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儿童阅读的“智能新时空”

    杨春芳

    

    

    [摘? ?要]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以区域“非凡城市,智慧园区,适合教育”工作目标为指引,以“翰林家学院”校本课程为依托,着力实践全学科阅读,深入探索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重构教与学的生态路径,开拓儿童阅读的“智能新时空”。

    [关键词]立德树人;校本课程;全学科阅读

    一、引言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个建议》中提到阅读的意义,即“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事实上,这个时代的儿童并不缺少阅读,线上、线下书店里的儿童书籍琳琅满目,教师的荐读书单也层出不穷。然而,看似热闹的儿童阅读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不争的事实:儿童的阅读兴趣不高,阅读量不足,阅读能力不强。一方面,很多教师缺乏大阅读的意识,仍然把教材当做阅读的全部;另一方面,琳琅满目的名家名作,又让学生的阅读感到无从下手。简言之,当今的儿童,缺少高质量、全方位的阅读。为此,全学科阅读理念应运而生。

    全学科阅读强调基于学科的阅读,以学科的界限规划阅读的范围,通过不同学科的阅读材料与阅读方式,实现儿童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双发展。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以下简称翰林小学)聚焦全学科阅读,指引各学科组在指导学生阅读方面找到契合点,从各自的学科视角出发,找到最优的阅读内容,探寻最恰当的阅读形式,开展与本学科相对应的阅读活动,从而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二、依托“翰林家学院”校本课程

    开展全学科阅读实践

    近年来,翰林小学充分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生活教育视域下小学‘行走课程的实践研究”为引领,以“家国情怀、家园视域、家学传承、家居生活、家长参与”的课程文化为主导,建构“翰林家学院”校本课程,打造基础型“加课程”(聚焦全学科阅读“读什么”)、探究型“+课程”以及特色型“家课程”(这两类课程均探索全学科阅读“怎么读”)、拓展型“嘉课程”(指引全学科阅读“读怎样”)四类“JIA”课程,分别引领学生在各学科充分融合的实践体验中提高学科核心素养。基于“翰林家学院”跨界学习理念,着眼“单学科相加—多学科相间—跨学科相通—超学科相融”学习路径,翰林小学依托校本课程开发推动课外阅读,依托课外阅读践行校本课程,进行了全学科阅读实践。

    1.选择全学科阅读材料

    翰林小学依托基础型“加课程”,基于学科门类与共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等,将国家课程“院系化”分为哲学系课程(指向德商、心商、健商)、文学系课程(指向语商、美商)、理学系课程(指向智商、灵商)、创学系课程(指向胆商、逆商、财商)。课程的重新统整与立体归类,为全学科阅读提供了重要支撑,让各领域从各自的专业视角筛选书目、研制书单(见表1)。在此基础上,学校整体规划学科阅读比例,以三年级的语、数、英、音、体、美六门学科为例,阅读比例为5:2:2:1:1:1,旨在以语文学科中涉及的基本阅读策略与思维方式推动多学科阅读;合理配置全学科阅读课时,让全学科阅读进入课程,通过学科前置阅读、学科过程阅读、学科迁移阅读实现儿童阅读的立体化。

    2.实施全学科阅读课程

    翰林小学依托探究型“+课程”全面实施全学科阅读课程。“+课程”分为单学科纵深式课程、多学科主题式课程和跨学科项目式课程三个层级。以文学系“+课程”为例,单学科纵深式课程为“翰林语商课程”,多学科主题式课程为“苏式美食课程”,跨学科项目式课程为“洗衣探秘课程”(见表2)。

    (1)翰林语商课程

    翰林语商课程由语文教师根据年段特点、班本特色、训练落点等,借助新媒体或依托个人专长开发,包括“QQ微电台读写课程”“微信俱乐部读写课程”“电影比较阅读课程”等。其中,“QQ微电台读写课程”充分借助现代通讯工具开展阅读:教师创建小读者俱乐部QQ群,定期将录制的微电台音频发送到QQ群中,让每个学生在电脑或手机上直接收听。班级学生还分小组认领“名人小故事”“作文密码箱”“佳作大舞台”“儿童诗乐园”“周周有好书”五个栏目。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征集材料,按月度进行节目内容采编和主播安排。每天电台录播时间为5~8分钟,以是否适合本班口味为衡量材料质量的标准。这一单学科纵深式课程让儿童阅读如影随形。

    (2)苏式美食课程

    苏式美食课程以苏州美食为载体,融合了语文、科学、综合实践、美术等学科内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提问、调查、分析等,普及乡土文化知识。课程以季节为维度,春季探究“苏州的青团子是怎么变绿的”“酱汁肉的红是染出来的吗”等,夏季探究“苏州人喝的青蒿茶里的青蒿是不是屠呦呦同款”“为啥莼菜总是滑滑的”等,秋季探究“阳澄湖大闸蟹真的有点甜吗”“白果一次只能吃七粒吗”等,冬季探究“冬酿酒的气从哪里来”“茨菇片真能止咳化痰吗”等。例如,为了探究“苏州的青团子是怎么变绿的”,学生阅读了《寻味苏州》《苏州吃》等书目,并借助AR/VR美食课件,了解青团子的制作方法,还通过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发现:传统青团是用艾草汁、糯米和面做成的绿色糕团,其中青色是艾草汁的颜色,用新鲜艾草制作的青团有股浓郁的清香味,但保质期相对较短;而有的商家为了卖相好,可能会添加色素,所以大家要谨慎购买颜色特别鲜亮的青团。这一多学科主题式课程让儿童阅读有的放矢。

    (3)洗衣探秘课程

    洗衣探秘课程基于儿童视角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围绕“洗衣机中的衣物纤维过滤问题”开展探究。比如:洗衣机品牌商知道衣物纤维过滤问题吗?洗衣机里的过滤装置可以过滤微纤维吗?消费者对微纤维流入海洋的问题了解吗?学生采用问卷调研、对比研究、“卧底”调研、专家访谈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求证。学生通过对消费者关于微纤维概念和对洗衣机过滤装置的了解程度以及对目前市场上主流洗衣机品牌厂家的调研分析发现,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洗衣机大多不具有过滤微纤维的功能,消费者和洗衣机品牌厂家都不够重视微纤维的危害性。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分析调研数据,学生撰写了《衣物纤维过滤倡议书》,并提出:降低水温洗衣或使用可重复使用的洗衣袋,可以减少微纤维污染,延长衣物的使用寿命,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这一跨学科项目式课程让儿童阅读与家居生活融会贯通。

    此外,学校每学期面向全体家长公开征询课程资源,经由学校课程审议组研究筛选,从中选择和全学科阅读相契合的内容,实现家长资源和校本课程的有效对接及适度拓展,丰富学生的课程生活。如学校在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邀请“博士”家长们相继开展了“细胞漫谈”“会自动驾驶的汽车”“我们的家园”“纳米技术的本领有多大”“聊李白”“品茶聊诗词”等系列“家课程”,依托这些家长的资源促进儿童有陪伴、有拓展、有质量的阅读。一位家长说:“我是基于儿童阅读的课堂开展‘纳米技术的本领有多大课程,我要带给孩子们的不只是一时新鲜的一个概念,更是‘以一带整的阅读理念,这个理念会激发孩子们对同类书目的阅读兴趣。”一位四年级的学生说:“博士叔叔执教的课、推荐的书,使我的阅读视野拓宽了许多。原来,阅读不仅仅是文学领域的,更可以是其他各个领域的。”

    3.开展全学科阅读评估

    翰林小学开展的全学科阅读评估对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视,有效促进了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

    (1)过程性评估

    基于“嘉课程”之中央舞台课程,语文学科以“一站到底”系列竞赛为阵地实施语文閱读评估。“一站到底——谁是阅读英雄”PK赛分为初赛和决赛,初赛以全班在线答题为主,当场呈现阅读成果;决赛以年级为单位,由初赛中脱颖而出的年级10强选手进行面对面对决,最终决出学年“阅读英雄”前三甲。

    基于“嘉课程”之校园节日课程,数学学科以“跨界”视角开展数学阅读评估。教师们将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贯穿于蒙学读物《笠翁对韵》中:“加对减,乘对除,加减对乘除;规对矩,圆对方,椭圆对长方……”这拓展了数学阅读的路径、空间以及数学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阅读的乐趣。

    (2)终结性评估

    学校在每学期的期末考核时,会设计一份包含各学科阅读材料与问题的试卷,测查学生各学科的阅读情况,注重考查学生的阅读思维与阅读表达能力。

    三、结语

    实施全学科阅读可以让学科知识以更丰满的姿态浸润儿童的学习生活,成为其知识体系中更具张力的因子。今后,学校将着眼于大奠基、大探索、大未来视野,基于“翰林家学院”校本课程,继续深入推进全学科阅读行动。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