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歌中对生命的观照

    周兰梅

    魏晋南北朝时期,《古诗十九首》对文人的启蒙与濡染逐渐沉淀,在魏晋士大夫身上形成了一种对生命的痛苦与挣扎和对宇宙本体的回归与追求。以玄学为哲学基础,产生的这一系列振荡,形成了一种时代潮流。它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并在文学艺术领域,在生活方式和态度上产生激变。

    生活于晋、宋时期的陶渊明,自然也深受熏染。玄学思想在他身上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静态沉淀后的觉醒的自由和对生命本质一种苦苦追寻后的终极关怀。“陶潜在田园劳动中找到了归宿和寄托。他把《古诗十九首》以来人的觉醒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提到了寻求一种更深沉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李泽厚语)他对生命的思考最终回归到自然,服从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相融为一。,他将田园山水纳入了审美与文学的视野,完成了对文学题材与风格的转变,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山水田园诗之第一人。

    陶诗中对生命意识的关注主要表现为“任真”的思想和“委运任化”的态度。时代思想和家庭环境的影响造就了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这种热爱大自然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生活的情趣。彭泽归来,他情不自禁地高歌:“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返自然”三字,一语道尽了他的生活理想,揭示出其对生命真切地体验和洞察,也宣告了其人生观的真谛。生命与万物一起流淌,与自然相融为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采菊时的悠然即是南山的悠然,这便是一种宁静状态之中的纯粹生命状态。“ 一種人化的自然,也更是一种自然的人化,是对生命真谛透彻领悟的诗化形态。”(李泽厚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在幽幽的宇宙时空中,一切存在都是一种静静的生命状态。此处之“真”是真的生命,即指自然的生命、有意义的生命,不是玄学之无为的生命。

    陶的“委运任化”的生活态度,也昭示着他对生命本质意义的诠释,因而也并非是听天由命,坐以待毙。面对当时浮华奢靡的风气和统治阶级谋杀异己的恐怖政策,陶渊明以一种无畏的坚决,出淤泥而不染,视官场如身外之物。坚持文人气节,“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以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向人们展示了生命本身高贵而又纯净的内涵。但这种对生命的态度和观照也让诗人陷入了一种忽视现实社会意识的“真空”之中,他更注重个人人格的完善和生命意义的实现,一味地让自己融入自然,与自然合二为一。这虽然对当时的社会风气有某种批判和抵制作用,但也在社会进步意义上产生了一定的消极思想。“惜生”的观念在陶的思想中也是存在的。

    陶渊明在社会动荡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立的人格,并向社会放射出这种人格的魅力。他将“委运任化”的生活态度外化为一种审美创造方式,将自己独具的人格贯注其中,并在诗歌中处处展现。对文学和文人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也是有着重大积极意义的。因而,我们应该以历史的眼光,将陶渊明放在当时的历史真实中来看待,才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