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球虫病的防治

    颜运和

    摘要:猪球虫病是引起猪腹泻的主要疾病之一,严重影响了仔猪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仔猪大批死亡,给养殖场(户)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介绍了猪球虫病的病原、流行病学、剖检变化、诊断及防治方法,供养殖人员及兽医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猪球虫病;诊断;预防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5)10-0019-02

    猪球虫病是由艾美尔科艾美尔属和等孢属的球虫寄生于猪肠道上皮细胞内,引起肠黏膜出血和腹泻为主的寄生虫病。该病主要发生于小猪,且多发于8~15日龄的仔猪[1],是导致仔猪腹泻的主要疾病。并可伴发或继发传染性胃肠炎、大肠杆菌和轮状病毒的感染,使病情加重,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增加人工费和药费开支,严重的可引起仔猪大批死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猪球虫病分布广泛,世界各地都有发生,我国猪场中普遍存在猪球虫感染,各猪场感染程度有所不同,一般为5%~100%,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应引起兽医工作者及养猪户的足够重视。

    1 病原

    引起猪球虫病的病原有很多种,主要由等孢球虫引起,其致病力最强,约52%的新生仔猪球虫病病原是猪等孢球虫。此外,还有粗糙艾美尔球虫、蠕孢艾美尔球虫、蒂氏艾美尔球虫、精艾美尔球虫、有刺艾美尔球虫、极细艾美尔球虫和豚艾美尔球虫[2]。

    猪等孢球虫卵囊呈球形或亚球形,卵囊壁光滑且较薄,无色,孢子形成的卵囊壁常皱裂,无卵膜孔。卵囊的大小为(18.7~27.0)μm×(15.4~24.4)μm,平均21.2 μm×19.1 μm,无极粒,无卵囊余体,孢子化卵囊内有2个孢子囊,孢子囊呈圆形或椭圆形,孢子囊余体呈颗粒状位于孢子囊一端,无斯氏体。每个孢子囊内有4个子孢子,子孢子呈腊肠形或香蕉形[3]。

    球虫卵囊随猪粪排出体外,形态呈卵圆形,卵囊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土壤中能存活5~6个月,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完成孢子发育,成为具有感染性的孢子化卵囊。仔猪吃进被孢子化卵囊污染的饲料、饮水而受感染。据报道,成年母猪带虫率较高,但都呈隐性感染,随时都可排出卵囊,这是引起新生仔猪球虫病的主要传染源。

    2 流行病学

    该病多发于春末和夏季高温潮湿季节。成年猪是球虫病病原的携带者,患病猪和带虫猪是感染来源。尤其在一些条件差的猪场,母猪群感染率较高,随时都可排出卵囊,成为引起新生仔猪球虫病的主要传染源。排出的卵囊一旦污染环境,就会造成仔猪感染,其中断奶仔猪感染率最高,以8~15日龄猪多发,仔猪常呈急性发作。成年猪虽有球虫病,但感染强度不大,常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

    3 临床症状

    仔猪感染球虫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腹泻。发病时腹泻严重程度不尽相同,临床主要表现为出生后1周开始出现以灰色为主、黄白色为辅的下痢便。初始时粪便松软或呈糊状,随着病情加重,粪便呈水样。有的粪便呈白色至灰白色凝乳块状,有的表现为黄色水样腹泻。一般粪便中带有血液。仔猪发生脱水,被毛粗乱无光泽,皮肤灰白,缺乏弹性,眼窝下陷,生长发育迟缓,严重消瘦,体重不增加,喜卧,弓背站立,行走不稳。严重感染的仔猪最后因脱水衰竭而死亡,存活者生长发育缓慢,饲料报酬下降,给养殖户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4 剖检变化

    主要剖检变化见于小肠、空肠及回肠的急性炎症。肠黏膜糜烂,黏膜上覆盖黄色纤维素性坏死性伪膜,中后段空肠有卡他性或局灶性、伪膜性炎症,空肠和回肠黏膜表面有斑点状出血和纤维素性坏死性斑块,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增大。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肠绒毛萎缩、融合,肠隐窝增生、滤泡增生和坏死性肠炎,肠上皮细胞灶性坏死,在绒毛膜顶端有纤维素性坏死物,并可在上皮细胞内见到大量成熟的裂殖体、裂殖子等内生性阶段虫体。

    5 诊断

    根据此病主要引起8~15日龄仔猪腹泻,并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等特征及剖检变化可作出初诊。确诊要通过查找有临床症状的仔猪粪便中的卵囊来进行。

    猪球虫卵囊的粪便检查方法很多,有粪便直接涂片检查法、饱和盐水(1.20 g/mL)浮集法和饱和蔗糖溶液浮集法(蔗糖454 g,石炭酸6.7 g,水355 mL)检查腹泻粪便,可以发现球虫卵囊。等饱球虫卵囊呈球形或亚球形,无色,卵囊壁薄,光滑,无微孔,孢子化卵囊内含有2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内有4个子孢子。蒂氏艾美尔球虫卵呈圆形,淡黄色,表面光滑,孢子化卵囊无微孔及卵囊残体,内含4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内有2个子孢子[4]。但仅从粪检中查获卵囊及进行粪便卵囊计数是不够的,必须辅以剖检,在小肠上皮细胞中查见艾美尔球虫或等孢球虫的内生性阶段虫体及相应的病理变化才可确诊。

    6 鉴别诊断

    该病应注意与仔猪黄白痢、红痢、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病相鉴别。

    (1)仔猪黄痢。主要发生于1~3日龄的乳猪,7日龄以上极少发生。呕吐发生较少,排黄色稀便,病程急。小肠呈卡他性炎症,十二指肠最严重,回肠、空肠次之,结肠较轻,能分离出致病性大肠杆菌。球虫病排水样稀便,不发生呕吐,不能检出致病性大肠杆菌,抗生素治疗无效。

    (2)仔猪白痢。一般以10~20日龄仔猪多发,呈地方流行,季节不明显,发病率高而死亡率低,无呕吐,排白色糊状稀粪,病程为急性或亚急性。小肠呈卡他性炎症,空肠绒毛无萎缩或局部性萎缩病变,能分离出致病性大肠杆菌。应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有较好的疗效。而仔猪球虫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在高温高湿季节发生。小肠病变轻微,以回肠与空肠变化显著。绒毛萎缩,发生增生性和坏死性肠炎,分离不到致病性大肠杆菌,但能检出球虫卵囊,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无效。

    (3)仔猪红痢。1~3日龄仔猪多发,1周龄以上仔猪很少发病。偶有呕吐,排红色粘粪。小肠出血、坏死,肠内容物呈红色,坏死肠段浆膜下有小气泡等病变,能分离出魏氏梭菌。

    (4)猪传染性胃肠炎。该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从每年12月至次年4月发病最多,夏季发病最少。10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哺乳仔猪突然呕吐,先排水样便,而后严重脱水,排便稍粘稠,体温下降。主要病变在胃和小肠,仔猪胃胀满,滞留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小肠绒毛萎缩,肠壁变薄,肠黏膜严重出血。而球虫病的发生季节、特征、病变都不同,并能检出球虫卵囊。

    (5)猪流行性腹泻。发生于寒冷季节,多发生在每年的12月至次年2月。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猪都能感染发病,日龄越小发病越严重。以排水样便、呕吐、脱水为特征。小肠病变具有特征性,肠管胀满、扩张,含有大量黄色液体,肠壁变薄,小肠绒毛缩短,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常与仔猪白痢混合感染,多发生于8周龄以下的仔猪,大猪为隐性感染。症状与病理变化较轻微,大小猪同时发生腹泻,大猪在数日内可康复,乳猪有部分死亡,病死率低。猪球虫病的发病季节不是寒冷季节,而是高温高湿季节,大猪无明显症状,不呕吐,小肠病变轻微。

    (6)轮状病毒病。寒冷季节多发,多发于2~8周龄的仔猪,大猪为隐性感染。症状与病理变化轻微,病死率低[5]。

    7 治疗

    (1)甲基三嗪酮(妥曲珠利、百球清):用量为20 mg/kg体重,经口灌服,不仅可以治疗球虫病,而且还可杀死体内球虫。

    (2)氨丙啉:用量为20 mg/kg体重,用于3日龄的仔猪或产前母猪的防治。

    (3)氯苯胍:30 mg/kg体重,连续拌料4 d。

    (4)莫能霉素:用量为60~100 mg/kg饲料,拌于饲料中服用。

    (5)沙拉里霉素:每千克饲料添加本品150 mg,连喂4周。

    (6)磺胺类药物:能有效地防治球虫病,其中以磺胺-6-甲氧嘧啶(SMM)、磺胺喹恶啉效果最好。治疗量:20~25 mg/kg体重,1次/d,连用3 d,或以0.0125%浓度拌于饲料中,连喂5 d[4]。

    8 预防

    (1)搞好环境卫生是减少球虫病发生的关键。因此,要减少仔猪球虫病的发生,必须加强产房的清洁及消毒。应将产房中的粪便、垃圾完全清除,用高压水龙头冲洗,保持产房清洁卫生、干燥,必要时可用火焰消毒。饲养人员进入产房必须更换衣服和鞋子,要尽量减少人员进入产房,以免由鞋子或衣服携带卵囊在产房中传播。要防止宠物进入产房,以免其爪子携带卵囊在产房中传播。

    (2)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定期驱虫并注意更换药物种类。药物防治必须做到“用药早、疗程足”,根据本场发病规律在腹泻的前3~4 d在饲料中添加抗球虫药物并连续用药5~7 d。同时,要消灭蚊蝇、鼠类,从而杜绝传染源,并切断卵囊传播途径。

    (3)切实搞好猪场管理,实行全进全出的生产方式,注意控制猪的饲养密度,改善舍内通风,创造良好的饲养环境。

    虽然球虫病在猪场很难根治,但只要注意加强管理,搞好卫生,搞好药物防治,就能有效地控制该病发生,从而减少经济损失,提高经济效益[6]。

    参考文献:

    [1] 王春璈.猪病诊断与防治原色图谱[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

    [2] 李和平,朱小甫. 高效养猪与猪病防治[M].北京:机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3] 赵翠卿.猪球虫病综述[J].兽药市场指南,2007(4):26-27.

    [4] 吴增坚.养猪场猪病防治[M]. 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

    [5] 王明磊,靳 帅,腾升武,等.猪球虫病的诊断[J].兽药市场指南,2007(4):28-29.

    [6] 崔 超,代香华,刘忠琛.猪球虫病的防控策略[J].兽药市场指南,2007(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