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档基于感性主义和快乐主义的真人秀

    王凤洲

    【摘 要】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诞生于网络、并且依靠网络传播的网络节目越来越多。《奇葩说》作为其中质量较高的一档节目,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充分融合了谈话类、综艺类和真人秀类节目各自的优势,将一档节目做成了多类型节目的综合体,形成了独特的节目形态,这也是互联网上内容创作多元化的一个缩影。通过对《奇葩说》节目形态的分析,揭示其自身包含的多重属性,可以为今后网络节目的策划与制作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

    【关键词】《奇葩说》;节目形态;多元化;新媒体平台

    中图分类号:J969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3-0087-02

    依托于互联网这一自由、开放和包容的传播平台,《奇葩说》较之传统电视综艺节目抑或一般网络综艺节目,在价值取向、传播符号以及形式内容等方面,均表现出更加多元化的一面。它既有谈话节目的形式——由主持人、嘉宾和(或)现场观众就一个主题进行讨论或辩论;也有综艺节目的特点——较之一般谈话节目,它具有更纯粹的娱乐性、游戏性、消遣性、商业性和大众性;同时它也包括真人秀的元素——精挑细选的参与人员、特定情境的设计和按照特定规则进行的竞赛行为。《奇葩说》打破了任何一种节目类型的“制作守则”,使辩论场成为儿童乐园,使真人秀成为文化游戏,节目也因此有了更大的市场。

    一、感性主义的谈话节目

    说到“感性主义”,我们需要把握这样几个关键词:同情心、感染力和人性化。这既是对《奇葩说》表现出的人文精神的概括,也是体现节目价值取向的重要标志。得益于互联网在构建公共领域方面的强大能力,以及在社会消费商品大潮的冲击下,原本致力于创造、传播和分享精英文化的部分人文知识分子已经与大众文化融为一体。在《奇葩说》中,所有参与者无一不在努力使节目的选题和叙述视角接近于平民化。平民化既是节目吸引观众的一个手段,也是节目理念的一種体现,大家可以在这里充分展露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与他人对话、沟通,从而体现出对人的个性和社会多元性的尊重。

    从传播主体来看《奇葩说》中存在的“感性主义”。在以往的谈话节目中,情感信息常作为事实性信息与意见性信息的粘合剂或发酵素,但在《奇葩说》中,这一传统则被打破,情感信息被摆到了主要位置,事实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被边缘化为次要因素。节目中,所有参与者都在向观众提供信息的同时,努力展现出自己的人格个性和个人魅力,将节目赋予了人格化力量,这样一种处理方式使节目摆脱了媒介机器的冷漠,站在一个温和的立场上,化解了“理性的思想”和“感性的情感”之间的矛盾,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谈话氛围。

    从接受主体来看,观众在传统谈话节目中所表现出来的弱参与性在《奇葩说》中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奇葩说》中,现场的每一位观众都是参与者,他们不仅可以对节目的主题进行投票选择,还可以用“站队”的方式对选手的发言表明自己的态度,他们的选择也将直接决定选手的去留和比赛的结果,这不仅使节目内容更加生动,也使节目获得了更长久的生命力。

    二、快乐主义的综艺节目

    “快乐主义”是解释道德行为与人生目的的一种伦理学说,认为人们以求得快乐为生活目的,趋乐避苦、追求快乐是道德的基础和内容,是善,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动因,也是人生的目的。游戏娱乐是人获得快乐的一项主要途径,也近乎是一种本能,是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大众媒介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人们宣泄游戏本能的一个窗口,当谈话节目出现在大众媒介上时,它身上的娱乐属性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于是,谈话类节目也就成了一种游戏式的语言交流。

    《奇葩说》对自身综艺特质的打造,可以从节目的包装和内质两个方面来谈。首先在节目的包装上,它将大众文化产品在形式上的图像性摆到了一个突出的位置,不吝以丰富的视觉效果去刺激受众的感官。上文提到《奇葩说》“使辩论场成为儿童乐园”,之所以这么说,一方面的原因便是节目的场景设计仿照了儿童乐园的风格,无论是明亮的色彩、曲折的线条,还是充满童趣的卡通形象,都在向观众传达一种“解放”的信息和积极的情绪 [1]。

    在《奇葩说》的场景设计中,色彩的运用与节目的定位可谓是高度契合。人的眼睛对明亮的色彩是非常敏感的,人的情绪也常常受到色彩的左右,因此在对节目“儿童化语境”的营造中,色彩是非常重要的造型元素之一。节目场景整体上都被丰富的色彩填充,冷色调和暖色调搭配合理,既不会让它作为一档“谈话节目”而显得幼稚,也不会让它作为一档“综艺节目”而显得冷清。

    除了颜色,线条也是舞台设计中重要的造型元素之一,它作为审美空间里的一个特殊符号,通过自身特征产生审美信息。对于《奇葩说》这样一档把感性娱乐放在重要位置的谈话类节目,首要的任务便是为观众打造一个非现实的虚拟空间,线条在这当中就起了非常重要的渲染舞台情绪的作用。《奇葩说》的舞台设计在线条的运用方面十分丰富和大胆,经过精心设计的线状结构为选手和观众带来了积极、活泼的综艺氛围,调动了选手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迎合了观众冲破现实藩篱的欲望,完成了谈话节目与综艺节目的完美融合[2]。

    在节目的内质方面,《奇葩说》也在不遗余力地向综艺娱乐方向靠近,比如明星嘉宾的参与、设计巧妙的插入式广告等。而语言符号作为节目的主要传播符号,是节目参与者重点关注的对象。《奇葩说》作为一档披着“辩论”外衣的综艺节目,即使表面依然具有寓教于乐的特征,但它的教育功能、认知功能和导向功能,实际上已经被节目本质上的游戏属性和娱乐属性消解大半。最突出的便是与传统谈话类节目相反,对语言幽默化的极度推崇,选手对语言强大的把控能力可以让他们在辩论的时候尽量将辩词幽默化,以达到“娱人”的目的;观众也常常会自动“过滤”掉辩词中说理的部分,只留下轻松的部分,以达到“娱己”的目的。

    三、真人秀——竞赛行为和角色预设

    当我们用“真人秀”的标准来审视《奇葩说》时,可以将其定义为一档融知识性、娱乐性和可视性为一体的脱口秀式的演播室谈话类真人秀。关于《奇葩说》的“真人秀”属性,在具体的节目实践中表现为两点,分别是“竞赛行为”和“角色预设”,正是因为这两点因素的相互作用,才使得节目在增加了刺激性的同时更贴近观众,也使得节目演变为网络上的一场狂欢。

    在“竞赛行为”方面,《奇葩说》将比赛分为海选、淘汰赛和积分赛三个环节,通过海选而有幸参加正式节目录制的选手,在“淘汰赛”环节依然需要用辩论的形式努力让自己留在舞台上。在这期间,根据观众的“跑票”数量和导师的投票,经过三轮比拼之后,“幸存”的选手得以进入积分赛,最后根据总积分决出当季比赛的“奇葩之王”。这种“优胜劣汰”的赛制使得节目具有相当强的刺激性,而这种刺激性又大大增加了节目的娱乐性,从而使《奇葩说》俘获了更多的收视人群。

    无论外在形式如何变化,所有的真人秀类节目,本质上都是为了表现真实人物在真实场景中的活动情节,不过这种“真实”一定是一种经过设计的真实。和所有的真人秀节目一样,《奇葩说》的每一位选手都拥有鲜明的、区别于他人的个人风格——这一点在真人秀节目中是必不可少的。根据他们在辩论中的表现,我们可以将他们分成三种类型:专业型辩手、综艺型辩手和话题型辩手。总之,这种模糊了“真实”与“扮演”、“现实”与“游戏”边界的真实娱乐节目,使观众在互动中得到了娱乐,在娱乐中得到了释放,因此受到了众多观众的喜爱。

    参考文献:

    [1]李宗桦,闫娜. 纯网综艺节目的类型特点——以爱奇艺《奇葩说》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8,(8):41-42.

    [2]陈瑶.“线”舞台设计中的运用[J].视听纵横,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