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理念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贺慧琴

    摘要: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注意学生数学学习的实效性和价值性,因此教师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从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着手,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并及时巩固知识点的途径之一,因此数学作业也要具备实效性、价值性和挑战性。特别是要结合学生的差异性,布置适合学生的高质量的作业,使学生通过数学作业来进一步巩固所学、查漏补缺,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个性化;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0-394

    小学数学是一门具有基础性、发展性和普及性的学科,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教师需要从教学的各个环节着手。其中,数学作业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通过给学生布置针对性的作业,来引导学生深化并巩固所学知识;作业也是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做作业还能够查漏补缺,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有效途径。新课改下的数学作业,强调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特别是注意通过作业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要根据国家的“减负”要求,既保证作业的数量,更要关注其质量,特别是避免“题海战术”,要布置有效的作业。所以,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服务于学生个体发展和成长的需求,布置高质量的作业,用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实际上,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落实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这需要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出一定的调整,数学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也要遵循这一原则。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数量,质量不高

    虽然上级部门和各个学校都强调要注意结合国家政策要求,特别是要本着让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目标给学生“减负”,但是从实际落实来看,依然存在着学生作业量过多的问题。缺乏对于作业内容的精挑细选,难以达到布置作业的初衷,也会因为作业量过多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内容单一,形式陈旧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强调要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要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思想引导等教育任务全面落实到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而且作业设计及布置也要遵循这一原则。但是从实际来看,在布置小学数学作业的过程中,教师依然坚持以知识内容的训练或者考查为主要作业内容,对于重点知识还是借助重复训练的形式加以巩固,缺乏适合学生需求的变化,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最后往往是疲于应付。

    (三)简单重复,缺乏实用

    布置作业的目的,不仅要检查学生对于课上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查漏补缺,通过完成作业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实际作业的布置上,基本上还是以书面作业为主,多数都是对课上内容的重复,实用性不强,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二、小学数学课后实践作业设计策略

    (一)设计搜集类实践作业,引导学生发现数学

    数学是人们实践的产物,它普遍存在于生活中。小学生正处于数学学习起步阶段,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基于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设计搜集类课后实践作业,引领学生深入生活,从数学的角度重新审视生活,从而捕捉到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发现蕴藏于生活中的数学元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一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是了解小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而言,要深入理解小数的抽象意义需要经历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通过设计搜集类课后实践作业,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强化学生数学关联生活的意识,让学生在搜集过程中感受到小数的广泛存在,并基于生活应用场景去理解小数在不同场景中表达的意义。

    (二)设计调查类实践作业,引导学生获取信息

    调查是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路径,通过调查可以获得第一手信息,增强学生数学学习体验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调查类的实践作业,提高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并通过信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例如,“三角形”一课,学习的重点是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特征。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数对三角形的稳定性一带而过,学生理解不深刻,自然就谈不上能够有效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特征。通过调查类的课后实践作业,学生尝试着去统计生活中三角形的运用案例,并将三角形和其他图形的存在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增强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特征的认识。不仅如此,通过调查获得的数据,让学生感受到三角形的运用取决于它自身的特性,强化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体验类实践作业,引导学生感受数学

    教育实践表明,学生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的知识才是最深刻的,才能指导学生生活实践。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体验类实践作业,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全方位地了解学习对象,感受数学,从而在体验中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运用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例如,“克和千克”的教学中,学生要想对克和千克产生感性认识离不开体验。为了增强学生对“克和千克”的学习体验,通过设计如下课后实践作业:猜一猜,平常吃的生鸡蛋,一个鸡蛋大概多少克?做一做,拿起一个鸡蛋掂一掂,根据你的感觉,大概是多少克?称一称,把鸡蛋放到电子秤上称一下,实际是多少克?通过体验类实践作业,学生通过估计、动手感觉和称量等方法,学习体验不断丰富起来,估计和动手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对质量的直观感觉,最后通过称量的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克和千克”的概念。

    总之,数学课后实践性作业体现出数学学科属性,也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是對传统课后作业的一种创新,旨在给学生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和运用的过程,从而聚焦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使数学作业效率更高。

    参考文献

    [1]廖兴坤.小学数学课堂作业设计的有效性[J].中国教育学刊,2020(S1):61-63.

    [2]杨代琴.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业评价的改革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01):95.

    [3]靳博,黄景艳.小学数学家庭作业生活化的设计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6(23):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