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大潮中广播的场景转移与功能适配

    艾红红 薛春燕

    【摘要】在当前媒介融合大潮中,广播媒体亟需“软”“硬”兼施,寻找新的增长点。在“软件”建设方面,应正视我国当前4亿多不上网人口的存在,增强服务意识,以受众需求为内容生产导向,主动培育新的节目收听场景,提升功能的适配度。在“硬件”架构方面,应以联合应急管理部门、布设应急广播体系为契机,助力国家的社会综合治理,打通应急信息发布的“最后一公里”,守好“最后一道防线”。

    【关键词】广播 ?场景转移 ?功能适配 ?应急 ?对象化

    【中图分类号】G221 ? ? ?【文献标识码】A

    2021年2月13日是第十个世界广播日(World Radio Day)。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Audrey Azoulay)在当天的致辞中表示:“在发展中国家普及率超过75%的无线电广播,仍然是最为便捷的媒介。”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间,无线电广播“通过传达卫生健康指示、提供可靠信息以及打击仇恨言论,为拯救生命作出了贡献”。她强调:“无线电广播仍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媒介,日复一日地证明着它所具有的韧性和创新能力。”①

    我国近年出现了广播市场萎缩、听众流失的现象,但广播覆盖率和节目制作能力仍在持续攀升,广播节目的综合人口覆盖率已从2015年的98.17%升至2019年的99.13%,2019年全年广播节目制作时间约801.87万小时,播出约1553.40万小时。②广播媒体经数十载累积的厚实“家底”和独有的无线电音频传播优势,不应因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而丢失,而应更加积极地应对变革,理解和顺应互联网传播规律,不断向新型主流媒体迈进。

    与此同时,广播这一领域仍有相当大的空间,需要深耕细作,增强“软硬件”两方面的建设:一方面要重视当前数量仍十分庞大的未触网群体,充分利用广播声音传播的场景优势和便捷易得,发挥主流媒体应有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要在应急广播体系这一国家战略层面的建设中发挥最稳定、最可靠信源的作用,打好“硬件”基础,为抵御当前风险社会中的不确定性提供信息保障。

    一、广播的收听场景细分与功能适配

    在当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融媒生态下,广播还有没有听众?听众在哪里?怎么抓住听众?认清和回答上述问题,无疑是理解广播发展方向的关键。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1年2月3日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70.4%,仍有将近30%的人群没有触网,规模约为4.16亿。从地区来看,我国非网民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占比为62.7%;从年龄来看,60岁以上老年人是非网民的主要群体,占不上网群体的比例为46.0%。③对于不上网的老年、农村这两大群体而言(上述分类并不是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的,且存在人群交叉现象,但原报告并未析分这种关系——笔者注),看电视固然是一个可以选择的项目,但无疑他们仍是广播的潜在听众。

    而中小学生群体虽然很多都是网民,却因在网络空间的辨别力、自控力较成年人弱,还有学业压力、身心健康发展等原因,一直都是“禁网”的对象,也是广播可以争取的一大类听众。

    本文认为,广播除了继续牢牢抓住“车轮子”上的听众——交通广播市场外,还应在以上述三类人群为代表的各特定受众群体多样化的生存状态中深耕,革新长期以来形成的“我播你听”传播方式,摒弃将受众作为一个模糊、缺乏个性的对象来看待的习惯,增强以受众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深入开展听众需求调研,不断构建、升级收听新场景,并做好相应的功能适配。

    (一)老年广播:耳边陪伴,生活服务

    就像美国人曾经说是“车轮子和干电池拯救了广播”一样,中国老龄社会的加速到来给广播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截至2019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有2.54亿,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④对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网络不仅是陌生的,还是不可逾越的鸿沟,但听广播的主客观条件可能都具备。一方面,在我国,因为历史原因,绝大多数老年人在过往的生活经历中都接触过广播,甚至是广播的老听众,广播媒体多年积淀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让老年人对广播在主观上有一种信赖与情结;另一方面,老年人因为生理衰老导致的视力下降等原因,加之收音机等接收终端的方便易得以及广播媒体的移动性、伴随性,客观上为老年人收听广播提供了条件。在日常生活中,有的老人在公园里边听广播边晨练,也有的老人边做家务边听节目。在诸多媒体形态中,广播对老年人具有绝对的听觉优势。

    但目前以老年听众为对象的广播节目仍需进一步“适老化”,才能将老年广播这张牌打好。充分利用大数据开展目标用户分析,实地调研老年人的需求,从“我要你听什么”向“你需要听什么”转变,这是做到“适老化”的前提。在此基础上生产让老年人喜闻乐见的优质节目内容则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放眼国外,一些有益经验可供参考。例如:在受众调研方面,日本老年广播节目非常重视定期进行受众调研,并根据受众需求调整资讯内容,在话题选择、音乐选曲、播音语速等方面也会体现老年广播节目的特点。⑤美国的老年广播则非常注重专业化、本地化,面向精准受众,特别是将本地受众作为服务对象,打造区域化、本地化或者社区化的传播机构。⑥

    在声音的适配性方面,显然采用相同年龄段的主持人更容易引起共鸣。日本的老年广播就重视启用60岁以上的老年主播,法国老年广播聘请已退休节目主持人和年长的特约记者,而目前中国老年广播主持人多半在40岁左右。⑦因此,完全可以聘用尚有余力的老年主播来服务老年听众。如那些终生践行为人民服务、退休后仍有心发挥余热的专业播音员,以及有着“播音梦”且具备一定专业水准的“圈外”老年人,皆可成为老年广播节目的主流声音。在这方面,目前音频聚合平台喜马拉雅FM客户端就提供了成功的案例。2021年3月4日喜馬拉雅FM公布的一组大数据显示,有超过5万名老年人在该平台当主播,年龄最高的已经100岁,专辑播放量最大的超过5亿次,年收入最高的可达300多万元,有的粉丝多达250多万。⑧试想,如果广播媒体通过一定标准,从这些活跃的“前浪”中遴选合适人员加盟老年广播,是否也能“乘风破浪”,助力老年广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呢?

    不可否认,国内一些优秀老年广播节目在老年听众中享有较好口碑,近年来,适应当代老年群体生活的新节目不断涌现,但真正做到受老年人欢迎、拥有众多粉丝的老年广播节目则寥寥无几。老年广播相较其他年龄群体有着更清晰化的受众定位和细分的垂直市场,从老年听众的结构特征、价值取向、情感需求出发,充分挖掘本土化资源,从而将广播深深嵌入老年人的生活场景,这未尝不是探索新型对象化广播发展的新机遇。

    (二)农村广播:服务“三农”,助力基层治理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一直是媒介传播力相对不足的地区。中央、省、地市级广播媒体基本都有农村频率或节目,县(市)台因属地原因,更应与农民群众零距离。但现实情况却是,较之琳琅满目的都市类广播,农村广播显得尤为边缘与凋敝。究其根源,节目定位不明确、没有贴近乡村实际、与听众需求不匹配、不能产生情感共鸣等,都使得对农节目不受农村听众关注。“跟我没啥关系”“听了没用”,也许是农民群众对此最简单直白的回应。

    相关调查显示,农村居民对广播媒体的需求,首先表现在能帮助自己提高收入,其次是维权。⑨通过精准了解农民需求,从服务“三农”出发,参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家园治理,为农民实实在在解决问题,应是农村广播真正走近与走进农民群体、发挥社会主流媒体“压舱石”“定盘星”作用的重要途径。

    为服务“三农”保驾护航,围绕农业生产场景策划节目,广播媒体大有可为。如各地农村广泛开展的经济作物耕种、大棚蔬果种植、禽畜养殖等,农户迫切需要得到农业科技方面的专家指导,广播节目可以将话筒搬到田间地头、农户大棚,邀请农技专家实地为农户解决种植、养殖难题,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广播媒体甚至可以与当地县级融媒体中心联动,形成立体化传播格局,对农户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实时可视化呈现,对农户的问题邀请专家进行现场诊断把脉。如此为农业增产、农民致富服务,不仅有助于广播媒体树立权威性和公信力,还让广播在走进农民群体的同时,彰显“四力”传播效果。

    一直以来,大众媒介发挥着参与社会沟通和组织的作用。在参与农村基层家园治理、为农民依法维权方面,广播媒体可以为农民群众发声。例如:关注危害农村生态的河流、土壤等环境污染的溯因与治理,助力农户在购买到假冒劣质农资产品时的维权投诉,或者协助处理农村地区较为常见的养老纠纷、家庭矛盾等。这种针对本地区域化、对象化特征鲜明的广播节目,可以成为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化解矛盾、减少群众性事件发生的重要手段,既有力地发挥了广播媒体的正面导向作用,又密切了与农民听众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

    (三)青少年广播:“断网”保护背后的一片蓝海

    长久以来,以青少年为主要收听对象的广播频率和节目,相对于庞大的青少年群体来说,始终是供不应求的;而经营困难、节目缺乏吸引力、听众流失等状况也让已有的青少年节目越来越陷入困境。与此同时,智能手机上网已成为青少年接触媒体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根据《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的统计,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手机在未成年人的上网工具中以93.9%的占比远超电视(56.7%)、台式电脑(45.0%)、笔记本电脑(31.5%)和平板电脑(28.9%)。未成年网民中,自己有上网手机的达63.6%。⑩

    众所周知,未成年人上网一直不受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支持和鼓励,甚至被视为“洪水猛兽”。学生沉迷于手机,对自身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为此,教育部于2021年1月专门下文,要求学校加强中小学生的手机管理,“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

    未成年人手机上网的目的是什么?何以青少年中手机成瘾者众多?调查发现,“认识世界的窗口”(67.1%)、“日常学习的助手”(66.1%)和“娱乐放松的途径”(59.3%)是未成年人上网的三个最主要目的。?一方面是手机上网被强力禁止,另一方面则是青少年广播遇冷萧条。在青少年群体庞大的学习、获知、娱乐需求面前,广播媒体能否拉回中小学乃至幼儿园的这一部分群体,开发并守护好这片绝对的蓝海市场?

    明晰了这一部分的受众定位,就应该进一步确定青少年的相关信息接收场域,量身定制其相关场景下的内容,尤其不应用成人的“说教”口吻,而是用青少年感兴趣、乐于接受的方式平等交流,在解放青少年双手双眼的同時,赢得他们的耳朵,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世界、促进学习、放松娱乐。

    在助力青少年学习方面,广播媒体特有的声音传播属性可以把看书变成听书。相较于纸质书籍阅读,听书带来的保护视力、边听边休息、学习普通话语调发音、体会朗读表达的情感共鸣等众多优势显而易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教育部推行的“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是试水的一个案例。这个项目由总台优秀播音员诵读中小学语文教材,经专业音频团队后期精心制作,形成“声音中的教科书”,并免费发放到中小学校。试想这些经匠心打磨的“最好听的语文”通过校园里的大喇叭或者孩子们的收音机播放出来,让他们在校园、在家中静静聆听,在帮助中小学生更好地领略课文内容的同时,还能使其充分品味中国语言文化之美,会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文化熏陶。

    在青少年收听场景和节目播出时段安排方面,广播媒体需要进行细致调研。青少年不像老年人有大段的居家收听时间,也不能放弃晚上宝贵的睡眠时间在午夜时分尽情聆听节目,他们可能会在上学、放学途中的公交车、私家车上收听,还可能在午休、吃饭、运动时听一会儿,收听的时长相对较短,时间上更碎片化,内容上更适宜轻量化,而在周末、寒暑假等假期,收听时长和时段会相对充裕和自由。另外,在青少年群体内部,小学生的收听时段肯定和高中生不同。

    将数量庞大的“祖国的花朵”从良莠不齐的网络空间夺回来,不仅有助于青少年群体的健康成长,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可能随之而来的经济效益,还能为广播培养新一代的听众,建立起他们的收听习惯。

    二、应急广播体系的搭建与延伸

    应急广播对于国家来说, 是治理能力建设的新方式;对于广播行业来说, 是大众传媒日常职能以外的新功能。?在充分认识应急广播在防灾减灾救灾和突发公共事件场景下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后,近年来,我国各地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稳步推进。2020年11月,国家广电总局联合应急管理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发挥应急广播在应急管理中作用的意见》,明确指出力争到2025年完成全国各级应急广播系统与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对接工作,初步形成“中央—省—市—县—乡(街道)—村(社区)”六级应急广播体系,全国省市县应急广播平台全部建成,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人口覆盖率达到90%以上。?当前,应急广播体系已成为全社会抵御风险、抗击灾害的重要“硬件”信息基础设施,在未来社会可能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和更大风险的形势下,广播媒体预计将以这一平台为依托,出现强有力的新增长点。

    应急广播体系中的“广播”是广义的广播,当前各地在应急广播体系构建中都注重将应急广播与智慧广电、各新媒体平台相融合,同时利用现有广播电视传输网络的高覆盖率,实现应急广播有线、无线或互联网等多信源播发、多通道传输、多模式响应。应急广播在接收终端根据实际需求可以呈现声音、文字和图像(视频)等多种信息形式。如视频可以由电视台、网站、户外LED屏幕、“两微一端”移动终端发布,音频由无线电广播、音箱(大喇叭)来播报等,满足不同接收场景的需求。但是在一些电力、移动信号通信等遭到严重破坏的极端环境下,无线广播和有线广播因其传播迅速、覆盖面广、不受电力条件限制、接收设备小巧易携带等传播优势,仍将是应急广播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

    应急广播“平时服务,战时应急”,将常态化服务和应急提醒通知两大场景相结合,起到立体播报、综合服务的效果。比如:照此设计运行的应急广播体系最重要的下沉部分“村村响”应急广播工程已在全国各地农村广泛铺开。很多地方的“村村响”每天由专人负责播报,平时固定时间播报政策宣传、惠农信息、气象预告、农时农资、生活常识等,结合当地工作开展如村社换届、平安巡防、普法、应急知识宣传等播报,或转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省级台或当地电台广播节目;在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安全、突发事件等应急情况下发布预警和相关信息。这样既将党和政府的声音“一竿子插到底”,打通了基层宣传播报的“最后一公里”,及时满足基层信息需求,又保证了应急信息第一时间播报,实现了广泛而精准社会动员的目标。

    各地的应急广播在常态化服务播报的大场景下,还创新性地结合当地实际不断培育、细化新的收听场景,开发新的对应功能,提高了应急信息精准传播能力和水平,在基层社会治理、疫情防控、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作用。如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应急广播开办两年多来,不仅建成了覆盖区、镇、居委会(村)三级联动的应急广播体系,还每天早、中、晚三个固定时段播音,累计播送各类音频内容5万余条,涉及疫情防控、扫黑除恶、人口普查、文明城市创建等多项内容。?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应急广播“村村响”目前已达100%覆盖,每天早中晚固定时段转播各级电台的涉农类、生活服务类节目,各镇(街道)还陆续开设专门的广播节目,结合时事、应急知识普及等工作实际开展宣传,该县亭旁镇的高音喇叭里,宣传员用充满“土味”的台州三门方言向全镇6万余名村民宣讲党的十九屆五中全会精神,还为群众传递防台风、防汛、抗旱等一手讯息。不仅如此,该县还探索将应急广播与自然保护区智慧防控结合,该县健跳镇外岗村的青山屿鸟类繁殖保护区内原来仅有摄像头进行视频监控,自从安装了应急广播,遇上突发情况,工作人员通过广播喊话,及时制止违法行为,有效保护了辖区的生态资源。?

    无独有偶,江苏连云港在应急广播市级平台设计方案中体现了“文广旅”融合特点,在重点景区、重要文保点部署应急广播终端,将景区和文保点的视频监控与应急广播终端绑定,实现对指定点位既能查看现场情况又能进行实时喊话的操作,做到“看得到、喊得出、管得住”,助推文旅业良性发展。?

    俗语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应急广播体系建立后,随着广播接收端的再次下沉,各地在具体场景中不断探索出的广播新应用说明,广播的潜力依旧巨大,广播听众的市场仍待进一步开掘。

    三、结语

    融合大潮中,越是各媒介边界趋向模糊,越是要让目标受众画像趋向清晰、立体和个性化。不断适应和培育新的收听场景,从“我播你听”到共同生产内容、共同分享交流,广播媒体应尽最大可能利用自身独特的传播特性和优势,成为日常场景中运用最广泛的主流媒体之一,也在应急场景下为全社会传达安全、可靠的信息。融合大潮的大浪只会将广播媒介不断推送到它更具优势的领域内,在与其他媒体共生的多元媒介形态中焕发新的活力。新形势下的广播媒体只要找准自己的发力点,依旧会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传播好党和人民的声音。

    注释

    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第十个世界无线电日致辞》,中国无线电管理网站,2021年2月18日,http://www.srrc.org.cn/article26405.aspx.

    ②《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部:《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20)》“统计资料”数据,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社,2021年版,第531页、第533页、第535页。

    ③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中国网信网,http://www.cac.gov.cn/2021-02/03/c_1613923423079314.htm.

    ④王玉风:《当前我国老年广播服务类节目发展的问题与出路——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老年之声”为例》,《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第7期。

    ⑤⑥赵高辉、李小翠:《国外老年广播的实践与启示》,《新闻实践》,2009年第7期。

    ⑦彭怡:《融媒体时代受众需求视角下老年广播转型发展研究——以湖北广播电视台为例》,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5月。

    ⑧《5万多名老年人在喜马拉雅做主播,粉丝最多的有250多万》,百度,2021年3月4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3283817440201161&wfr=spider&for=pc.

    ⑨陈娟:《由城市台的“跟随者”到县域“三农”媒体的“领导者”——兼论县市台转型的“下沉”战略》,《中国广播》,2017年第9期。

    ⑩?《发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http://www.cac.gov.cn/2020-05/13/c_1590919071365700.htm.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7053/202101/t20210126_511120.html.

    ?阎晓明:《发挥传统广播优势 利用新技术提高应急战斗力》,《中国广播》,2015年第12期。

    ? 《国家广电总局 应急管理部印发的通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站,http://www.nrta.gov.cn/art/2020/12/1/art_113_54055.html.

    ?《江都:灾时应急 平时服务 “应急广播”成了城乡居民好帮手》,扬州学习平台,2020年12月13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3305245385712931703&t=1607844336205&showmenu=false&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item_id=13305245385712931703&ref_read_id=undefined.

    ?《三门:2948个应急广播“声”入人心》,凤凰网,2020年12月28日,http://zj.ifeng.com/c/82UgXquWyN9.

    ?《四级联动 连云港实现行政村应急广播终端全覆盖》,连网,2020年12月17日,http://www.lyg01.net/temp/zt2017/lhxzc/xsdxqx/2020/1217/172908.shtml.

    (作者艾红红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薛春燕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