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群文阅读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杨森

    下面结合两个例子,具体谈谈群文阅读教学对中考考点训练的意义。

    【案例一】

    理清文章线索并分析其作用,是比较常见的考点。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寻找线索”,所选篇目为:《阿长与〈山海经〉》《散步》《养花》《我家的男子汉》。教学环节分为:1.观人找线。《我家的男子汉》一文围绕描写对象——小男孩写了三件事,小男孩就是线索。因从对象上来看是“人物”,所以人物是线索。寻找线索方法总结:(1)从题目入手;(2)寻找关键字词;(3)反复出现的人、事、物。2.因事取线。《养花》一文围绕养花,写了为什么养花,养什么花,养花的乐趣等,所以养花就是线索。因从对象上来看是“事情”,所以事件也可以是线索。3.双线合一。《散步》一文很明显,“散步”(事件)是这篇文章的线索。其实,作者的情感变化也是一条线索,只是因为它被隐藏了,所以作为“暗线”出现。总结:无论“明线”还是“暗线”,都有贯串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的作用。4.定情看线。阅读《阿长与〈山海经〉》,思考:文章写了哪些事情?“我”的情感又是怎样变化的?将这些散乱的故事串联在一起的是什么?学生小组交流后,明确“我”的情感变化贯穿了全文,线索就是“我”的情感变化。总结:同样是线索,但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同一篇文章,可能拥有不同的线索。

    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训练学生在阅读中梳理文章以及作者写作思路的能力,学生通过比较整合,发现异同,集体建构,懂得了线索的几种表现形式。

    【案例二】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难言的父爱”,所选篇目为:《背影》《父爱之舟》《打》。阅读《背影》,分析父亲这一形象。从父亲为孩子所做的一系列事情当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细致温暖的父亲;从作者态度的突变切入,更深一步地理解父亲的背影之所以感人的原因。

    设计题目1:设问目的——深化对“打”的教育方式的理解,把握作品主旨。父亲的“打”,的确是爱的表现。父亲打“我”,是因为“我”确实犯了错误。从“半夜把我摇醒”这一细节中可以看出,父亲是多么希望“我”没有偷窃;从父亲“眼里含着的泪”“轻摸我的脸”等细节中,可以感受到父亲对“我”的怜爱和他的自责。所以,这是迫不得已的“打”,是让“我”好好反省的“打”,是充满父爱的“打”。总结:简单粗暴不乏柔情的父亲——引“我”成长的父爱。

    设计题目2:设问目的——理解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父爱之舟》中的父爱,既表现在父亲理解“我”、关心“我”,尽量满足“我”的各种需求上,更表现在对“我”的殷切期盼上。这也是父子关系的一种常态。父爱给了“我”一定的压力,也给了“我”前行的动力。总结:细腻体贴的父亲——领“我”前行的父爱。

    此案例考查了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學生逐层深入文本,通过梳理整合、拓展联系、比较异同等,由原有的读懂“一篇”走向读通“一类”。既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了阅读效率,又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总之,学生只有激活与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尤其是比较整合的经验,才能够有思考的正确路径,进而在阅读中得到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