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对港澳广播评论节目的一点思考

    胡翼

    【摘要】 本文认为做好对港澳广播评论工作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即坚持以港澳视角做评论,打造“有港澳特色的央媒广播”;坚持评论的权威性,依托评论节目建设“港澳问题智库”;坚持按新闻规律做节目,把握评论“时效与时机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对港澳广播 新闻评论 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 G221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港澳特区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舆论高度关注。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中央电台)对港澳广播的舆论引导作用?特别是针对香港本地媒体构成复杂、舆论多元的情况,更好地传播中央声音,对港澳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开办可以让港澳听众更好地了解中央政策,促进香港社情民意健康理性发展。同时评论是最能体现媒体品质、立场和性格的节目形式,做好评论节目非常必要。

    自2013年开始,对港澳广播开办了《香江观潮》(现《香江时评》)和《新闻论道》两档评论类节目,经过实践和探索,总结出一些涉港澳评论节目独特的可以遵循的规律,本文以此为例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对港澳广播評论节目的几点要求。

    一、坚持以港澳视角做评论,打造“有港澳特色的央媒广播”

    坚持以港澳视角做评论是对港澳广播评论节目的根本。首先要方向明确、定位清晰,贴近港澳民众。在选题、立论和语言表达上都要以港澳听众为出发点,选择他们关心的内容和可接受的表达方式,同时做到客观、公正和权威。

    (一)评论选题展现“港澳关切”

    对港澳广播评论节目的选题是非常多元的,但是这其中有它自己的规律,要充分展现“港澳关切”,既要关注与港澳听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话题,也要关注港澳听众需要了解的内地及国际重点新闻。同时,努力在选题上和港澳有关联,这种关联性是对港澳广播评论节目走进港澳听众,建立情感连接的“金钥匙”。

    例如:中央电台对港澳节目中心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的时候,策划制作了专题《稽古振今,再顾蓝图》,讲小平同志与香港的故事,特别是他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以及在当下的特殊意义。再例如,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策划制作的《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专题节目,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香港作为抗战物资转运窗口和重要通道故事。特别是2015年,国务院首次将香港乌蛟腾抗日纪念碑纳入国家级纪念设施,评论节目抓住这样一个新闻契机,对香港在抗战当中的历史贡献和地位做了很好的阐述。

    (二)评论制作呈现“港澳元素”

    由于制作团队不在港澳当地,与港澳地区的联系受到了地域上的限制。如何保障节目能够更好地贴近港澳听众,让港澳听众接受而不反感?就是要在节目中最大限度地呈现“港澳元素”。

    这些“港澳元素”包括港澳热点话题的新闻当事人、港澳普通民众的代表、港澳地区相关组织和专家等。“港澳元素”的增加,能够更真实地展现港澳社会各界对热点话题的不同看法,避免走进“先入为主”和“脱离实际”的创作误区。同时,在日常节目之外,定期赴港澳地区,深入港澳社会进行调研和采访,加强对港澳特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的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

    对港澳广播近年来推出《港澳名人访谈》系列节目,先后采访香港和澳门特区政府高级官员及多位知名人士,围绕“后政改时代下香港发展”“澳门经济深度调整”等问题,讲述他们对于港澳经济社会发展的前瞻性看法,引发社会的强烈反响。

    (三)评论传播坚持“港澳风格”

    评论的深度靠具体、生动、形象、接地气的语言来表达,尤其是对港澳地区的广播,实际上是一种隔空的“喊话”,如果语言上不能让当地听众接受,就会像一阵风似地飘过,很难真正起到作用。这要求评论的语言、文字的技巧都要适度。一方面要尽量使用短句,意思简洁、清晰、明了,听起来不晦涩,容易理解;另一方面注意运用贴近港澳语言习惯的比喻等修辞方法,与听众产生共鸣。

    广播评论节目在话语体系上不能仅靠讲道理,从理论到理论不能起到最好的宣传效果,评论也可以寓情于理,不只是讲道理,也要有感情、有真诚、有温度。节目里可以夹叙夹议,讲故事,讲故事比道理更具有传播力。通过讲故事把道理说清,这应是评论节目中需要坚持的原则。

    评论的选题需注重香港和内地的共同发展。抓住对港澳广播的特点,从对香港听众负责的角度考虑确定选题,贴近香港本地题材。例如:“撑法治、让民意井喷”“反对派迷途知返”等选题,角度放得开,又贴近香港实际,受关注的程度就比较高,给予香港社会积极的舆论引导。

    二、坚持评论的权威性,依托评论节目建设“港澳问题智库”

    坚持对港澳广播新闻评论的权威性是对港澳宣传工作能否清晰地传递中央声音,实现对港澳广播传播效果的重要要求。而要做到观点权威、声音清晰,需要建设专业权威的港澳问题智库,搭建智库是对港澳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重要支持。

    (一)坚持采访对象的权威性

    权威采访对象的表态,能够帮助港澳听众更加准确地掌握特区政府的施政重点,更全面地理解中央对港澳特区的政策措施,可以极大提升节目的权威性。

    以中央电台华夏之声《新闻论道》为例,多年来与港澳特区政府各主要部门、港澳特区政府驻内地办事机构、港澳各领域的专业组织等保持了密切的沟通与合作,多位特区政府部门高级官员以及特区各领域专业组织的负责人都曾走进节目,就特区发展的诸多问题发表了权威的观点。此外,港澳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和港澳特区立法会议员也积极参与节目制作,详尽介绍港澳特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客观反映港澳听众的期待和关切。

    (二)坚持专家学者的权威性

    专家学者在节目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对相关领域的问题提供权威独到的解读、分析、研判和评论,对节目质量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港澳广播需要有一支接地气的香港本地的专家学者队伍,因为涉港澳广播没有地理上的优势,就更需要积累一批专业的专家评论员,如全国人大代表、特区立法会议员、社会机构等各方面的香港专家;同时还需要熟悉两地政策的专家。可以说专业化程度越高,播出的节目就越有水平和特点,进而提升节目的专业化水平。

    鉴于此,评论节目在制作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完善专家库建设,立足打造一支权威专业,其研究方向涵盖经济、政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的港澳问题专家团队,充分发挥评论节目“超级智库”的角色和作用。

    (三)坚持提升本台评论的权威性

    新闻评论节目是一个媒体的旗帜。专家的立场并不完全等同于本台立场,要注意培养节目自己的评论员;主持人不仅要起到串联、勾连节目的作用,更应该完成本台“评论员”的功能,使本台的观点、立场能够充分表达。

    三、坚持按新闻规律办节目,把握评论时效与时机的有机结合

    (一)抓住时事的突发性

    新闻贵在及时,评论也是一样,要注意把握好新鲜度,注重社会热点,迅速反映当地的新闻事件,在新闻引起关注的第一时间推出本台评论,做好舆论引导。

    例如:2015年“内地游客在香港被打致死”这一事件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华夏之声《新闻论道》节目主创人员及时拿到采访内容,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第一时间推出评论《从香港旅游业乱象,看法治监管与两地合作的重要性》,对此次事件中的是非予以评析。同时,为避免两地民众矛盾激化,评论还在处理措施、方法、机制建设上提出合理建议,起到了“舆论减压阀”的重要作用。

    (二)看准“时机”切入点

    对港澳广播不同于香港媒体,也不同于内地媒体,需要在选题上找准“时机”、及时发声、评论到位,才能更好地引导舆论,展示国家电台的风范。如何抓住事件的切入点,需要对新闻事件的发展及时掌握。

    例如:香港非法“占中”事件发生后,国务院港澳办、香港特区政府第一时间作出表态,香港之声《香江观潮》(现《香江时评》)栏目第一时间播发评论《只有依法普选才能依法治港》,主动出声。从策划到播出这个评论,只用了一天的时间。虽然时间短,但注意了评论中的采访内容分量不减。该评论观点明晰,奉劝违法闹事者不要试图通过违法活动迫使中央就范,多位香港知名人士、港澳问题专家对非法“占中”事件的發生都谈了自己的观点、看法和态度,帮助听众了解事实,把握香港政改的正确方向。

    (三)契合“时势”的连续性

    做新闻节目除了时效性之外,还要注重追踪、保持舆论的连续性,这样能够把要说明的问题反映得更透彻。其中,涉港澳的问题,如果只看事件和现象,容易有纷繁复杂的感觉,就像水面的浪花,不断地有新的情况涌现出来。那么产生这些新情况的深层原因就需要通过连续的评论将问题讲透彻。比如《新闻论道》播出的五集系列述评《香港政改之路》。

    2015年,香港政改走到“五步曲”中关键的第三步,2017年行政长官普选方案将交立法会表决。为了给香港政制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对港澳节目中心于当年6月推出五集系列述评《香港政改之路》,以时间为经、历史事件为纬,概述了香港近两百年的政治发展进程。通过对历史及新闻事件的“述”,抽丝剥茧,逐渐揭开事实真相,站在历史的高度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令香港听众听得懂、愿意听,情理交融、以理服人,较好地发挥了舆论的引导作用。系列述评以2015年香港政改重要时间节点为由头展开,一方面,便于听众清晰了解有关香港政改的基本常识及重要进展;另一方面,使得系列述评保证每集各有侧重、独立成章,形成了清晰的内在逻辑、完整的整体结构。

    四、结语

    对港澳广播肩负着正确引导舆论的重任。港澳地区又面临着许多特殊复杂情况。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更要保持头脑清醒,理性思维。立足港澳视角做评论,打造“有港澳特色的央媒广播”。坚持评论的权威性、公平性、客观性,坚持新闻规律,做好评论传播。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港澳节目中心)

    (本文编辑:聂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