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隋唐政治、经济、文化对文档名词的影响

    丁海斌 李晶晶

    摘 要:隋唐时期处于中国古代语言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阶段,为文档名词的全面发展奠定稳固基础。科举制度改革影响到文档语言和文字教育,对“卷族”文档名词的产生有积极作用;土地赋役制度涉及人口纳税问题,促进“户籍”类文档名词的发展;隋唐统治者重视编史修志,各族类文档名词的应用次数显著增加。此外,在文学、科技、宗教等领域皆有文档名词出现,可见隋唐时期文档名词的传播范围之广。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社会文档活动活跃,新增文档名词数量众多,如“文稿”“文籍”等,且文档名词族类新增了“卷族”。

    关键词:隋唐;政治;经济;文化;文档名词

    Abstract: Sui and Tang Dynasties were at an important stage of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cient language and culture,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document nouns. The reform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ffects the education of document language and writing, and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production of the term "JuanZu". The land taxation system involves the problem of taxation of the population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rminology of the "HuJi" document; the rulers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history of editing. The number of applications of nouns in all categories of documents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addition, there are document nouns appearing in fields such as litera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ligion, etc.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scope of document nouns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spread widely. In general, social document activities were active during this period, and there were a large number of new document nouns, such as “WenGao” and “WenJi,” and a new “JuanZu” was added to the document noun category.

    Keywords: Sui and Tang Dynasties;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document nouns

    1引言

    因汉语言词汇具有社会敏感性,文档名词的产生、发展也自然与社会特点紧密相连。为此,在隋唐政治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背景下,会对文档名词本身产生促进作用和影响是必然的。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学术界对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给予了较多的关注。目前,学界对隋唐时期社会特点、政治思想已作较全面总结;对隋唐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研究逐渐深入;另外,隋唐文化成就显著,如文学成就、科技成就等,也备受关注。语言作为承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學术界目前对隋唐时期语言的相关研究多涉及文学艺术、宗教影响、民族及国际文化交流等题材,关于文档名词的研究成果较少①,且直接阐述隋唐政治、经济、文化对文档名词影响的研究尚为空缺。研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文书、档案语言词汇的影响,是涉及语言学、历史学、文书学、档案学等多个学科的跨学科综合性研究,具有多方面的学术意义。

    整体来看,文档名词在隋唐时期能得到规模性稳定发展,与此时的宏观社会环境有直接关系。隋唐时期是经历了三百年的分裂、战乱以及种族和信仰冲击后,引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明,实现了历史上第二次的政治统一。在这一时期文档名词不仅得到了较好的历史继承,而且,隋唐政治、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为文档名词的创新、应用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

    该时期政治制度不断完善,经济文化开放、包容,多民族语言文化相互交融,汉语言复音词大量涌现,双音词逐渐成为汉语词汇主体,较之前朝更多的双音节、多音节文档名词随社会重整应运而生。此外,继先秦文档名词出现以来,各时期文档名词数量及出现次数均不断增加,隋唐时期文档名词较南北朝时期更有较大发展,是文档名词稳定发展、大规模创新的重要时期。在笔者的检索范畴内②,隋唐时期文档名词除特殊名词外,共有“文”“案”“籍”“令”等11个族类,新产生了“卷族”文档名词,在名词种类和数量上都空前繁盛。消亡文档名词数量较少,摒弃了“文计”“连牍”等9个与该阶段社会特点不相适应的文档名词;而新增文档名词数量繁多,共计64个,其中许多重要文档名词在后代应用连续性较好,如“文稿”“文牒”“书诏”等。

    2政治对文档名词的影响

    隋唐之初的政治在继承的基础上历经了一系列的改革,完善了政治制度,巩固了隋唐时期封建中央集权统治。政治改革影响了该时期原有的政治语言,也必然会触及到这一时期政治相关的文档名词。

    2.1政治体制与文档名词。隋文帝执政后不久,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三省六部制,力图借政治体制改革重整政治风貌。这一举措直接加强了“令族”文档名词的运用,仅《隋书》便出现“诏令”(19处)、“政令”(10处)等。如:“上以素久劳于外,诏令驰传入朝。”[1]此处“诏令”一词指国家颁布的律令或下发的命令。

    唐初沿用隋制,完善三省六部制。《唐六典》是唐朝的一部行政会典,共出现“令族”文档名词61处,其中“政令”一词有31处。如:“家令之职,掌皇太子之饮膳、仓储、库藏之政令,总食官、典仓、司藏三署之官属。”[2]“政令”一词在隋唐共出现425处,而南北朝时期仅有36处,隋唐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加强了“令族”文档名词的应用。

    2.2军事改革与文档名词。西魏施行府兵制,隋初沿用西魏旧制,实行兵、民分籍,后隋文帝开皇十年诏:“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3]此后,均田制和府兵制紧密联系,兵民同籍。这一制度改革促进了文档名词“籍帐”在隋唐时期的产生与应用,如:“州县籍帐,凡所一阅,终身不忘。”[4]

    隋唐时期军务处理也推动了文档名词发展。例如,军队兵制的改革。军队因故更新的名册要实时呈报中央,较南北朝时期,与军务相关的文档名词应用更加普及。如“军簿”一词,《通典》有云:“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5]隋唐统治者经常下达命令给地方和军队,军中也规定各种法理以保证纪律,因此“令族”文档名词在军务改革中有较大发展,如“军令”一词隋唐时期共出现133次,《通典》云:“贞观十六年十二月,狩于骊山。时寒阴晦冥,围兵断绝。上乘高遥见之,欲舍其罚,恐亏军令,乃回辔入谷以避之。”[6]

    2.3科举制度与文档名词。隋唐创建科举制度。隋文帝取消九品中正制,改为举荐,建立了进士科、政事堂议事制度、监察制度和考绩制度等,特别是明法科为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加强了“诏令”“律令”等“令族”文档名词的运用。《通典·选举》有云:“明法试律令各十帖,试策共十条,(律七条,令三条。)全通为甲,通八以上为乙,自七以下为不第。”[7]

    唐代科举制度对文档语言的影响,具体反映在《五经文字》《九经字样》等书目上,且在规范文字教育的同时,对文档名词创新也产生了积极作用。例如“卷族”文档名词即产生于唐代,“文卷”一词就是受科举等影响产生的,如《太平广记》取材唐代卢肇的《逸史》,原文载:“皇甫弘应进士举,华州取解……谓子弟曰:‘汝试取次,把一帙举人文章来。既开,乃皇甫文卷。钱公曰:‘此定于天也。遂不改移。”[8]又如《云溪友议》载:“襄阳牛相公赴举之秋,每为同袍见忽……刘公承诗意,方悟往年改张牛公文卷……”[9]隋唐时期开“卷族”文档名词之先河,为后世发展做出重要铺垫。

    2.4法律制度与文档名词。隋朝虽仅维持30余年,但改革政治体制,制定新法典,对后代有深远影响。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所述:“以立法而施及唐、宋,盖隋亡而法不亡也。”[10]唐代法典体系由“律、令、格、式”构成,“凡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正邪,式以轨物程事”。[11]《唐律》作为现存最早最完整、历史上行用时间最长的法典,同时也是一部律学、应用训诂学实践类书。该书中除“令”“律”等法律文书名词外,还大量使用其他文档词汇,如“文书”“文案”“文簿”“簿书”等共出现了127处,其中的“文书”一词出现最多,有99处。

    此外,“令族”文档名词的发展与法律制度息息相关,“法令”“军令”等文档名词在唐朝大量使用,共出现700余次。由此可见,在律法体系完善的大唐,文档名词亦有突破性进展,对后世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3经济对文档名词的影响

    隋唐时期改革经济制度,城市商品经济活跃,对文档名词的创新和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如“契书”“籍帐”“质剂”“傅别”等。

    3.1土地赋役制度与文档名词。隋唐改革赋税制度,对文档名词影响显著,尤其是户籍类、地籍类文档名词,如“户籍”“黄籍”等的应用较南北朝时期有很大进步。

    3.1.1土地制度与文档名词。隋及前唐,沿用北魏“均田制”,授田、还田的记载多涉及“籍族”文档名词,如《唐六典》载:“每一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12]因按人口分配土地,隋唐常使用“户籍”一词,共出现58处,较南北朝时期的4处有較大发展。如《唐六典》载:“户曹、司户参军掌户籍、计帐,道路、逆旅,田畴、六畜、过所、蠲符之事,而剖断人之诉竞。”[13]

    “均田制”遭受破坏后,土地“租佃制”进一步发展,唐五代时期出现较多租佃契约文书,“书契”“契书”“判书”等文档名词频频出现。如《旧唐书》载:“先寓居郑州,典质良田数顷;及为节度使至镇,各与本地契书,分付所管令长,令召还本主,时论称美。”[14]这也是“契书”一词在历史上首次作为文档名词出现。

    3.1.2赋税制度与文档名词。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唐中叶后,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德宗即位后,宰相杨炎建议改革赋税制度,以“两税法”代替“租庸调法”,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改为按土地和财产数量征税。

    隋唐时期完善赋税制度,新的文档名词孕育而生。例如,“籍帐”一词产生于唐朝,在笔者检索的古代文献范畴内,总计出现38次,其中隋唐五代共计使用19次,占50%。“籍帐”,释为登记户口、田地、赋税等的簿册。例如《旧唐书》载:“会昌四年,又割泽州隶河阳节度使,仍移治所于孟州,户口籍帐入河南府。”[15]

    3.2繁荣的工商业与文档名词。隋唐交通发达、城市兴旺、货币统一,各行业贸易繁荣,为相关文档名词的新生和传播提供基础。在商品经济活跃的同时,买卖交易频繁,一些久未使用的文档名词也再次出现,如“质剂”“质要”“傅别”。这三个文档名词皆与契约有关,此前主要应用于《周礼》。《周礼注疏》载:“云判,半分而合者,即质剂、傅别、分支合同,两家各得其一者也。”[16]其中,“质剂”一词在隋唐及后世中发展得最好,历史上总计出现104次,隋唐出现22次;其次为“傅别”,总计出现25次,隋唐出现9次;“质要”一词发展较差,总计出现11次,隋唐出现3次。可见,隋唐时期“质剂”“傅别”等词应用较好,例如:“壹八方而混同,极风采之异观。质剂平而交易,刀布贸而无算。轼,车横覆膝,人所凭也。周官曰:听卖买以质剂。又曰:以质剂结信而止讼。”[17]

    4文化对文档名词的影响

    隋唐时期文化昌盛。此时汉语言从整体上由单音词向双音词的演变基本完成,词义更加丰富,文档双音词产生众多,进入了文档名词的稳定发展期。“文族”“书族”“卷族”“簿族”“案族”“籍族”等各族类均出现新的文档名词,文档名词的应用也有了新的进步。

    4.1学术与文档名词。隋唐统一为学术发展、语言词汇拥有崭新面貌提供了可能,新词新意的产生丰富了汉语词汇宝库。

    4.1.1经学与文档名词。隋唐时期的经学虽衰微不振,但仍有新的文档名词出现。例如《周礼注疏》载:“‘凡受至‘书之○释曰:‘其有官府合用官物而受财者,并副写一通敕令文书与职内,然后职内依数付之,故云受其贰令书之。”[18]贾公彦疏中出现了文档名词“敕令”。可见,“敕令”一词最早即出现于唐代,为帝王所发布的命令、法令或立法文书,共出现69处。

    4.1.2史学与文档名词。隋唐史学成果斐然,“二十四史”中有八部修成于唐初。以这八部史书为例,经检索发现文档名词被大量使用,例如有“文书”82处、“文案”46处、“文籍”38处、“文簿”24处、“簿书”23处、“簿籍”19处、“案牍”12处、“黄籍”4处、“书牍”2处等。

    此外,隋唐五代时期史学思想最重要的成就是刘知几的《史通》。《史通》一书所含的文档名词涉及了“簿族”“籍族”“册族”等10个族类,共出现80余处。应用最多的是“文族”,为28处。如《史通·六家》载:“自古帝王编述文籍,《外篇》言之备矣。”[19]“爰逮中叶,文籍大备,必剪截今文,模拟古法,事非改辙,理涉守株。”[20]

    4.1.3类书与文档名词。隋唐时期类书编纂盛极,类书中多有文档名词出现,例如虞世南撰《北堂书钞》中有“文书”(41处),如:“白日接宾夜省文书。”[21]及“文案”(7处)等,如:“给事黄门侍郎,四人。与侍中掌奏文案、赞相威仪,典署其事。”[22]徐坚的《初学记》中出现“文书”(5处),如:“始置詹事丞。文书关由六傅公子闻,时号太子六友。”[23]及“文籍”(9处)等,如:“中书自置令,典尚书奏事;而秘书改令为监,别掌文籍焉。”[24]欧阳询的《艺文类聚》中出现“案牍”(3处)、“文书”(14处)等,如:“虎豹犀象,奇伟猛兽…破邯郸,诛王郎,入宫收文书,寻得吏民谤毁上言可击者数千章,上会诸将烧之。”[25]

    4.2文学与文档名词。在唐诗文献中大概出现过8个文档类名词,它们是“簿书”“案牍”“文书”“文案”“文卷”“簿籍”“黄籍”“文籍”,而且“簿书”一词出现的处数最多,共在33首唐诗中出现35处。其中,白居易的《题西亭》中出现了3次“簿书”一词,这首诗的前四句是“朝亦视簿书,暮亦视簿书。簿书视未竟,蟋蟀鸣座隅。”[26]“簿书”一词在所检索的唐代文献中出现51处,而大部分是在唐诗中(35处)。“文书”一词在唐代文献中出现的频率最高,为173处。[27]文学作品中大量文档名词的出现,说明了文档名词在唐代已经有了较高的社会普及度。

    4.3科技与文档名词。在隋唐时期有关天文、地理、历法的档案工作中,多有“图族”“簿族”等族类的文档名词出现,例如“图”“地图”“图法”“图簿”“候簿”等,其中“图簿”一词多指代地理图籍,“候簿”是指天文观测记录簿,且“候簿”一词为隋唐时期新增的文档名词,沈括等后世科学家予以沿用。科技类文档名词在隋唐时期的应用如,“图法”一词出现于先秦,最初的含义指图录和法典,在隋唐五代时期表述天文档案的意思,如《旧唐书》载:“臣详其图法,皆主星名。”[28]再如,唐代太史令用灵台候簿核对,证明《大衍历》相合的十之七八。开元九年,僧一行奉唐玄宗之命造新历,二十一年(733年),与玄景奏:“……太子右司御率南宫说亦非之。诏侍御史李麟、太史令桓执圭较灵台候簿……”[29]

    4.4宗教与文档名词。宗教与汉语言文化有重要关系,直接影响着汉语发展。从东汉末年到盛唐的六百年间,唐代是佛教文献发展的最高峰。因翻译佛经,吸收外来语,多丰富了汉语复音词。而且,创造的新字词、成语有数万之多。此外,单音节文档名词“卷”也多用于佛教文献中,在佛教经典中多指代“经卷”,丰富了“卷”的含义。

    盛唐时期宗教文化盛行,所形成的文献资料中存在大量文档名词。如佛教经典《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出现的文档名词包括“文字”58处、“文约”1处、“典书”4处、“书典”3处、“法令”91处、“施令”12处等。再如《释迦方志》中也有文档名词出现,其中“文字”2处、“敕令”1处、“典籍”1处等,如:“故塔兴周世,经二十余王,至秦始皇三十四年焚烧典籍,育王诸塔由此沦亡。佛经流世,莫知所在。”[30]

    总体而言,隋唐五代是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时期,文档名词在种类和出现次数上较南北朝时期均有显著发展。此后,各族类文档名词也迈向了稳定繁荣发展的新阶段。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文档名词发展演变史》的课题成果,项目编号:14BTQ071。

    注釋:

    ①目前仅笔者有关于隋唐文档名词的研究成果,包括《中国古代文档名词发展演变史系列研究论文之五 隋唐时期文档名词研究》《唐诗中的文档名词与唐代诗人的文档意识》等。

    ② 本文于2017年11月份检索了《国学宝典》数据库的5555部历史文献,主要涉及南北朝时期342部,隋代46部,唐代437部,五代33部等。

    参考文献:

    [1](唐)魏征,令狐德棻.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1284.

    [2](唐)李林甫.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697.

    [3](唐)魏征,令狐德棻.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35.

    [4](唐)李肇.唐国史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42.

    [5](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3797.

    [6](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2074.

    [7](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101.

    [8](宋)李昉.太平广记[M]//[唐]卢肇.逸史.北京:中华书局,1961:2306.

    [9](唐)范摅.云溪友议[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48.

    [10](清)王夫之.读通鉴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3:559.

    [11](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185.

    [12](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74.

    [13](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749.

    [14](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3834.

    [15](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426.

    [16](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532.

    [17](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79.

    [18](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05.

    [19](唐)刘知几著,张固也注译.史通[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22.

    [20](唐)刘知几著,张固也注译.史通[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23.

    [21](唐)虞世南.北堂书钞[M].北京:中国书店,1989:91.

    [22](唐)虞世南.北堂书钞[M].北京:中国书店,1989:191.

    [23](唐)徐坚.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232.

    [24](唐)徐坚.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294.

    [25](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235.

    [26](清)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4988.

    [27] 丁海斌,吴晓菲.唐诗中的文档名词与唐代诗人的文档意识[J].檔案学通讯,2014(05):92.

    [28](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4572.

    [29](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587.

    [30](唐)道宣.释迦方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97.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 来稿日期:2018-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