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听说多模态教学研究

    【摘要】在高职高专英语听说课堂上,运用语言等多模态符号共同协作帮助学生构建语言意义。它可以反映在教材的设计和音频、视频、图像等的使用中。结合各种媒体技术,英语教学呈现出新任务和新特点,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符号、工具等手段进行教学,培养学习者的多模态识读能力,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英语听说能力。通过多种模态有效结合的方式,提升英语听说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多模态教学;高职高专英语听说教学

    【作者简介】周洁(1980.12-),女,汉族,甘肃平凉华亭人,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讲师,本科,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甘肃省教育厅职业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般项目), “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听说多模态教学研究”(项目编号:甘教职成〔2019〕19 号)阶段性成果之一。本文系2018年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高校与职业院校一般课题“高职教育公共基础课程应用能力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S[2018]GHBGZ090)阶段性成果。

    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在工作学习中获得的信息量不断上升,生活中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图片、声音、文字、色彩等信息,这种多模态的信息环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正在改变教育教学的形式。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模态符号、工具等手段进行协同教学,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的听说能力,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势在必行。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及多模态教学法研究

    国外学者对多模态和多模态话语的分析研究起步较早,理论基础深厚,研究所涉及的领域也较为广泛,将理论内涵及外延分析的较为透彻,以多模态及多模态话语分析为基础的相关理论或实践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多模态话语是指运用多种感官,如听觉、视觉、触觉等,通过语言、图片、音频、动态行为等多方面在不同符号系统交互的现象。多模态话语理论模式是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符号学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国内学者在国外学者研究基础上引进介绍多模态相关理论,揭示多模态理论的发生、发展,并不断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理论与应用研究。顾曰国(2007) 认为人与模态有密切联系,人的活动都体现着多模态意义,对多模态提出了定义和相关假设。李战子(2003)在“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一文中首次将“多模态”介绍到国内,并说明了Kress & Leeuwen 的视觉语法和图像分析法,以及论述了多模态对英语教学的重要作用。

    多模态教学法是由国外学者Stein(2002)在New London Group提出“多元识读”这一理念的基础之上所提出来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他认为多模态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及方法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新伦敦小组(1994)率先将多模态教学法运用到语言教学中,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多模态教学理念”,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将多种生动有效的形式及方法引入教学,调动学生的视、听、说等多感官共同融入学习过程。

    二、高职高专英语听说教学

    对于听说学习来说是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收集的听力信息,而这种信息最终也会通过学生听力精确度和口头复述效果得到反馈。在从听觉方面获得信息的过程中,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信息的多方辅助下深化信息的加工,进而促进听力效果的提升。因此,学生的听说过程是基于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触觉模态综合形成的获取信息方式。调整和改善学生对听力和口语信息接收的方法,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将被动接收变为主动吸收,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出发改进听说教学。

    英语教师应当、关注多模态资料在教学中的搭配穿插,在多模态资料的指导下,如果学生依然存在听力信息接受不准确,或者对于口头表达帮助不大时,教师需要对多模态资料进行调整,不因不当的材料或配置对学生听力内容的理解和口语表达产生反向作用。为此,适当的视听觉模态符号的选择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程度,配合听说的教学特点,才能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供更加有效和直接的途径。

    三、课堂教学活动

    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多模态听说教学的流程,做出了以下的多模态听说教学的设计,一共分为导入、课前、课中、课后、作业五个环节。

    1.导入部分。上课开始,用 PPT呈现相关图片,把学生引向活动当中,如介绍职业及工作内容,教师给出一些单词和词组,请同学们说出相应的职业名称,并对职业作简单描述。教师提出问题,如:Do you know what the jobs are? What words will come up to your mind when you see them? 可以以小组形式鼓励学生回答。

    设计目的:第一,课前准备环节中的主要教学手段是图像和视频,视觉和听觉模态被调动起来,同时创建相关语境引入教学主题,帮助学生调整课前学习状态。为接下来的听力练习做准备。

    2.课前部分。课前的词汇学习时,给学生播放课文之前的听力录音,完成听力的填空练习。要求学生填入听到的单词。接下来学生展示听力答案,在给出答案的同时鼓励学生以短语形式或句子的形式给出较为完整的答案。

    设计目的:第一,在单词学习中,行为模态督促了学生的学习进程,通过小组互动检查彼此的初步结果,学生需要把之前任务中的词汇短语通过口语练习的方式进行巩固。第二,教师在对学生易错的地方进行解释时,通过学生行为上的互动及核对答案,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错误原因,以此加深内容理解。

    3.课中部分。课中部分是听力练习环节,如与职业介绍相关内容,这一部分较为重要,为使学生的关注点集中,也为了让学生更易于理解和吸收听力内容,笔者将播放一段与某一职业相关的视频。通过导入和课前環节的单词和词组的积累,可以将要进行的听力活动联系得更加紧密。学生在看完视频之后,可进行猜测关键信息的听力活动。

    在这项听力活动中,目的是帮助学生猜测与听力内容相关的关键信息。学生根据观看的视频和听到的内容,结合导入和课前活动的词汇,描述这些职业,猜测可能听到的内容。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不用写出完整句子,只需提供关键词即可。

    4.课后部分。结合PPT展示与学习内容相关图片,提示学生需要准备的内容,通过小组成员讨论、学生发言等形式不断完善学生了解的方面,同时这一系列环节作为过程考核的依据,期末成绩的优劣也来源于此。在已经学习的相关词汇和听到的相关内容智商,在活动之后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丰富完善。

    设计目的:这个过程中,较多的图片和文字模态起到了关键作用,学生以图片文字为中心吸收听力材料的信息,在结束听力练习的同时,要求学生在图片文字的辅助下尽可能复述听到的内容,如此更贴近输出理论。

    5.作业部分。在班级群发放播放的视频,要求学生跟读模仿,在规定时间内把自己模仿练习的录音发送给教师,教师将此次模仿跟读记为一次平时成绩。在作业环节中,听觉模态、视觉模态作为基础加入行为模态。学生在进行视觉、听觉模态的信息输入加工之后,再进行声觉模态、语音模仿的练习。最后的作业能够让学生在经过以上几个步骤后,内化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和口语表达,为学习的进一步深入做好积累。

    设计目的:语言学习中的多模态使用,能够激发学生对多模态资源的兴趣,让学生在长时间内对听说练习有较为深刻的记忆,经过不断地模仿发音,大脑对语音语调也会不断更正并形成清晰记忆,长期的发音和语音练习也有助于更正学生的语音语调,使之逐渐地提高语音语调的自我认识。

    四、结语

    多模态教学结合视觉、听觉、触觉材料,调动行为和意识,学生通过多模态资源更为容易有效地分析、理解、利用听说材料,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促进教学的作用。通过不同模态的协同配合合理利用,可以更好地把课堂交给学生,是教师不断探索过程有效、结果有效的教学模式,使教学目的和学生诉求更加趋近统一,最终达到提升听说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02):3-12.

    [2]New London Group. 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 Designing Social futures[J]. Glasgow.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1994, 66(1):69-92.

    [3]李戰子.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