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区域现代农业组织结构适应性研究

    任志东 李德新 陈栋 信式伟 吕维红 南旭东

    摘要:本研究在对国内农民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探讨了现代农业组织结构的新形式、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以“渤海粮仓”改良盐碱地的项目作为典型案例,对项目中实施改良盐碱地的做法、农业组织形式、取得的效果及制约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结合目前盐碱地农业组织结构的现状及问题,提出加快盐碱地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盐碱地;现代农业组织结构;合理组织架构;对策建议

    1.农业发展中农民土地利用及经营的现状

    1.1欠发达地区土地利用情况

    贵州省的土地主要以农民用地为主,人均耕地面积较大。由于贵州地区的卡斯特地形,大面积的陡坡耕地石漠化,裸岩石砾地面积大,土地开发利用难度大。北京山区的土地情况和全国其他山区一样,耕地凌乱分散,地块面积小,且山区地势起伏大,陡坡较多,因此在耕作、管理和农产品的运输方面都存在很大不便。宝鸡市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从48%(1990年)下降至11.78%(2014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主要是由农用地变为城市用地。甘肃省土地面积广阔,从2005年至今,耕地面积逐渐减少,主要是由于退耕还林。近年来甘肃省又通过土地开发、整理等方式,使土地面積有所增加,但甘肃省土地面积多,人口少,耕地质量和产量低,部分土地开发利用难度大。

    1.2发达地区土地利用情况

    发达地区主要对广东省和江苏省土地利用情况作了整理。广东省平原和盆地不多,土地可垦率低,后备土地资源有限。从1996年到2008年,耕地面积大幅减少,城镇建设用地比重快速增长,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加深。江苏省江阴市耕地面积不断下降,土地利用结构中耕地占比例逐年下降。另外,加上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土地质量越来越差,务农成本高,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因此,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人均耕地面积比重稍大,但是由于城市化的影响,近年来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经济发达地区的变化特征是土地非农化的趋势加快。如何合理管理土地,使土地资源和经济发展相协调将是未来土地管理的核心问题。

    2.我国农业组织结构的现状、存在主要问题及发展新趋势

    2.1我国农业生产组织结构的现状

    农业生产组织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单元,农户通过自身的生产力量形成了三种基本的农业生产组织结构,即市场型组织结构、层级型组织结构和市场与层级力量共同作用的混合型组织结构。市场型生产组织结构是单个农户在市场的调节下分散独立地从事农业的生产和交易活动,相互之间不进行稳定而长久的联合与合作;层级型生产组织结构是农业生产者通过科层体系在一个较大的组织内通过车间式分工完成农业生产和再生产的全过程;混合型农业生产组织结构是介于市场型与层级型组织结构之间的一种农户结合方式,它是一些独立的经济个体,为了同一目的,按一定的规则联合而组成经济组织以共同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2.2现有农业组织结构的局限性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有的农业组织结构,以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不利于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其结果必然是不利于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益是检验农业发展的最终标尺。相对于发达国家,当前在我国的许多农产品中,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已经比较突出。随着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迅速发展,如何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将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3我国农业组织结构的新形式和新特点

    我国各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具体形式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尽管形式多样,但是农户始终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和基础,各种组织结构的实质就是农户通过某种中介组织(如企业、公司、合作社等经济组织)把自己与市场联结起来。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可以归纳为“农户+中介组织+市场”。这里的“+”是指中介组织联结农户的组织、制度和利益的代号。根据中介组织的类型和发展状况不同,现有的农业产业化组织结构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1、“公司+基地+农户”型或“公司+农户”型;2、“合作经济组织(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等)+农户”型;3、“专业市场+农户”型;4、“专业大户+农户”型;5、“主导产业+农户”型;6、“企业集团+农户”型。

    3.“渤海粮仓”项目发展现状及其制约因素

    3.1“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的做法与取得成效

    通过先进技术团队试验生产,打造了不少于5000亩的示范样板工程,并启动核心试验区建设。成立了专门的实施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进行督促,累计投入5800余万元予以支持。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渤海粮仓”产学研合作基地,强化科技支撑,全面提升了盐碱地改良先进技术。创新农业组织模式,建设了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综合服务平台,建成全国第一个标准化核心示范区。

    3.2“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农业组织形式分析

    渤海粮仓项目实施中,建立了公司、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相结合的多种经营模式,带动了农业经济效益的整体水平提升。

    虽然组织模式创新在渤海粮仓示范工程实施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项目实施中的现代农业组织形式还不够完善,农业经营主体类型还不够丰富。一方面,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要在产业化经营内部进一步细化分工,促使各要素之间相融合;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建立适度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体系与示范样板,形成规模化示范推广粮食增产增效技术体系。

    3.3“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实施的制约因素分析

    尽管“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项目实施的资金支持体系不够健全;专业技术支撑体系不完整;良种选育仍需重点攻关;农田水利设施条件尚需改善;农业产业链和现代农业组织形式还不完善;政策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4.今后发展的组织结构形式及其运营方式

    4.1农业公司

    农业公司企业存在自身规模较小,辐射带动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够,科技含量不高;企业与农户的利益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应充分考虑农民和农户家庭的主体及基础性作用,积极推进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经营公司的创设与发展;积极创新和完善农业经营公司的制度方式及其形态;加大政府对农业经营公司发展的政策指导与财政支持的力度。

    4.2专业合作社

    农业专业合作社目前仍存在规模小实力弱、参与率低、社员积极性缺乏、资金不足、人才短缺等问题。对此,应充分认识合作社的重要地位并努力打造市场生力军,充分体现合作社的本质并关注农民现代性培育,充分营造合作社的有利环境并保障其自主自治自新,充分提高合作社的运营绩效并注重治理结构的完善。

    4.3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由于缺少资金,对基础设施和生产资料投入不足,缺乏更新设备和改善农田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所以应当确定土地权属,加快土地流转,构建新型家庭农场经营主体培育机制,为发展家庭农场解决“人才”问题,为发展家庭农场解决“资金”问题。

    4.4松散组织

    在松散组织中,各方只是按照合同的约定相互协作,各自承担民事责任。约束力不强,组织结构松散,内部管理难以协调是这种组织的主要问题。因此,加大安全意识教育力度,杜绝安全隐患,消除风险损失;加大内部管理制度,营造团队氛围,使得团队的凝聚力提高,才能实现合作互助的真正目标,同时促进对于农业的发展。

    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松散组织等几种生产组织形式各有各的特点和经营模式,单一发展某一种农业组织形式是不科学的,多种形式协同作用才是最优选择。因此,盐碱地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几种组织形式起头并近,采取多种生产方式相结合的策略,加快对于盐碱地农业的开发利用,实现这种新型农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