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育人方式变革的高中生涯教育体系构建

    王广帅 王刚

    摘 要: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有关育人方式变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生涯规划教育是实现育人方式变革的重要途径之一,并且提出了生涯规划教育的路径。为了落实这些路径,本文结合浙江省试点新高考方案取得的经验和江苏省部分高中的做法,从学校管理、课程设置、社会实践活动三方面,全方位构建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关键词:生涯规划教育; 育人方式

    生涯教育的最佳时期就在高中阶段。但高中生对自我职业发展的期望值过高,多数学生填报志愿时,更多关注未来薪资多少和待遇高低,没有把个人未来发展空间和成就放在首要位置。

    构建生涯教育体系,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业生涯和职业规划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涯决策和管理自我能力。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一、管理上,建立生涯教育管理体系,做好顶层设计

    统整学校管理体系。我国高中学校内部管理体系是横向设立的,但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是纵向的管理路径,遵循学生三年发展成长的规律,科学处理好学生目前学习与未来发展的关系。因此,可以以生涯规划教育为核心整合各处室功能,以高中三年的重要节点和主要教育任务为中心,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生涯规划教育管理体系,从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职业需要。

    明确生涯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和责任。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包括人生规划、学习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三大类,分别由学校相应管理部门承担三类生涯教育任务。据浙江省一些高中试点的经验来看,现行学校内部各部门的整合方式是:政教处、团委、班主任主要承担学生的人生规划教育的任务。各年级部负责规划学生的学习生涯,为各年级学生规划分阶段的生涯目标。政教处、团委等部门可以负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任务是联系社会各行各业,定期引领学生走进企事业单位参观、调查、访问、实习等,学生在体验和感受某种职业的实践活动中,能进一步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潜力,为自己未来从事何种职业及早设计好奋斗的蓝图。

    二、课程上,打造学科生涯教育课程体系,满足学生自我实现需求

    根据浙江省试点的经验和江苏省一些高中的做法,各校享有课程设置权,教师享有课程开发权,学生享有课程选择权,从而形成有鲜明特色的生涯课程体系。

    学科教学是渗透生涯意识的主阵地。马斯洛的自我实现需要目标就是生涯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层次的目标。学科教学是实现学生自我发展目标和生涯教育最重要的可行途径之一。

    积极开发生涯校本课程。开设“生涯规划与职业体验”校本课程,一方面整合职业与课程,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关注,满足了学生升学愿望,也兼顾了未来的就业和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将生涯教育与家乡经济发展方向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将自身职业方向与本地发展融合起来,更能坚定学生选择特定职业的愿望。

    开设生涯心理学课程。2018年开始,江苏省各校的心理教师一律被称为“生涯规划师”,而且被当作班主任看待。这就明确了心理老师的主要职责是做好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和管理。

    三、实践上,整合学校、社会、家庭等资源,提供多样化的职业体验活动

    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领悟,建构自己有关职业的知识经验。实践上,主要以综合实践活动为核心,开展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活动,为学生了解社会实际情况、提升自身实践能力打开一扇窗户。

    引领学生走向企事业单位,增强学生的职业体验和感受。许多高中生不懂得如何选择大学和专业,从而引发后续的择业和就业问题。其中原因之一是高中生不了解社会需求,无法找到自己的爱好、特长与社会需要的结合点。很多人在工作了一段时间,遇到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和瓶颈后,才发现自己不适合这项工作,但已经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因此,高中生必须了解目前社会经济实况、各类职业供需状况和发展前景。有关实践途径,家长能够提供机会,让学生走出学校,开展课外活动、调查社会职业和访问参观。如学校专门给学生设定职业实习日,要求学生分别到一些企事业单位去见习、挂职,获得职业特点、职业技能、社会人际关系等职场经验知识。高中生深入社会实践,可以增加了解社会实际的机会,正确处理好职业与个人爱好、升学、社会需求的关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需要家长的重视和参与。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也最了解孩子个性、爱好、特长,另外,家长对社会各类职业有直接的经历、认识和感悟。常见到很多学生主动或被动被父母安排就业;一些学生深受父母职业的影响,也确定一生从事这个职业。现在出现很多教师世家、军人世家、商业世家、医生世家,应该都是这种情况。因此,父母能够成为高中生生涯教育的重要指导者。家长可以主动引导孩子通过讲座、网络、讨论交流等各种方式,让孩子了解相关职业情况,结合自己实践经验和认识,指导孩子选择合理的生涯道路,减少盲目性和不必要的弯路,增强方向感和实效性。

    学校必须尊重和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生涯规划教育中居于主体地位,其他人不能代替。指导学生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综合做出最佳选择。为此,要求学生做到:一要认真完成高中各科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的学习,备足相关必要的学科知识;二要综合评价自己,结合自我评价、团队互评、教师评价、学校评价、家长评价、社会(如实习单位)评价等,充分了解自身的优势和潜能。三要清楚了解学业与社会需求间的关系。

    整合各方资源,需要借助大数据技术。依托各类教育信息管理系统、校园网、在线学习平台等网络技术,以及课堂日志、课程资源、考试成绩、学习档案等线下资料,运用相关智能采集和统计技术,获取学生的学业成绩、活动能力、行为交往习惯、个性心理四大类数据,精确得出学生的主要个性特征、学习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学习效果,科学推测学生的兴趣、特长、职业倾向、未来发展趋势,帮助学生做出合理的生涯决策[1]。

    参考文献:

    [1]吴智鹏.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新理念及其实现路径——基于“大数据思维”[J]赣南师范大學学报,2018(2):1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