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时期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唐蕾 应斌

    

    

    

    〔摘要〕考察了新冠肺炎疫情时期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在其中的影响,旨在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危机反应情况,为中学生危机干预工作提供参考。采用问卷法,对四川省10所中学3512名中学生在抗疫期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整体良好,但仍然存在强迫、情绪波动性大等心理危机反应,并受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影响,需要在后续干预中加以关注。

    〔关键词〕新冠肺炎;中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10-0057-05

    一、问题提出

    2020年年初,在全国人民翘首以盼春节之时,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蔓延,造成上万人感染。由于病毒传染性强、潜伏期久,防控工作难度较大。人们面对这样的重大突发事件,自身稳定的内在心理平衡被打破,认知、情绪与行为等可能会出现失衡的状态,即可能产生心理危机[1],心理健康水平降低。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变化波动较大,心理机制尚未成熟,更易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出现心理问题,需要及时干预。因此,本研究考察了疫情期间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构建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此外,研究发现,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等有关[2-3],因此,本研究也考察了中学生的应对方式、社会支持情况及其与心理危机反应的关系,从而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危机特点,为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通过新媒体平台(微信、QQ等)邀请四川省10所中学的部分学生参与问卷填写,最终收回有效问卷共3512份,其中男女生人数差异不大(男生1724名,女生1788名);初中生共2734名(初一1187名,初二1152名,初三395名),高中生共778名(高一311名,高二361名,高三106名)。年龄均值为14.01岁,标准差为1.56。

    (二)研究工具

    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4],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考察,问卷共60题,包括10个因子,即抑郁、焦虑、强迫、偏执、敌对、学习压力、情绪波动、人际关系敏感、适应性不良及心理不平衡。量表采用likert 5点计分,其中“1”意味着没有问题,而“2~4”表示存在一定问题,“5”表示问题十分严重。量表总均分越高,表明被试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心理危机程度越深。各因子所得均分也代表各维度的问题情况,均分越高,表明问题越严重,心理危机程度越高。本研究中,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8。

    对近期应对方式的考察,采用解亚宁[5]版本的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共20题,根据个体对生活采取的态度和措施,可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方式。量表采用likert 4点评分方式,从“0”到“3”代表采用频率依次增加。其中习惯用积极的方式行动的个体,在积极维度得分更高;而习惯用消极方式行动的个体,则在消极维度的得分更高。本研究中,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

    对社会支持情况的考察,采用叶悦妹、戴晓阳[6]编制的大学生社会支持量表,研究证实该量表施测于中学生时也有不错的信效度[7- 8],共17题,具体可分成客观支持(即实际支持情况)、主观支持(即主观感知到的支持情况)及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情况。采用likert 5点评分,问卷得分高低与各种社会支持情况正向相关。本研究中,其内部一致性系數为0.97。

    (三)数据处理

    本研究所有统计过程均在SPSS20.0中进行。

    三、结果与分析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描述统计

    从心理健康量表的分数可以看出(见表1),有心理问题症状的中学生共836人,占总人数23.80%,表明中学生受此次疫情的影响较小,但是依旧不容忽视。此外,中学生主要存在强迫、学习压力感、情绪波动性等方面的危机反应。

    应对方式量表的结果发现,倾向于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中学生有1616人,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中学生有1868人,28人的应对方式无明显倾向。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的个体较多,这些人面对疫情,容易产生心理危机。

    另外,社会支持量表得分显示(见表2),多数中学生自我报告的所获主、客观社会支持及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均较高,但是相比于他们自身所感知到的及实际所得到的社会支持程度,中学生们有效利用这些社会支持的效率较低。

    (二)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统计学变量分析

    本研究进一步考察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在不同性别、学段间的表现(见表3)。对性别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女生在整体上心理健康水平上显著低于男生。仅在心理不平衡性方面,男女生差异不显著,在其他方面,女生均表现出更大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在社会支持方面,女生所报告的主、客观社会支持情况及利用程度都显著高于男生,并且更少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由此表明,女生面对疫情时心理危机程度更高,不过女生更多地寻求了社会支持,更积极地应对问题。

    同样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不同学段间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发现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显著好于高中生,高中生存在心理危机反应的程度更深。由于高中生本身的学业压力高于初中生,开学延期等疫情期间的突发状况,往往会加剧他们的压力,造成心理问题增多,危机程度更高。同时高中生所报告的社会支持较少,面对生活中突发事件时的积极应对方式较少,相反,消极倾向的行为方式更多。

    (三)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以心理健康量表的总均分作为因变量,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子维度分数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发现个体主观感知的社会支持程度、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积极应对方式均能够正向预测心理健康水平,即负向预测心理危机情况,而消极应对方式的预测作用相反,预测作用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4。

    四、讨论与干预建议

    (一)研究讨论

    1.疫情期间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情况

    疫情的传播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小的威胁。本研究发现,在此次疫情期间,中学生群体中存在一定的心理危机反应,尤其在强迫症状、情绪波动性及学习压力感等方面的危机反应明显,这与非典期间的调查结果类似。以往研究普遍发现,中学生在非典时期表现出强迫、恐惧等危机反应[9,10],表明在面临疫情突发状况时,个体出现一定的应激反应属于普遍现象。其中,中学生的强迫症状尤为明显,部分学生对疫情的态度较为消极,做出了一些过度预防行为,例如洗手次数增多、忍不住去看疫情相关消息等。同时,中学生在此期间还需要面对临时安排的网课学习,可能存在不适应情况,难免产生学习压力,部分学生出现了情绪波动。

    此外,半数以上的中学生倾向于采用消极的方式应对此次危机事件,较少主动向他人获取社会支持。由于中学生目前普遍待在家中,获取社会支持的形式和渠道减少,一些学生较少主动向外界获取支持,将情绪压抑在心中,无处宣泄,应当引起家长、教师等的重视。

    2.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在性别和学段间的差异

    调查发现,除了心理不平衡性以外,女生在各个方面的心理健康水平更差,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不同[9]。但无论是女生获得的社会支持情况,还是她们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都要明显好于男生,并且更少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这也符合现实情况。女生往往更愿意主动与他人表达自己的情绪,并且更乐于主动社交,获得社会支持。而男生受性别角色的影响,不太擅长向外界表达自己的感受,倾向于压抑自己的情绪,因此应对方式倾向于消极。

    高中生在当下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初中生差,表现为除了强迫症状,其他心理问题水平更高,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也不太一致。有研究发现,初、高中生在“非典”期间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差异[10]。高中生对于外界信息的获取能力更强,可能更容易受疫情消息的影响而产生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同时,高中生的社会支持情况较差,更倾向于采用消极应对方式,对此推测:高中生的学业压力更大,可能没有过多精力与他人交流,经常将情绪内化,导致应对方式也较为消极。

    3.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已有研究证实,中学生的应对方式、社会支持情况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11,12]。本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结果;然而客观社会支持情况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明显的预测作用,与以往研究结果不符[13],这可能是因为目前人们对疫情的关注度普遍较高,中学生获得的外界关心整体水平较高,相比于其他因素,其预测作用更小。

    (二)干预建议

    1.基于调查结果,针对主要的危机反应进行有效干预

    中学生受此次疫情影响,大多数学生情绪上有较大波动,强迫反应较多,少数学生还存在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适应性不良等危机反应,应当受到学校教育工作者及社会危机干预工作者的重视。例如,学校减少通过网课形式向学生传授下学期的新知识,而是结合当前疫情,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将所学知识活用到现实生活中;向学生普及合理宣泄情绪的方法,例如正念训练、“蝴蝶拍”“呼吸放松训练”等,缓解疫情期间学生的消极情绪。

    2.通过认知疗法、叙事治疗等调节中学生的应对方式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面对重大事件引发的情绪波动时,不少中学生存在消极的应对方式,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增加了产生心理危机的风险。因此,在对中学生做线上心理辅导时,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叙事治疗、理性情绪疗法等短期有效的咨询手段,主要针对中学生的认知与决策方面进行干预。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改变中学生的一些消极应对态度与行为方式,还能够通过寻找例外、经验回忆等方式,引导中学生看到疫情之下积极的一面,让自己在危机中成长。

    3.通过心理援助热线、团体辅导等形式,帮助中学生寻找、利用自身社会支持系统

    本次调查发现,在面对疫情时,部分中学生不太擅长利用自身的社会支持力量来帮助自己克服心理危机,特别是高中生。就此情况,本文建议在对中学生群体进行心理辅导时,一方面,學校中由教学主任、心理教师及一些已获专业资格的教师共同组建心理危机干预小组,在线上对中学生进行系统性的科普、教育工作,端正学生对疫情的认识,减轻恐慌、担忧情绪。由于此次病毒的传染性较强,学校开学延期,心理教师还可以采用网络视频的形式,开展线上团体辅导课,使学生认识到疫情期间的消极感受是正常且普遍的现象,在团体中获得社会支持。另一方面,学校还可借助社会中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及经过培训的志愿者等人构成的危机干预力量,向学生们提供各个地区较权威、可靠的心理援助热线,以获取外在支持。

    参考文献

    [1]樊富珉.“非典”危机反应与危机心理干预[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32-37.

    [2]李金钊. 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心理压力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4):980-982.

    [3]赵建平,葛操. 初中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2):132-135.

    [4]王极盛,李焰,赫尔实.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J]. 社会心理科学,1997(4):15-20.

    [5]解亚宁. 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6(2):114-115.

    [6]叶悦妹,戴晓阳. 大学生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5):456-458.

    [7]赖舒旋. 城镇初中生安全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18):4-11.

    [8]职晓燕,王传升,王长虹,等. 网络成瘾青少年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父母教养方式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13,34(4):426-429.

    [9]雷晓梅,何宏灵,杨玉凤. 1083 名中学生“非典”流行期间心理行为及应对方式的研究[J]. 中国校医,2005,19(1):14-16.

    [10]陈立成,于海霞,张海燕,等.“防非”隔离时期大、中学生心理健康状态[J].中国学校卫生,2005(1):43-45.

    [11]刘晓,黄希庭. 社会支持及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J]. 心理研究,2010,3(1):3-8.

    [12]袁立新,曾令彬. 生活事件、社会支持、 应付方式及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1):33-36.

    [13]甘秀英,聂衍刚,罗蕴琪. 中学生心理危机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9,7(2):114-120.

    (作者单位:1.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400715;2.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重庆,400700)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