿,无奈属于当时改编者的能力所及,当大家欣赏这部艺术作品时,除了可以想到中华民族的沧桑苦难和屹立东方的气势,当然,也可能会勾起对“文革”不堪回首的记忆。他认为,从“黄河大合唱”到 “黄河钢琴协奏曲”,是一个具有创新发展意义的深层次的改编和再创作。但是时代和历史要求我们有丰富、多姿多彩、不同风格和不同凡响的钢琴协奏曲。由此,他提出了建立中国钢琴学派的必要性,学派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精英 (作曲家—作品;作品—演奏家)在时间上的积累,是几代人的继承延续发展,他作为《黄河》主要执笔者之一对建设中国钢琴音乐事业漫长而又久远的道路,给予期盼、 期待、期许之心……

    叶柳在访谈录《寄黄河文化之回声—论钢琴音乐之东方—访殷承宗》17中,殷承宗认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精华在戏曲和古曲里面,例如“黃河”的创作将很多戏曲中的打击乐节奏融入钢琴之中,尤其第三乐章华彩部分用了很多京剧的节奏。他指出“为什么人创作”和“民族 的根”—只有作品有中华文化的传统,在世界上才有自己的位置。

    笔者在2016年6月四川师范大学七十华诞演出有幸听到石叔诚本人演奏的第二乐章“黄河颂”,那种微妙的情感流淌与力度突变使人为之震撼。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成功,相信这不仅来源于它的前身《黄河大合唱》的深入人心,更多的是它背负了一个时代的情感与记忆。

    参考文献

    [1]储望华.《黄河》钢琴协秦曲是怎样诞生的?[J].人民音乐,1995(05):4-8.

    [2]石叔诚.历尽沧桑话《黄河》[J].音乐世界,1996(3):17-18.

    [3]石叔诚.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及修改[J].音乐爱好者,1998(05):76-78.

    [4]刘畅. 永恒的民族之魂——与著名钢琴家石叔诚谈《黄河》[J]. 走向世界,1995,(06):51.

    [5]张少飞.《钢琴协奏曲——黄河》版本比较研究[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5(02):52-58.

    [6]蒲方.有关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史料述评[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04):70-81.

    [7]殷研.钢琴协奏曲《黄河》版权问题[J].音乐研究,1996(02):6.

    [8]刘小龙.中国钢琴艺术发展60年(六)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诞生[J].钢琴艺术,2009(09):25-29.

    [9]戴嘉枋.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音乐分析(上)[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04):39-45.

    戴嘉枋.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音乐分析(下)[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02):15-23.

    [10]周润静.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特点与曲式分析[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2000(S1):106-108.

    [11]吴家军,王进.论钢琴协奏曲《黄河》结构衍生与特征[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4,32(04):71-76.

    [12]张烁.钢琴协奏曲《黄河》的版本及录音评述——献给钢琴协奏曲《黄河》诞生40年[J].钢琴艺术,2009(04):42-47.

    [13]王大立.让中国钢琴作品真正走向世界——观郎朗演奏《黄河》引发的思考[J].人民音乐,2005(07):38-39.

    [14]任蓓,马杰.关于钢琴协奏曲《黄河》——殷承宗与郎朗演奏风格之比较[J].音乐天地,2008(06):62-64.

    [15]同6上

    [16]储望华.演奏《黄河》 ?超越《黄河》[J].钢琴艺术,2013(08):8-15.

    [17]叶柳.寄黄河文化之回声 ?论钢琴音乐之东方——访殷承宗[J].钢琴艺术,2014(03):4-13.

    作者简介:李旭东,男,1995.09,汉族,甘肃庆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表演艺术论(钢琴教育),单位: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