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育学生法治意识浅探

    马平

    [摘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体验提高学生的法律认知,通过案例研讨激发学生的法律情感,通过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从而逐步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法治意识;法律认识;法律情感;法律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 2020) 01-0060-02

    哲学家康德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則,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法律作为道德传播的有效手段,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推崇。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该着力引导学生将法律知识内化为法治意识,再将法治意识外化为守法、用法行为。

    一、在情境体验中提高学生的法律认知

    培养中学生的法治意识首先要重视他们自身的体验,对此教师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现象与教材中的法律内容相结合,将抽象的法律知识以具体的情境呈现出来,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创设真实的法律情境,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运用教材所学知识、调动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具体情境中分析解决法律问题。让他们在体验中成长,学会判断、分析和选择。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自然而然就会生成。

    如关于公民的肖像权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和八年级下册第三课《公民权利》中都讲授了有关公民肖像权的知识。特别是在八年级上册第五课中,以探究与分享的方式呈现一组情境,其中一个情境为“照相馆没有经过被摄之人同意,将其艺术照片展出,以招徕顾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所学的有关公民肖像权的知识,判断这一行为是否违法,并说明理由。这一情境非常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并且也正好是学生难以理解之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教材观点,依托自身的生活经验,分析情境问题。教师及时激疑生惑,适时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和理解法律知识,做到知情意统一。

    二、在案例研讨中激发学生的法律情感

    法治教育能引导人们更好地生活,而要实现指导生活的目的,法律教育就必须要依托真实的社会生活。因此,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要走出课堂,将课内学习与课外生活有机融合,引导和帮助学生将课堂内所学的法律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之中,或者收集整理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并将其应用到课堂学习中来。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引进具体生动的法律案例,带领学生积极分析案例,并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案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抽象的法律知识会产生真实、具体的感性认识,并且会在亲身体验中感知、获取法律知识,从而提高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九课《生活需要法律》一框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一目,该目“运用你的经验”栏目选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学校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擅自开除学生”“执法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三个法律情境。三个情境材料真实,贴近现实生活,分别从三个角度即“家庭”“学校”“社会”来创设法律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感悟,同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再列举一些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通过情境的创设与使用,帮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得出结论:“我们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都离不开法律。”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是法治专册,相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许多法律知识枯燥生涩难懂,教师只有不断补充自己的法律知识,才能深入浅出地开展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法律案例,可以避免教师抽象地解读法律知识,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法律案例,将抽象的法律知识具体形象地呈现出来,这不仅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还能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法治意识。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八课《维护公平正义》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师可以借助具体案例展开教学。教材在“公平正义的价值”一目的“运用你的经验”栏目中,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场景:“在银行、车站、餐厅等公共场所,按‘先来后到的顺序排队,这是公平的”;“在车站、码头、医院等公共场所,设置老年人专用通道或者老年人窗口,这是合乎正义的”。通过对这些场景的描述,瞬间将抽象的“公平”“正义”等法律名词与现实生活建立了关联,使学生对这一内容产生了学习兴趣,并深深感受到学习法律知识对于自身的意义。这也启示我们,在选取法律案例时,要注重选取与学生生活契合度高的“小”案例,避免选取“大而远”的案例。

    另外,将法律案例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法治让生活更美好。例如法律保护我们的生活,特别是给予未成年人特殊关爱;法律赋予我们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我们享有受教育权;只有学会依法办事,才能享有自由。

    三、在学以致用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

    “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形成了美丽的鹅卵石。”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实践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以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为出发点,注重联系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进行认识、体验、践行。

    一要用好教材资源。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材中的诸多栏目,如“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拓展空间”等,引用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情境和文本资源。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中,特别是在教授法律知识时,要重视对教材栏目的使用,不求面面俱到,但一定要结合本地、本校、本班的具体学情,对教材栏目加以选择性的使用,甚至拓展延伸,带领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演练,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如通过开展小品表演、角色互动、辩论会、情境讨论等活动,以增强法律教学的亲近感。二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可以借助学校每周的“国旗下的讲话”以及学校的宣传栏、板报等,同时结合“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法治宣传日”等法律相关节日,宣传法律知识,培育学生的法律素养。三要重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课后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法律知识调研,到当地法院进行法庭旁听、走访法律工作者等活动,以让学生拓展法律知识的学习途径,感受法律实践价值。四要鼓励学生关注法律电视节目,如《今日说法》《法律讲堂》《普法栏目剧》《庭审现场》等,以增强学生的法律认知,拓展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使学生感受法治的力量。

    另外,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结合教育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如3月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4月开展网络规则教育.6月开展禁毒教育,12月开展国家宪法日活动。教师可以按照每月的学法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案例辩论会、情景模拟等。还可以让学生欣赏经典的法治电影、歌曲等,通过观、赏、悟、演等,使其法治观念得到螺旋式提升。教师应深入挖掘学生身边的资源,如参观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戒毒所、监狱等,让学生通过听介绍、观展览、解疑惑,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法治教育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让法治教育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落地开花是每一个道德与法治教师的责任。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步一个脚印,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法治教育,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法律信仰,共享法治社会的和谐美好。

    (责任编辑 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