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9+3”计划背景下的都匀市中职教育发展状况调研与对策

    唐仕兴+王芳

    doi=10.3969/j.issn.1001-8794.2014.08.031

    【摘 要】发展中职教育,首先要加强政府统筹,注重顶层设计。通过对贵州省都匀市域内的中职学校调研后发现,虽然都匀市发展中职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生源素质持续下降、教师队伍成就感越来越低、学校自身建设不足和政府统筹乏力等问题。出台《都匀市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暂行办法》,是协调各方,加速发展都匀市中职教育、科学落实“9+3”计划的关键。

    【关键词】中职教育;“9+3”计划;调研;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4)08-0102-03

    【收稿日期】2014-05-12

    【基金项目】中共都匀市委统战部2013年度统一战线调研课题

    【作者简介】唐仕兴(1969-),男,贵州龙里人,高级实习指导教师,研究方向为中职教育;王芳(1973-),女,湖南湘潭人,政工师,研究方向为民族教育。

    “9+3” 计划(即巩固提高9年义务教育和实行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是由贵州省委、政府根据本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教育实际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省委、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本课题以都匀市域内的6所中等职业学校为调研对象,通过文献法和访谈法,了解市域内中职教育的发展现况,梳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加快其中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基本现况

    目前,都匀市域内共有中职学校6所,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各类实习设备总值0.93亿元;全日制在校生1.2万余人,年招收新生0.55万余人(含市外生源0.31万余人),年就业和再就业培训1.4万余人次;就读中职的学生人数与就读普高的学生人数比例提高到1∶14,初中分流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被分流学生人数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比例提高到1∶3.7;在编专任教师483人,外聘专任教师39人,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31%,“双师型”教师比例达56%;开办专业有计算机及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机电技术、数控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维修、焊接、商务营销、旅游服务、建筑装潢、幼师、护理、生物制药、园林、茶叶、畜牧等专业;办学层次有中专、中技、高技、预备技师和联办大专,93%的毕业生获得“双证书”;校外实训基地41个,开办各种“订单班”和“冠名班”46个,年输送毕业生0.4万余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一)生源素质持续下降

    1.“问题生”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在初中生源逐年萎缩、普通高中“择优”持续扩招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问题生”被分流到了各中职学校。初步统计,2013年分流到各中职学校的学生,因“行为问题”受处分的比例比往年同期上升了约37%。

    2.来校的原因多种多样 。17%的学生是家长认为其年幼需要托管被家长强制送来;24%的学生是为了获取“曲线”获得初中毕业证书而来;43%的学生是初中学校为完成向中职学校输送生源指标的任务被劝说而来……。

    3.学习积极性不高。95%的中职学生来自于农村的留守家庭和城乡结合部打零工的家庭,缺少父母教育的他们对未来没有目标;生活经验的缺失和文化基础的薄弱又让他们无法理解高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中职学校的管理模式、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的陈旧让他们乏味。

    (二)教师职业倦怠

    1.待遇低。由于长期重普教、轻职教的原因,放给中职教师的职称名额少,考核要件多,晋升难度大。在编中职教师队伍中,真正能承担“双师型”教学工作的教师,在岗对他们来说是“鸡肋”,有一种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企业、行业里能担当中职教学工作的专家,对中职教师的报酬又不屑。

    2.工作时间长。由于中职学生中的多数是住校生,部分教师一天的工作时间是从早晨6∶30到学生宿舍叫起学生出早操开始、接着全天候上课、然后晚自习辅导、到22∶00学生就寝后查完宿舍才算结束,“保姆式”的办学方式让很多教师精疲力竭。

    3.精神高度紧张。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面对那些未成年的“问题生”,他们中的多数来自于单亲家庭,成长环境导致心理不健康,极端异常行为的发生难于预见。中职教师日思夜想的问题是如何预防学生发生极端异常行为及如何处理发生的极端异常行为。

    4.职业信念低落。大部分教师对能否教好“问题生”并不寄予希望,他们既不认为自己对学生的成长负有责任,也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教好学生,主要表现为对学生冷漠,对教学方法无创新,对学生的不学习状态听之任之。

    5.官本位思想严重。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大部分脱离了教学转到管理岗位,仍在教学一线潜心钻研教学的很少,失去了引进高学历人才和评审高职称的初衷。

    (三)学校自身建设不足

    1.尊师重教不落实。大部分学校仍是校长“家长制”、“一言堂”管理,工会、教工之家等组织有名无实,难以发挥作用;在职称评聘、岗位调动、晋升评比等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的处理上,仍存在不公开、不公平、不公正等任人唯亲现象;在教学矛盾的调适中,过分强调学生的“上帝”地位,忽视对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干预;学校的整个工作以招生为重心,其他工作为招生工作让道。

    2.服务本市经济建设能力不强。全市所有中职学校并未开设民族传统手工技艺、民族民间美术工艺、民族表演艺术等服务于地方民族特色文化的专业。95%以上的毕业生被输送到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从事劳动密集型的电子产品装配和服装生产。

    3.校本开发空白。大部分学校的课程设置还是传统的学科模式,重理论轻实践,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材沿用中职(技工)学校规划教材,与学校教学设施不配套,与我市产业、企业和岗位不对接;教学方法仍是“填鸭式”,没有从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

    4.核心能力建设不强。部分中职学校专业开设有跟风现象,今天开数控、明天办汽修,后天建幼师,没有办不到,就怕想不到,中职学校成了万能学校;部分中职学校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足一年,就被推荐到企业顶岗实习,浅薄的专业知识限制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的建构,95%以上的学生存在转岗即失业的窘境;开办的各种“订单班”和“冠名班”等并没有体现对学生学习意义的建构,只能算是对学生进行的简单岗前培训,一些学校甚至成了企业招工的代理机构。

    5.硬件建设落后。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教职成〔2010〕12号)要求:专任教师师生比不超过1∶20,我市为1∶28;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不低于20%,我市为9%;大部分学校没有建成实用的图书馆、阅览室和校园网。

    (四)政府统筹乏力

    1.管理上条块分割。市域内6所中职学校,分属于5个单位管理。其中,都匀市中等职业学校由都匀市教育局管理,黔南卫校、黔南州技工学校和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由黔南州管理,贵州省内贸学校由贵州省供销合作社管理,贵州省电子信息技师学院由贵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管理。

    2.招生工作各自为阵。每年春节过后,一茬接一茬的招生宣传队伍浩浩荡荡,不但学生和家长茫然,而且初中学校领导和教师也不知该信谁,结果是学生糊里糊涂的选择学校和专业,中途莫名其妙地流失;新生入学注册时间长达七个月,不仅学生的学习过程脱节,也不利于教学管理。

    3.发展极不均衡。有的学校年招生达3千余人,有的只有几十人;有的专业年招生2千余人,有的专业年招生几个人;有的学校生均占地面积15平分米,有的学校生均占地面积200平方米。

    4.规划不足。6所中职学校现在每年能接收新生0.55万人,实际全市初中毕业生只有0.64万人,随着周围县市中职学校建设的逐渐完善,生源会进一步萎缩,但每所学校又都在不同程度的扩建中。6所中职学校中有6所开办了计算机信息与运用专业,5所开办了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但都没有形成品牌效应。无论是学历教育或是技能教育,直通与互通途径的体系均尚未建立。

    三、加快中职教育发展的对策

    加快发展我市中职教育,不仅是落实省委、政府“9+3”计划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客观需要。为此,课题组综合讨论后,结合我市实际情况,以紧急性、重要性和可操作性为原则,提出加快我市中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六条对策:

    (一)制定保障机制

    《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教育“9+3”计划的意见》(黔府发〔2013〕号)提出,市(州)、县(市、区、特区)政府要成立由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负责人具体抓,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因此我们建议:一是组建由市长任主任、主管教育的副市长任副主任、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职教专家为成员的都匀市职业教育委员会,统筹市中职教育发展;二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出台《都匀市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暂行办法》,明确目标、突出步骤、完善评价、落实保障,引导中职学校由“小而全”向“专而精”的办学模式转变,依托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和贵州省电子信息技师学院,搭建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直通与互通的“立交”平台。

    (二)提高中职教师待遇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承担学校教育教学任务的专业人员,是引领整个学校发展的关键,只有改善中职教师的工作环境,才能调动中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发挥其在中职教育中的关键作用,才能广泛吸纳企业、行业专家进入中职教师队伍。课题组建议:一是在职称评聘方面中职与普教等同,并且给出一定的名额补足中职原先所欠的部分;二是对“双师型”教师实施技能津补,将中职教师纳入市管专家遴选范围。

    (三)开展职业技能大赛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办好全国和地方、行业、学校各个层次的职业技能大赛,并把职业技能大赛成绩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课题组建议:每年开展一次职业技能大赛,以大赛为平台,营造尊重技能、钻研业务、敬业爱岗、勇于创新的职业氛围;以大赛为手段,检阅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以大赛为舞台,展现各行各业技术能手的才华;以大赛为榜样,促进技能人才和各职业院校比、学、赶的劲头。

    (四)组织教研教改活动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教师要学习专业知识、职业教育理论与职业技能,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与经验教学研究工作。课题组建议:每年组织一次中职教育教研教改活动,一是彰显教师的教研水平,展示教师个人风采;二是促进校本开发,以适用为主,够用为度,学以致用为原则;三是增加交流学习的机会,尤其是对“支架”式教学、情境教学、分层教学、项目教学等新教学方法的交流学习。

    (五)完善中职招生平台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职成[2011]3号)提出:各地要切实承担起对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管理责任,要继续深入地推进招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立健全统筹管理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各项管理制度。课题组建议:通过都匀市职业教育委员会的网络,统一介绍各专业特点及各中职学校优势、统一公布招生计划和招生信息、统一组织全市初中毕业生填报志愿、统一安排招生录取工作、统一新生入学注册和开课时间。

    (六)成立公共实训基地

    《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国发〔2010〕36号)提出:经济较发达的县市,提升改造一批以初、中级技能培训为主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面向社会提供示范性技能训练和鉴定服务。课题组建议:在都匀市中等职业学校扩建校区的基础上成立都匀市中职教育公共实训基地,一是满足当前中职学生实训的需要;二是解决今后转岗再就业人员技能培训的需要;三是储备未来职业教育社区化所需公共实训的资源。

    四、结束语

    通过本次调研,课题组认为:办好都匀市中职教育落实“9+3”计划,核心是加强政府统筹、重点是制定保障机制、难点是扭转社会轻技能的观念、关键是发掘教师的首创精神。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379-394.

    [2]王国超.从“三要素”解析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吸 引力”[J].职业技术教育,2012,(19):25-29.

    [3]殷全生.贵州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以六盘水市、安顺市、黔东南州为例[J].贵州教育,2011,(7):16-19.

    [4]吕自力,唐仕兴.中职教育要关心的三个问题[J].机械职业教育,2012,(11):15-16.

    (编辑/赵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