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中心教学法: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法创新及应用思考

    吴锦春

    [摘要]新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以议题的方式提示课程内容,并围绕议题提出多种活动建议,而设置议题则成为贯彻新课标理念、开展活动型课堂的重要抓手。由此,议题中心教学法备受关注。在设计与实施相关议题时,应坚持基础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开放性与引领性相结合、学生主体与教师引导相结合。

    [关键词]议题中心教学;高中思想政治;教法创新;应用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 2020)01-0049-02

    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和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普及,不同的文化与价值观相互激荡与碰撞。社会环境的变化在影响着中学生,他们接触的信息日趋多元,这就促使中学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议题中心教学法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该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为内容,以解决问题为过程,强调学生间的合作与探究。那么,什么是议题中心教学法?将其应用于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有哪些要求?其价值意蕴又有哪些?

    一、议题中心教学的内涵

    有学者指出,议题中心教学是“以争论性议题为课程核心,教师围绕议题来组织相关知识,运用多样手段,通过多种方式,将议题的不同观点呈现给学生探讨的教学策略和课堂组织方式”[1]。可以看出,议题的选择与设计对整个课堂教学至关重要,不仅要具有争议性,值得学生深入探讨,而且要具有真实性,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组织相关活动来帮助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对该门课程性质的表述中,着力强调了“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及“塑造活动型课堂”,并且在对课程内容给予教学提示时,均以议题的方式呈现,并围绕议题设计了多种课堂活动。而针对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议题”,新课标也指出:“既要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要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既具有开放性、引领性,又体现教学重点、针对学习难点。”[2]这就要求教师事先了解学生对议题的认识状况和原有经验,以及议题本身的实践价值,以此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实现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二、对议题中心教学法的应用要求及价值意蕴的思考

    将议题中心教学的基本内涵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在议题的选择与设计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议题既应包含本学科的知识性内容,展现理论价值;又应紧密结合社会实际,展现实践价值。议题并非一个问题,教师应尽可能围绕同一案例设置总议题和分议题,即每一课的议题是由一系列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问题组成的。而且,好的议题不仅可以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还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引线,串联起知识点,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思考与辨析中解决学习难点,并通过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分析,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正如新课标所述,设置议题时,“要了解学生对议题的认识状况及原有经验,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还要了解议题的实践价值,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3]。例如,课程标准对经济与社会模块第一单元第一节的内容要求是“了解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地位与作用,阐释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明确坚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与此相对应,新课标在教学提示中指出:“以为什么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为议题,探究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4]此外,新课标建议通过调研某项公共工程,采用查阅资料、专家讲座、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试想,如果议题仅仅体现课程基础知识,那么学生对于“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等知识点就无法深刻理解,也就达不到引导学生认同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教学目标。

    因此,议题既要围绕课程内容要求去设计构思,又要结合现实生活案例加以丰富完善,这也符合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即“帮助学生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5]。从这一角度来看,议题的成功设置既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高效课堂;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开放性与引领性相结合,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有学者对议题的种类进行了划分,如陈世华老师曾指出:“议题包括两类,一是与学科探究相关的实证性议题;二是与价值论理相关的争议性议题,此类议题涉及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引发多方争辩。”[6]笔者认为,无论哪种议题,在设计时都应充分考虑两方面问题:一是该议题是否值得被讨论,这是指议题的开放性;二是通过对该议题的讨论,是否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是指议题的引领性。比如课程标准对经济与社会模块第二单元第一节的内容要求是“阐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评析经济发展中践行社会责任的实例”[7]。针对这一教学要求,新课标在教学提示中指出,“以‘为什么发展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为议题,探究坚持新發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8]。新课标建议通过参观高新技术企业、搜集资料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而当学生对这一问题有了初步了解之后,就会从追求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不同角度,形成自己的观点。此外,课堂中还可以结合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美丽”新目标以及现实发展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实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最终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发展的重要性,进而理解经济发展中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性。

    “兼顾开放性与引领性”与新课标中提出的“强化辨析,通过范例分析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深化理解,在比较、鉴别中提高认识,在探究活动中拓展视野,引领学生认同、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的要求是相契合的。需要注意的是,“议题式教学并不以追求价值冲突、观点冲突、理念冲突为目标,而是希望通过学生围绕议题的讨论,进而形成对学科价值的认同”[10]。

    (三)學生主体与教师引导相结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在运用议题中心教学法时不仅要关注议题本身,更为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讲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这种传统的角色定位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通过设置学生感兴趣且与社会热点密切相关的议题,并围绕议题开展课堂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就变成了课堂的组织者和问题的引导者。例如,笔者在讲授《企业及其经营》时,结合高一学生面临的“6选3”高考改革以及未来职业规划的大背景,设置了“什么是公司,公司该如何运营”的总议题,并开展了“我来开公司”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材料,然后制作课件,在课堂中分组讲解想开设的公司类型及如何经营。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小组走进了学校附近的餐饮连锁店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了成功经验并记录了失败教训。整个活动中,学生介绍的公司涉及了游戏开发、文化策划、餐饮娱乐等领域,最终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而这节课中“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这一重难点知识,学生在参与了社会实践和课堂讨论之后自己就可以总结出来了。也正是在该议题的引领下和教师的适时引导下,学生建构起有关公司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成功因素的知识体系。因此,以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成了创新教师教法和转变学生学法的重要手段。

    围绕议题展开的课堂教学活动,有助于实现教师引导与学生主体的角色定位。更为重要的是,议题的成功设定,能够增强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参与度、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同与践行,这样的参与过程,有利于实现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并与不同的思想观念发生碰撞,通过实践了解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不仅能够培养科学精神和法治意识,也有利于增强政治认同意识和公共参与能力,从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总而言之,在设置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对社会案例的熟悉理解程度以及该议题对学生能否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在课前,学生可以根据议题中的系列问题开展预习,初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议题既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抓手,创新教学方法的重要思路,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建构知识体系的载体。在课后,议题甚至可以成为学生探索实践、深入社会的出发点,这对课后研究性学习等活动的开展也十分有利。

    议题中心教学法是本次新课标修订的一大亮点,这一方法的实践,对于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来说是一种创新,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型课堂的塑造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来说是一个关键,在实际教学中还需继续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扬.议题中心教学的应用初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1):15-16.

    [2][3l[4][5][7][8l[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6]陈世华.议题中心教学法:中学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7(4):37- 41.

    [10]张帅,杨小斌.议题式教学初探[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9):28-31.

    (责任编辑 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