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非遗进入小学中高年级的实践探究

    刘小芳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后代的宝贵财富,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对它们加以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广州市非遗项目水族舞成功进入我校中高年级,主要得益于以下探索经验:一是力争家委会成员及学校领导的支持,以取得活动开展的保障;二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组建“鲤鱼灯制作”封闭式传承团体;三是借助学科交叉融合,实践“鲤鱼灯制作”开放及创新传承模式。在继承和发扬地方非遗“水族舞”的过程中,学生历练了高阶思维能力,提升了道德素养和人文情怀。学校扩大了教育影响力,创建了办学特色。

    ◆关键词:地方非遗;水族舞;“鲤鱼灯制作”;高阶思维能力;实践探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祖先留给后代的宝贵财富,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对它们加以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水族舞在2009年被列入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舞蹈类,也是从化区非遗“一区一品”项目,堪称民族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瑰丽秀美的奇葩。如何将它进行薪火相传的保护与传承呢?学校教育作为继承和发扬非遗文化的沃土,对非遗传承人才的贮备具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基于多方实践证明,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做法不但可行,而且学生学习非遗的热情日益高涨,方式越来越多样,活动越来越活跃,形成了方兴未艾的良好局面。

    一、地方非遗传承教育进入小学校园的背景

    (一)非遗传承教育进校园的政策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四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2006年,教育部、中宣部把每年9月定为“传承月”,希望在青少年中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

    (二)地方非遗传承教育进校园的迫切性与可行性

    非遗以人为载体,靠口传手授来传承,因此,非遗传承人是各级政府重点保护的对象。水族舞是从化区桃源洞草塘村的传统文化项目,又被当地人称为“鲤鱼舞”,现在的传承人名叫根叔。从他口中笔者得知,如今草塘村几百人口,除了3位老人以及7位正跟著他们学习的村民外,没有人懂得制作技艺。“年轻人没兴趣,这门手艺不能当饭吃又不能挣钱……”根叔黯然的话语让人体会到培养该非遗项目后继传习人的迫切性。“鲤鱼”是水族舞的主角,其表演动作诙谐逗趣、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非常适合青少年学习。而且,“鲤鱼灯制作”也符合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征。

    二、地方非遗传承教育进入小学中高年级的实践探究

    地方非遗进小学校园,可借鉴的经验基本都是三步走:引进技术人员;加强教师队伍技术的培养;教师带班开展活动。但是,以上方法的实施有较多问题。首先是从化民间会跳水族舞的人不少,但会做水族舞舞蹈道具的人严重缺乏。“鲤鱼”等道具需要手工编织,技术性强,而水族舞传承人年纪太大不适宜来回奔波;其次是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学科均没有专职的老师,担任这两个学科的都是语数英老师,他们本身的工作量大任务重,根本抽不出时间去学习编织技艺。所以,笔者在活动人力不足的情况下,以“鲤鱼灯制作”为非遗水族舞传承突破口,扎实展开了以下实践探索。

    (一)力争家委会成员及学校领导的支持,以取得活动开展的保障

    首先,说服三位家委会成员作为助教一起参与“鲤鱼灯制作”这项教学活动。然后,在地方项目传承人根叔的帮助下了解每个鲤鱼灯制作大概需要多少材料、哪些工具等,以预算相关活动经费。接着,笔者与三位助教利用周末到根叔家里学习鲤鱼灯制作的流程。

    在取得根叔同意下,助教把根叔的每一步教学过程都用录像机拍下来。同时,笔者和助教试着把这项没有文字记载的项目操作用文字记下来,一并把操作中注意的事项也记下来。

    根据准备引进水族舞非遗项目所需的经费、人力、物力,笔者拟了一个初步的活动方案,上交给学校领导审批。由于领导非常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活动方案很快在领导会议上通过。校长表示会全力支持传承地方非遗活动的开展,笔者和助教之后对活动方案进行了完善

    (二)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组建“鲤鱼灯制作”封闭式传承团体

    学生社团是活跃校园文化的中坚力量。在教师技术人员缺乏的情况下,要把“鲤鱼灯制作”这一项目引进小学中高年级,必须先组建一个社团。得到全校四至六年级班主任的大力支持后,“鲤鱼灯传承社团”很快就组建成了。

    1.社团成员走出去——走近非遗、了解非遗、热爱非遗

    传承非遗,不能让学生局限于校园。再真实和再生动的情境,都不及到实景、实物、实体面前亲身感受。通过助教的帮助,我们把社团的20个学生带到了从化区草堂村的祠堂进行参观,这里陈列着100年来所制作的鲤鱼灯代表道具。同时,孩子们通过聆听传承人根爷爷的聊天,收集到了书本上网络上没有的信息,如舞鱼灯的传说、传承和发展……他们不但拓宽了视野,在根爷爷对鲤鱼灯娓娓而谈后,耳边似乎还响起了“咚锵咚锵……”的声音。根爷爷颤巍巍地举起鲤鱼灯舞给大家看的那一刻,参观的老师、助教和孩子们都忍不住眼睛发酸,有的孩子一把擦眼泪一边说:“根爷爷放心,我们来做您的徒弟!”

    2.请进来,手把手给社团成员传授鲤鱼灯的制作技巧

    领导还以学校的名义,邀请根爷爷到校与社团成员亲密接触。根爷爷缓慢讲述几代人对鲤鱼灯的百年坚守和风雨经历,使孩子们感受到非遗传承背后的决心与艰辛。讲完故事后他拿着鲤鱼灯的半成品及成品,亲自口传手授鲤鱼灯的制作过程。

    首先,根爷爷帮助社团成员了解鲤鱼灯制作的五大步骤“扎架、编织、铺纸、上色、装饰工艺”。助教把以前拍摄的根爷爷制作鲤鱼灯的录像放给孩子们观看,同时也下发自编的《鲤鱼灯制作说明书》。每播放完一个步骤,根爷爷就给成员们解惑。

    其次,根爷爷细致地给孩子们讲解了制作工具的使用及使用工具制作时的安全注意事项。如,大的剪钳剪竹篾,小的剪钳剪铁丝,用完后记得扣上安全扣;拿竹篾或转动竹篾时,注意不要弄到周边的同学,制作时注意竹篾上是否有竹刺;剪铁丝时,铁丝要么向桌面,要么让同学抓住再剪,避免铁丝飞溅……细节之处体现了老艺人精妙高超的技艺和一丝不苟的制作态度,给社团成员以感染和震撼。孩子们以高涨的热情抓紧时间实践制作工具的操作,在反复的磨练中,他们深深感受到了高超技艺是来自于勤学苦练和踏实用功。

    (三)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实践“鲤鱼灯制作”开放及创新传承模式

    鲤鱼灯传承社团有了比较成熟的基础之后,笔者实施活动方案的第二步:找到与学科融合的契机,让水族舞正式进入小学中高年级课堂。在实现“非遗+”的创新过程中,笔者鼓励教师大胆实践、不断尝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升他们的高阶思维能力。因此,音乐课上学生能欣赏地方水族舞的表演,领略鲤鱼灯的魅力,创编新的舞蹈动作;美术课上学生能对鲤鱼灯的色彩、造型进行鉴赏,试着对鲤鱼灯的上色环节进行创新;信息技术课上学生能制作鲤鱼灯FLASH 的动画,让鲤鱼灯与现代的高科技结合起来……

    在学科融合中,我们还重点实施了“非遗+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由于缺乏教师技术人员,除了笔者、三位助教是师傅,社团的成员也“出山”来当小师傅了。课堂上,“小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收到了很多预料不到的效果:社团成员当了小师傅后,无论是口头表达能力还是动手操作能力,都比以前明显进步了。而且,也许是年龄相当,遇到问题时小师傅们都心中有数,教起徒弟来,双方更易于上手。

    通过集体头脑风暴,孩子们产生了很多创新的点子:鲤鱼灯第一步扎架过程中,80年代前都是用扎抄纸扎架,时间长了就会自动断裂。80年代后就改为用铁丝(根爷爷教孩子时也是用铁丝),不少学生在扎架过程中手被铁丝划伤了。偶然间有一个爸爸是建筑工的孩子竟然想到了用尼龙扎带,结果扎起架来又快又安全,关键是比铁丝还耐用(铁丝时间长了会生锈引起鱼身体局部变色)。第三步铺纸,根爷爷说鲤鱼灯发展至今都是用纸铺盖鱼身的,可有些男孩子比较粗手粗脚,总把纸铺烂了。有一个在美术课上学过染布的班级,竟然想到了改用彩布铺。使用彩布后,让制作第四步上色也省去了涂底色的环节,上色后的色泽更鲜艳,大大提高了鲤鱼灯的制作效率。

    经学生实验证明,他们制作的鲤鱼灯不用担心根爷爷说的回南天或雨水了(它们会造成铺鱼身的纸烂掉),鱼身颜色遇水也不会掉色了。完成前面四步制作后,接着是工艺装饰。根爷爷带到学校的成品,鱼身内都是安装小灯泡,插上电源就会亮起来。根爷爷曾自豪地说:“之前都是在鱼身内点蜡烛的,经常会不小心就把鲤鱼灯烧着了。是我们这一代想到用小灯泡代替蜡烛的,呵呵,我们是不是很聪明呢?!”没多久,他忍不住竖起大拇指称赞:“长江后浪推前浪!”有两个参加电脑培训班的男孩竟然提出用LED灯代用小灯泡,灯线围着鱼身走一圈,灯一亮鲤鱼灯马上收到3D效果;充电宝代替电插,鲤鱼灯的活动范围就不受电线长度限制了……

    “鲤鱼灯制作”实践活动不仅传承了水族舞遗产,还极大地放飞了学生的高阶思维,使我校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获得意外收获。一个学期下来,四到六年级的学生基本都能独立完成鲤鱼灯的制作了。接下来,我们计划举办一个校级鲤鱼灯展览会。

    三、地方非遗传承教育进校园的成效

    (一)提升了学生的道德素养、人文情怀和高阶思维能力

    地方非遗进校园,使学生不仅深入地学习技艺技巧,更重要的是体会到匠人匠心的文化精神。俗话说“心灵促手巧,手巧促心灵,心灵促美德。”据某些班主任反映,不少参与鲤鱼灯制作的学生,特别是中下生,他们的一些坏习惯在技练中不知不觉地被改掉,做事不再拖拖拉拉,变得有耐心、有自信。期间,笔者对班上一位男家长的话仍记忆犹新:“老师,我家孩子因为邻居孩子私下说我是垃圾佬(环卫工人)不跟她玩,所以不怎么跟我说话。这段时间我看到班群的很多孩子周末都在跟家长做鲤鱼灯,所以我昨天调了一下班跟孩子一起做了一个小鲤鱼灯。晚上,孩子把小鲤鱼灯拿到楼下玩,楼下的孩子都围着鲤鱼灯说很奇特漂亮。孩子回家后奖励了我一粒糖,还滔滔不绝地跟我说鲤鱼灯的传说……”从这位家长的信息中,笔者感受到孩子们在校外小手拉大手开展了鲤鱼灯制作活动,于不断创新中增强了对水族舞非遗文化传承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了将地方非遗发扬光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由此可见,地方非遗进入小学中高年级课堂,不仅培养了学生基于创新维度的高阶思维能力,还丰富了学生内心的文化底蕴,提高了学生自身的道德素养和人文情怀,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扩大了本土非遗传承的教育影响力,创建了办学特色

    为了营造人人知晓从化地区非遗水族舞的浓厚氛围,2020年12月23日下午,我们学校把水族舞之“鲤鱼灯制作”成果带进了“广州市中小学推进劳动教育从化区现场会”西宁小学主会场。首先,鲤鱼灯作品被置于“一起趁圩吧”展览。黎校长与郭书记亲自出马,与社团成员代表落落大方地对路过的领导、老师们解说关于鲤鱼灯的传说、传承和发展……然后,鲤鱼灯的制作被带进演艺厅:笔者与所教班级学生展示了一节劳动教育课例《鲤鱼灯的编织——主体框架制作》。我校的成果分享获得了与会领导和老师的赞誉:以劳动教育为载体把传统文化融入校园,引领青少年主动扛起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大旗,使鲤鱼灯制作民俗文化发扬光大,激发新活力,打造了鲤鱼灯艺术教育的春天,提高了本土文化自信,彰显了学校“德艺双馨、五育并举”的品牌亮点。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非一朝一夕之功,更不是一蹴而就的,非遗进小学校园是从小培养传习人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不断地探索和思考更有效的常态化、多样化途径和策略,为培养更多的非遗传习人而不懈努力,使地方非遗文化之花在校园中绽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刘颖雯.非遗进小学校园的探索与思考[J].大众文艺.2016(03).

    [2]向季慧.非物质文化进校园——从法律到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17.

    [3]徐海娇.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

    [4]章振乐.办落地有痕的劳动教育[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11).

    [5]瑀辰.劳动教育.不止于课堂[N].北京日報,2019.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研究”(课题批准号:2020YQJK00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