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高职学生心态分析兼论高职院校如何适应“95后”

    熊燃++李佳圣

    [摘要]“95后”是2013年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95后”新生代“自我中心意识”更强,认为别人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个性张扬、傲慢、任性、怪异、叛逆。高职院校必须从高职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理性思考高院校职如何适应“95后”学生问题。

    [关键词]高职;适应;“95后”;入学教育;针对性

    教育改变受教育者,但是受教育者也在改变着教育。当人们在普遍关注学生能否适应高职生活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更加关注高职如何适应自己的学生。2013年“95后”新生首批进入高校,而且,有295万学生是独生子女,是史上“最独”的一代新生;有124万是农民工子女,有80万是“留守儿童”,大约206万新生处于亚健康状态。理性思考如何适应“95后”学生问题,这也是群众路线的大学实践。

    一 “95后”的心态

    1、“95后”学生伴随着以计算机网络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大发展而诞生。从1995年微软推出WINDOWS95操作系统后,强大的网络功能和相应的硬件设施基本齐备,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遍布全球。就在互联网愈演愈烈之时,通讯网络也放下高贵的身份,飞入了寻常百姓家。“95后”学生在“6+1”家庭结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中,私密空间太小,只能通过手机、网络来向同龄人倾诉,喜欢发E-mail,喜欢用QQ聊天,喜欢用“火星文”。“忘带身份证也不能忘带手机”。“是家庭中最懂电子产品的人,亲戚长辈第一次发微信都是他们教的”。网络的过度使用使“95后”对网络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心理,导致身体素质的下降、人际关系紧张、价值观模糊和道德观念淡化,他们在“网下”变得更加内向和自我闭锁,“网上聊得很high,一见面都成了自闭症者”。学习失去兴趣,缺乏毅力,自控能力下降。

    2、“95后”学生因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而倍感优越。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大多数“95后”学生为独生子女,他们从降临人世的那天开始,就已经被确定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中:物质条件丰富,生活安逸。“从小就没怎么看见过满天繁星,却见到遍地汽车”。父母整天都在忙,一家人在一起的时间短,甚至是少的可怜。独生子女是“吃着独食长大的一代”,缺乏兄弟姊妹的交流,普遍自私,存在着孤独感。这种自私与孤独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骨子里难以抹去的自我思想;另一方面,“95后”学生这种孤独感使他们失落、空虚,继而寻求刺激来安慰自己,同时苛求别人的关注和认可。

    “95后”的学生对时尚的追求超过以往,穿名牌成了大多数“95后”学生自然而然的首选,家庭条件允许,要穿,家庭条件不允许,也硬要名牌。Iph4、iph5、平板等娱乐工具早成了学生追求时尚的象征。追星也早已不是一个新名词,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崇拜的明星,有歌星、影星、球星、时尚作家等,知名科学家、政治家的比例小的可怜。“认为自己与偶像之间的差距仅仅是运气”。“95后”学生思维独立自信,自我意识、自主意识强;他们个性鲜明张扬,乐于表现自我,早熟老练而又叛逆,追求非主流的时尚生活,常常激昂地对妈妈说“请尊重我的隐私权!”他们清醒认识现实,珍惜发展机遇。“95后”的学生更多地关注自己,很少关注家长、亲人,更不用说关注社会和国家的命运,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幸感到莫名悲壮且洋洋自得,“这世上还有比我更加不幸的人吗?”[1]因此他们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3、“95后”学生因家庭的溺爱和社会的关注而张扬、傲慢、任性、怪异、叛逆,渴望自由。“95后”学生的父母由于自身经历过一些艰苦,因而都希望子女能生活的更好,能够延续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于是把最好的一切都给孩子,对孩子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期望,就是这种想法给“95后”造成了很大的生存压力。大人们给了他们太多,也参与他们的生活太多,甚至连他们的未来都被大人们擅自作了规划,可是唯独少给了他们一样最需要的东西——自由!他们从小开始就迷失了自我。大人的兴趣取代了他们自己的原生兴趣,大人的好恶就是他们的好恶,大人追求而没有实现的目标就是他们要为之努力的目标。他们叛逆,是因为他们不喜欢被约束,不愿意做被提线的木偶;他们另类,是因为他们喜欢个性,个性是属于真正自我的东西;他们执着,他们喜欢投入地做好每一件事。他们张扬、傲慢、任性、怪异,并伴随着深深的孤寂与无奈。

    4、“95后”学生因丰富多元的教育媒体表现出幼稚的成熟,冲动而极端,单纯而脆弱。“95后”的思维和行动都没有圈圈框框,敢想敢做敢犯错。他们用自己来赌博,赌上一切,也赢得一切。他们选择友谊不会在乎认识时间的长短。只要是自己认定的朋友,就会用一切去付出,而往往因为这样的太在乎伤害过彼此。他们与父母长辈之间淡化辈分观念,更喜欢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的身份去和大人们交流沟通。有时言者无意听着有心的几句话会让大人觉得他们没大没小,不懂得尊重别人。他们的思维情感很单纯,很极端。也正因为如此,就很容易冲动。他们放肆的哭笑,佯装世故,敏感而情绪化。

    5、“95后”学生因中国与世界全面融合,各种思潮的冲击而迷茫。中国与世界的全面融合,各种各样的思潮在网络、影视、刊物等媒体的助势下随之而来,灌输到“95后”学生的脑子里,并很快地被消化吸收。但是毕竟他们的年龄还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性境界他们还无法达到。于是,他们追求时尚,爱慕虚荣,甚至以丑为美,以恶为善,混淆是非荣辱。但是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只要自己喜欢,肤浅又如何?这又充分暴露出难以抹去的自我思想。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问题依然存在,尽管高职规模显著扩大,但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实际地位和竞争力没有显著提升。[2]“95后”学生对高职教育缺乏正确认识,进入高职院校的“95后”学生更加迷茫。高职院校必须抓住“95后”新生特点,从高职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理性思考高院校职如何适应“95后”学生问题。

    二 高职院校如何适应“95后”学生

    1、深入开展新生调查,全面了解“95后“学生心态。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随着招生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生源多元化越来越明显,新生来源更难以预料,因而开展新生调查显得更为重要。高职院校应组织相关人员积极开展新生调查,调查的可以是问卷、是走访、是座谈等,形式多样,问题面要广,涉及新生对社会、人生、生活、学习、金钱的态度。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年度新生“心态表”并对外发布,“心态表”特别关注时代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当年新生所产生的影响。高职院校依据调查结论设计自己的迎新和入学教育项目,作为学生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参考。

    2、面对“消费主义”之因,适度满足学生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及“95后”与生俱来的消费习惯,现在的学生与以前相比,更加具有“消费主义”的倾向观点。高职院校的管理者不会、也不应该对普遍存在的市场化倾向采取掩耳盗铃的态度,而应该面对学生及家长提出的合理要求,充分尊重学生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在校内组织学生团体等权利。特别是在宿舍、食堂、图书馆、澡堂、活动场地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一流的后勤服务。当然,学生及家长的“消费倾向”,应该有“度”的把握,在教学过程和师生关系方面要另当别论。

    3、针对“95后”学习动机不足现状,不断深化教学模式改革。高职院校要在了解和掌握“95后”高职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因素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采用不同的教育策略进行学习疏导。一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就会主动去学。在新生入学后要给学生做专业导学,让学生明确他们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去公司、工厂参观实习,请专家或已毕业的本专业学生举办讲座或座谈会,也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二是要不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从市场的角度看,学生与学校的买卖关系中,最直接的产品是课程。所以,高职必须重视课程开发,紧紧围绕以能力为主线,以需求为导向,突出以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的原则,在满足学生共性需要的同时还必须重视个性化课程开发,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课程改革最大的目标是在教学中应当最大限度的实现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的统一,应当建立起学习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的直接联系。[3]三是创新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避免千“课”一律。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达到先想学、继而会学的境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每个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使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四是在教学过程中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抓好实验、实训环节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适应学生和家长的“过高期待”,全程开展就业指导服务。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发展,国内很多大学生都是家庭的第一代大学生。“95后”学生进入高职后,一方面由于高考制度、学历层次和知识素质的限制,他们成了就业中的“弱势群体”;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及家长对教育和就业形势缺乏了解,对高职教育和一纸文凭产生“过高期待”。面对这“两难”问题,高职院校首先必须建立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创新就业指导工作的形式和内容,理性分析就业形势,科学解决就业问题,开展系列就业指导专题教育活动,锻炼学生就业能力。其次,要把高职就业指导工作作为一门学科去研究,使高职生就业指导工作逐渐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4]再次,要积极加强校企合作育人,建立实质性、稳固的实习实训基地,不断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最后,要加强创业教育,构建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创业文化,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寒天.麦可思2013中国大学新生心态表[J]Mycos麦可思研究,2013(9).

    [2] 张君生.与“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相关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0).

    [3]F.劳耐尔(Felix Rauner),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7(6):4

    [4]李淑.浅谈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几点思考[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基金项目:本文研究系湖北省2013年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013B319)“基于‘两低困境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