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师“线上专业成长共同体”实践探索

    王秋霞

    〔摘要〕中小学心理教师在广大教师群体中属于“少数派”,在各个学校中也是仅有的一位或几位。然而,心理教师肩负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承担的是兼具科学性、艺术性和专业性的工作,构建专业成长共同体对于心理教师来说意义重大。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可以借助微信平台,突破地域限制,聚焦于心理活动课的设计与实践,构建心理教师“线上专业成长共同体”,通过团体招募、轮流主持研讨、书面摘要汇总等方式开展精微教研,促进心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教师;线上专业成长共同体;精微教研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12-0064-02

    一、线上专业成长共同体的背景

    作为一线心理教师,我深深体会到教师队伍中“少数派”的艰难:遇到困难缺乏专业团队的有效支持,专家引领“远水解不了近渴”,自我反思则因资源匮乏而日渐狭隘[1]。要突破自我成长的瓶颈,寻找优秀同行组成专业成长共同体,进行抱团成长是不错的想法,但此前的探索由于种种原因效果不甚理想。疫情防控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心理教师,他们的出现激发了我再次尝试的愿望。基于心理活动课的重要性:它是心理教师的重要工作内容和评价标准,心理活动课的设计与实践不仅是对心理教师综合能力的考验,也是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我借助微信平台,突破地域限制,聚焦于心理活动课的设计与实践,构建了心理教师“线上专业成长共同体”,通过团体招募、轮流主持研讨、书面摘要汇总等方式开展精微教研,实现心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二、线上专业成长共同体的构建过程

    下面以具体的实践探索为例,介绍专业成长共同体的创建与招募、任务发布与人员筛选,以及运行与维系的操作步骤和方法。

    (一)创建与招募

    为了打造一个有凝聚力的心理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纳入的教师要具备几个条件:有强烈的成长意愿、足够的分享动机,有心理活动课的实践机会和经验。具体操作:建立微信群,拟定招募文稿,在全国范围的微信群里进行招募。招募文稿力求简洁明了,涵盖内容有发起人的自我介绍、招募初衷、招募条件等。例如,“亲爱的老师,如果您有一年以上的班级心理课实践经验,每周有课时保证,喜欢设计有创意的心理课,有意进行封闭式精微研讨,愿意分享和接受反馈,请扫码加入我们。”

    (二)任务设置与人员筛选

    通过招募与邀请,共37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心理教师加入微信群。为了筛选出符合预期的合作性同事[2],需要设置阶段性的门槛式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也会逐步形成“有原则、有约定”的团体规范。

    1.前期筛选。首先,邀请進群的教师进行实名制和自我介绍,完成人际信任度的初步考验。然后,在微信群里公布心理活动课精微课题,借助群公告发布限时任务:“本群是以成果倒逼学习的精微研讨任务群。请各位老师尽快认领课题,并于明天早上八点前回复。”根据这三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友情提醒,如果友情提醒后仍无有效回应,则认为该教师暂不适合留在本群。

    2.中期筛选。认领课题后,邀请群内教师进行心理活动课的初步设计。借助群公告发布限时任务:“这里是以成果倒逼学习的精微研讨任务群。请各位老师根据已选课题,按照统一要求,自行拟定标题及目标进行教学设计。作业在微信群里上交,截止时间为下周一早上八点。请有条件且愿意接受挑战的老师回复1,请只寻求单向资源的老师离开。”根据作业提交情况,在友情提醒后进行人员筛选。再次发布任务:“请各位老师在提交的作业中选出您最喜欢的五节课,并于下周一早上八点前在群内提交这五节课的评课意见。请有条件且愿意接受挑战的老师回复2,请有困难的老师离开。”根据作业提交情况,在友情提醒后进行筛选。

    3.后期筛选。设置群内投票,根据作业提交和投票情况,评估每位成员的参与动机,确定不符合预期的成员,发布裁员预告:“非常感谢各位老师的参与和陪伴。根据作业提交、评课和投票情况,一些伙伴将止步于此,我稍后将悄悄地请你离开,如有疑问请私聊。见谅。”至此,17位心理教师形成的专业成长共同体已经具备精微研讨的条件,有的成员在筛选过程中甚至体会到了闯关游戏的紧张和喜悦,对后续研讨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与期待。

    (三)运行与维系

    一切准备就绪,创建者要退居幕后,让每位成员有机会站到主持人的位置上带领研讨。为此,我发布公告:“恭喜各位进入‘每周轮流主持研讨阶段,正式开启精微研讨。(1)谁来主持?答:根据投票结果,按照排名顺序依次主持。(2)如何主持?答:当值周一早上八点前公布自己的课题和具体研讨要求,书面整理当周的研讨摘要,并于周日晚十一点前分享到群里。书面摘要中要记录考勤、每位成员分享的有价值的信息、自己的课例反思与修改情况等内容。(3)如何研讨?答:其他成员根据主持人的具体要求分享您的资源和智慧。请有条件且愿意接受挑战的老师回复3;请有困难的老师离开。”

    目前,这支团队中有初入职的年轻教师、有经验的教师和专家型教师,在精微研讨的过程中,教师们展示了各自的优势。大家非常珍惜群内研讨的机会和氛围,积极碰撞,相互提升。广东黄珊珊老师在3000余字的书面摘要中说:“在大家的思维碰撞中,我对这节课的思考越来越深入,为生命教育积累了很多素材,并有了新的理解。我将从教学目标的再思考、课程题目的再调整、教学活动的再设计等方面来修改本节课……感恩王老师搭建了一所可以开窗看风景的房子,也感恩伙伴们带来的不同风景。”

    三、探索与实践后的反思

    本次“线上专业成长共同体”的实践达到了预期效果,成功构建和有效运行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

    1.理想的团体规模。理想的专业成长共同体规模建议在15人左右,规模太小则互动有限,规模太大则影响成员参与的积极性。最适合的团体规模是精微研讨持续时间的一个函数[3],研讨时间越长,就有越多的成员可以从团体中获益。

    2.团体成员的同质性和异质性。同质指的是哪些质相同,异质指的是哪些质相异。年龄、性别、学历、学段、学校性质、地域,还是能力、主动性和从教经验?哪些才是关键变量?我认为构建一个长期的专业成长共同体,可以遵循一条基本原则:在年龄、地域、学历方面倾向于异质性,在学习和挑战意愿、真诚和信任水平及给予和接受能力上,倾向于同质性。此次构建的团体能够长期坚持研讨,取决于层层筛选后的成员具备的共同特征:有学习和挑战自我的意愿,真诚而谦卑,重承诺,乐于给予并愿意接受反馈。

    3.书面摘要的价值。及时公开的书面摘要就像一个“智慧拼图”,汇集了所有成员的分享。一周研讨情况经过主持人的提炼,成为集体的智慧结晶,为每周研讨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书面摘要的书写至少要花费两个小时,但它的功能有诸多方面:清晰标明研讨中有价值的部分,记录并肯定分享者的贡献,激发沉默者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更多资源等。

    除了以上因素,团体构建者的前期准备和示范性参与、核心成员高质量的分享对团体动力的激发、封闭式团体中的利他行为、团体成员在互动中获得的正性体验,以及自觉履行的契约精神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惠君.从“自由学习”到“自觉实践”——浅谈读书团体与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成长[J].江苏教育,2019(40):48-51

    [2]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3]欧文·亚隆等.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济源,459000)

    编辑/于 洪 终校/刘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