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于学生意外质疑的动态生成策略摭谈

    丁文健

    内容摘要:初中语文课堂会出现一些教师预设之外的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善待学生意外质疑,随机应变调整课前的预设,巧妙地运用策略,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敏感度,以促成真正有效的动态生成。

    关键词:课堂教学 意外质疑 动态生成

    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更具开放性,课堂上随时可能产生“非预设生成”。叶澜教授也指出:“课堂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旅程。”初中生常常在课堂上敢于表现自我,勇于提出问题。语文课堂也经常出现一些教师预设之外的学生质疑问难和求异创新的独特体验。合格的语文老师应该根据课堂教学进程中出现的意外质疑,随机应变调整课前的预设, 巧妙地运用策略,以促成真正有效的动态生成。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典型案例,谈一谈面对学生意外质疑的动态生成策略。

    一.巧妙追问,课堂动态生成由偏离走向正确

    课堂不排除意外因素。因为课堂中的主体是学生,他们的心理处于半稳定半成熟阶段。再加上自己的生活背景与文本时代背景的距离差异,学生有时会质疑文本的原意,甚至会出现理解偏离文本的现象。教师应重视这样的错误生成性资源,顺着学生的问题,结合文本,巧妙机智地追问,引导学生正确地认知与体验,使课堂动态生成走上正确的轨道。

    笔者在讲授《醉翁亭记》时,试着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一男生却冷哼一声:“欧阳修被罢了官,不可能与民同乐,仅仅是自我标榜罢了?”其他几个男生也附和着点头。怎么办?学生对作者及文本主题产生了质疑。教学不能按我的预设进行,可强扭他们,学生能服气吗?笔者冷静下来,要求学生寻读文章中关于“乐”的语句,然后分别追问“山水之乐”、“滁人之游乐”、“众宾之乐”、“太守之乐”。学生的理解也步入正轨,最终明白:作者自己被山水美景陶醉,而感“乐亦无穷也”;“滁人的游乐”、“众宾之乐”是基于“政通人和”,这一切在太守的眼里,是“治滁有方”的功绩。作者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也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与民同乐”是真“乐”,更是“大乐”,是真实存在的,而非夸大。

    二.点拨引导,课堂动态生成由疑惑走向清晰

    初中语文课堂中,学生由于知识背景和情感差异,有时会对文本形成疑惑,从而质疑文本中作者的说法。教师应该冷静思考,通过比较、迁移,把学生的“质疑点”作为促进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的课堂教学资源,在点拨引导中推进教学进程,让动态生成真正为学生清晰认识作者写作方法服务。

    在《紫藤萝瀑布》讲授中,笔者和学生共同赏析紫藤萝之美时,一学生冷不丁冒出一句:“既然紫藤萝如此美丽,作者应该停下脚步来慢慢地观赏细品才对,为什么反而‘不觉加快了脚步呢?”这一点笔者在备课时也忽略了,笔者于是点拨学生从“紫藤萝的变迁”、“自身的经历”入手,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评论,学生也总结出以下的结论:作者从藤萝的衰败和茂盛的变化中悟出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哲理。作者在美好的藤萝面前,摒弃了“生死的疑惑、疾病的痛楚”之后,领悟到了要勇于直面不幸,以饱满的激情面对未知的未来,所以作者在文章中使用了“加快了脚步”。

    三.引入体验,课堂动态生成由浅显走向深刻

    一些语文文本,学生很容易读懂,但这样的课堂难以与学生形成共鸣。教师就要在看似学生已懂的问题上,进一步挖掘延伸。可是学生会出现不和谐的“质疑”。教师要引入学生生活体验,与学生“亲密接触”,与他们进行平等的心与心的对话,从而使学生从知之甚浅到知之甚深,使课堂动态生成呈现难以预约的精彩。

    笔者谈到《散步》中“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时,不禁问道:“多年之后,这温馨的一幕会发生在你们的身上吗?”一学生问道:“现在社会很难见到这一幕了,所以即使我想这样做,也会不好意思,为什么不用轮椅呢?”面对学生“不知趣”的疑问,笔者又抛出一个“闲问”:“你的母亲有一天老了,走不动了,你难道不背她吗”可是学生还是回答道:“那我就用轮椅推着她。”笔者努力引入学生生活体验,继续问道:“轮椅给我们什么感觉?” 学生应答道:“生硬、冰冷。”我知道时机成熟了,便饱含深情地说:“轮椅没有一丝的温度,哪比得上你温厚的肩膀。你的母亲老了,趴在你的肩上,她就有了温度,她就有了依赖,所以你一定要勇敢地背起你的老母亲,不要在乎别人的想法,好吗?”学生激动地点了点头。

    四.多元评价,课堂动态生成由单一走向多向

    初中语文文本有着丰富的内涵,又加上学生经历、个性的差异,对文本的解读也往往呈现多元化的态势。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的质疑,注重学生在文本解读中个性化的感悟体验,引导学生以不同的视角去思索,发出不同声音,表达独到见解,使课堂动态生成由单一走向多向,形成多种思想的碰撞。

    《人琴俱亡》一课,当笔者在提及“有哪些语句表明兄弟情深”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王子猷‘语时了不悲,都不哭呢?”笔者鼓励学生自己寻求答案,形成自己独特理解。有的学生认为:“流泪不一定是真的伤心,伤心到极致是欲哭无泪。”有的学生认为:“痛哭不是唯一的祭奠方式,王子猷就以弹琴、掷琴来表达他对子敬的悼念。”有的学生认为:“王子猷自知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即将和自已的弟弟见面,所以不哭。”还有学生认为: “王子猷猜到弟弟已去世,但心里还抱有希望,直到看到弟弟尸体时才恸绝良久”。学生的理解实际上是对文中王子猷兄弟情深的多元解读,使课堂动态生成更具魅力。

    初中语文课堂是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教师要不断捕捉学生在课堂中反馈出来的各种信息,善待学生意外质疑,根据信息合理利用,见机而动,把意外资源及时纳入语文课堂,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敏感度,促使学生逐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进而促进课堂动态生成从意外走向精彩,让语文课生命溢彩流光。

    参考文献

    [1]陈舒宇.中学语文动态生成教学的实践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刘萍.基于差异的初中语文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5

    (作者單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运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