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单元“助读系统”呈现方式及作用浅探

    程鸣

    

    

    

    高中语文教材是实施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是高中语文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关键纽带。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北京、上海、天津、山东、辽宁、海南等6省份2019年秋季开始使用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核通过的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语文教材”(以下称“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此后“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将陆续在全国高中铺开使用。

    这套“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为依归。这是迄今为止,我国语文教育理念最新的一套高中语文教材。它继承了我国数千年母语教育的优良传统,借鉴了中外语文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贯彻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精神,构建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培养“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的综合性、实践性语文教学体系,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这套高中语文教材读写单元主要由“范文系统”和“助读系统”等构成。作为语文教材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助读系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语文教材的生命力,其作用不可小觑。

    何谓教材“助读系统”?教材“助读系统”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哪些呈现方式?它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什么作用?这是广大高中师生不甚明了而又非常关切的问题。笔者不揣浅陋,尝试根据自己研读教材的体会做一点粗浅探究,以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

    一、何谓教材“助读系统”?

    教材“助读系统”,也可称作教材“导学系统”、“助学系统”或“提示系统”。顾名思义,教材“助读系统”就是教材中用以帮助学生自主阅读学习课文内容,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文本材料。

    语文教材“助读系统”自然是旨在以“助读”和“导学”为核心,提供学生掌握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及其语文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它是语文教材的基本构成要素,其根本任务是为了帮助学生自主阅读学习,是对学习要求、重难点和方法路径的提示,对某些疑难问题的诠释,对相关资料的引述、知识的拓展等。

    教材“助读系统”是语文教材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既是学生自主阅读学习语文的“金钥匙”和“金拐杖”,也是语文教师备课与授课的“航灯”和“罗盘”。它不仅对学生的自主阅读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而且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也起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读写单元“助读系统”的呈现方式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分为“阅读与写作”、“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三种单元类型。每个类型单元的“助读系统”不一样。本文侧重探讨“阅读与写作”单元(简称“读写单元”)的“助读系统”,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单元的“助读系统”不在本文探讨的范畴。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上、下两册分别安排了五个和六个“读写单元”。其概况分别列表如下: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上册“读写单元”概况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下册读写单元概况

    【注释】篇名前标有*为自读课文。

    从上面两个概况列表可以看出,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读写单元”共有十一个单元,其中“文学阅读与写作”五个单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各三个单元。每个单元的课文都分为“教读”和“自读”两种类型,而且几乎都安排了与阅读课文相应的写作实践活动任务,体现了教材读写融合的编写理念和思路。

    通过研读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读写单元”的全部内容,我们发现统编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读写单元”的“助读系统”的呈现方式主要有:

    1.单元导语

    纵观必修上下两册书十一个“读写单元”的“单元导语”,可以发现,“单元导语”一般都由3个自然段的文字组成。

    请看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二)”的“单元导语”: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增广贤文》)流派众多的诸子学说,浩如烟海的古代史籍,都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深刻体悟前人的智慧,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与未来。

    本单元选取了《论语》《孟子》《庄子》中的经典篇章,以及《左传》《史记》的精彩片段。阅读这些文章,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些重要理念,领会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

    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初步了解儒家、道家思想的特征,体会相关篇章论事说理的技巧和不同的表达风格。阅读史传文,要关注其叙事曲折有序、写人生动传神的特点,尝试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这个“单元导语”第一个自然段用简明而优美的文字扼要地阐释说明了单元人文主题“中华文明之光”:深刻体悟前人的智慧,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与未来。单元人文主题是这个单元应该达成的“立德树人”的培育目标,是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的体现,是对学生进行成长教育、生命教育的具体体现。我们教师在教学这个单元课文渗透思想教育时对这一目标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二自然段介绍单元的学习任务群及选文情况,阐述了阅读学习单元课文的意义:“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些重要理念,领会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

    第三个自然段阐述了单元的核心学习任务及学习目标:“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初步了解儒家、道家思想的特征,体会相关篇章论事说理的技巧和不同的表达风格。阅读史传文,要关注其叙事曲折有序、写人生动传神的特点,尝试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这个单元核心任务是围绕单元人文主题并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特点提出的,具有统领整个单元学习的意义。而学习目标更多关注学习任务群的要求,主要是语文素养当中工具性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2.课文注释

    课文注释通常包括选文出处与版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简介、疑难字词句和重点字词句以及一些中外传统文化知识的释义和解析,等等。

    例如,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中的选文《峨日朵雪峰之侧》下的首条注释:“①选自《昌耀抒情诗集》(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峨日朵雪峰在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内,是祁连山脉的一座无名山,靠近祁连山峨堡镇,山顶终年积雪。作者在诗中借称这座山为‘峨日朵雪峰。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诗人。代表作有诗歌《划呀,划呀,父亲们!》《意绪》等。”

    这条注释,就清楚地交代了选文出处与版本:“《昌耀抒情诗集》(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诗歌标题《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峨日朵雪峰”的地理位置及概况:“在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内,是祁连山脉的一座无名山,靠近祁连山峨堡镇,山顶终年积雪。作者在诗中借称这座山为‘峨日朵雪峰。”作者简介:“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诗人。代表作有诗歌《划呀,划呀,父亲们!》《意绪》等。”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读写单元”的课文注释规范准确,体例统一,基本上都是以权威注版本或权威工具书为依据的。这从教材编写者特别重视从以整理出版中国古籍的专业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中选择文言诗文文本可以窥见一斑。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上、下两册“读写单元”的26篇(首)文言诗文,选自中华书局出版社版本的就高達14篇(首)之多,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本的也有9篇(首),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的有2篇(首),选自民智出版社的1篇(首)。

    3.学习提示

    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必修教材相比,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读写单元”的课文,课后虽然没有安排“研讨与练习”,但是却安排了课文“学习提示”这个栏目。

    笔者揣测,不安排单篇课文的“研讨与练习”,目的是减轻学生的机械性书面作业负担,而给学生留足课外读书和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阅读各种中外名著,以激活学生的想象、联想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必修教材单篇课文后安排了“研讨与练习”,但实际上几乎没有多少学生完成这个“研讨与练习”,大都将其弃置一旁,实际上是有名无实的。

    以课文“学习提示”取代过去的“研讨与练习”,这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读写单元”编写思路上的一个重要创新。

    请看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后的“学习提示”:

    魏征和王安石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一位以敢谏善谏著称,一位以主持变法知名。《谏太宗十思疏》是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魏征的奏章,劝谏皇帝居安思危、善始虑终。《答司马谏议书》是宋神宗熙宁三年( 1070)王安石给司马光的回信,逐一反驳对方所加罪名,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两篇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诵读课文,把握其主要观点,体会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学习其思虑周详的说理艺术。

    《谏太宗十思疏》写于唐王朝国力上升的阶段,侧重建议君主如何“守成”。《答司马谏议书》写于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时代,强调臣子如何帮助君主“除弊”。课外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文章写作的背景,从课文的论述出发,与同学探讨“创业与守成"”“善始与克终”“墨守成法与因时而变”“同俗媚众与坚持自我”等问题。

    古汉语很多实词的义项往往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或其他词汇中,比如“永保无疆之休”的“休”,与“休戚”的“休”同义;“能克终者盖寡”之“克”,其义项仍保存在成语“克勤克俭”中,联系现代汉语中的相应词语,有时可以帮助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

    通过阅读上面这个“学习提示”,我们指导,“学习提示”是帮助学生打开阅读学习课文文本大门的金钥匙。

    这个“学习提示”不仅介绍了文章的作者身份、写作背景、主要内容以及行文特点和学习目标,从内容、结构、写法、语言等诸多方面提示了文本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而且提供了课文的阅读方法、学习路径等内容,如此,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文本的兴趣,让学生有意愿认真阅读文本,领会文本的内容,学习文本的写法,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思考文本内容,而且使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学,通过阅读这个“学习提示”也能获得其他文本学习的方法,日积月累,不断浸润,学生自主学习语文习惯将会逐步养成,自主学习语文能力也会逐渐得以培养。

    当然,这个“学习提示”不仅适用于学生的自主阅读学习,而且也是我们语文教师备课和授课的重要指引。

    4.单元学习任务

    “单元学习任务”原本属于语文教材中的“练习系统”,然而实际上各个系统又都是相连相通、相互依存的,并不是孤立的个体存在,两者之间又相互交叉重叠,所以,一定意义上看,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读写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同时也是很好的“助读系统”。

    请看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课文后面的“单元学习任务”:

    一、先秦诸子学说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第一个高峰,影响深远,值得我们深入理解。阅读诸子的著作要把握他们的主要观点和思路,从中吸取思想养分。学习本单元所选的三篇先秦诸子文章,完成以下任务。

    1.孔子表示“吾与点也”,孟子提倡“保民而王”,庄子重视“依乎夭理”。把握这样一些观点的内涵.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相关文章,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这三篇文章中任选一篇,找出并分析文中的重要观点.进而深入理解全文。把自己的思考写岀来,与同学讨论。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和《齐桓晋文之事》展现了儒家对人生价值和理想社会的追求。阅读这两篇文章,思考这些追求的意义,同学之间展开交流。

    二、阅读史传作品,了解了史实之后,还要进行深入思考,甚至对史书的记载提出质疑。本单元所选的两篇史传中就有不少值得探究的问题,例如:烛之武游说成功,除了辞令巧妙外,还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项羽不杀刘邦仅仅是因为“为人不忍"吗?司马迁对鸿门宴的记述有没有“不合常理”的地方?细读课文,探究上述问题(也可自己设计问题),写出自己的看法。

    三、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阅读这些经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从以下两个话题中任选其一,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

    话题1: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他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资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

    话题2:经典寓言的寓意是丰富的。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有人则认为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你怎么理解这则寓言的富意?

    四、学习文言文,需要多诵读,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和语法知识,逐步形成文言语感。如文言中一些常见的实词,义项较多,可用卡片记录下来,梳理总结不同义项及相关例句,并根据学习情况随时增补新的内容。仿照示例,为本单元的一些义项较多的实词制作卡片。

    从这个“单元学习任务”安排的内容看,设置了4个综合性语文学习任务。这4个综合性学习任务几乎覆盖了整个单元阅读与写作以及梳理和积累的学习内容,同时兼顾“中华文明之光”这个单元人文主题“深刻体悟前人的智慧,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些重要理念,领会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学习目标的落实。这也是这套语文教材的最大亮点之一。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读写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的设计,突出了单元内容的整合,注重学习任务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设置了真实、有意义的语文学习情境,并提供了较多的学习支架,同时非常重视学生自主、合作开展各种体验性和探究性活动。

    纵观必修上、下两册的“单元学习任务”的安排,通常四个学习任务的设计有着内在的逻辑规律和层进式考量,第一个学习任务一般是基于单元课文的阅读,围绕这单元人文主题进行,并尽可能紧密贴近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由此适度向外延伸拓展;第二、三个任务则大多着眼于整合文本的共同特点,从文章结构、写法、特色等方面进行,帮助学生达成本单元工具性的學习目标;第四个学习任务则注重引导学生借鉴单元选文的写法进行写作实践活动,一般都安排了一篇写作指导的小短文,对学生的写作实践活动进行理论指导,以提升学生的写作理论素养。

    请看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分工——

    第一个学习任务中的两个小任务都立足于“通过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

    第二个学习任务则着眼于“发展逻辑思维。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判别语言运用的正误,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和“提升思维品质。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第三个学习任务则又立足于“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能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和“美的表达与创造。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讲究语言文字表达的效果及美感,具有创新意识”。

    第四个学习任务则又着眼于“语言积累与建构。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在探究中理解、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和“语言梳理与整合。通过梳理和整合,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将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这里每个“单元学习任务”中设置的这些任务彼此相互关联、前呼后应,构成结构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以综合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单元学习任务”既是教材独立的“练习系统”,又是教材“助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这个“单元学习任务”,扎扎实实地落实《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使学生语文学习效率最大化。

    5.课文图像

    教材课文所插配的相应的图像非常丰富,其中必修上册读写单元课文中就有13幅插图, 必修下册更有22幅插图。这些图像有作者手书的照片,如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沁园春·长沙》开篇高头就插配了作者毛泽东的手书《沁园春·长沙》照片;有课文主人公的照片,如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就插配了主人公袁隆平在田间观察稻穗的彩色照片;有课文作者的照片,如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7课《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文就插配了作者屠呦呦的彩色照片……像这样清晰直观的课文图像,可以避免单一枯燥的阅读学习氛围,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记忆。

    另外,必修教材上、下两册书末的“古诗词诵读”栏目下的4首古代诗歌,也都配有“助读系统”——简明的注释和阅读指导,这对学生熟读背诵这些诗歌,体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汉语美感,加强文化积累都是益处多多的。

    三、充分挖掘和利用“助读系统”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

    人类世界已进入信息的时代,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语文学习单纯依赖课堂教学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随着新课改向纵深推进,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教育思想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課程标准》“前言”中指出:“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

    《课程标准》的颁布,突显了研究高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课程标准》“课程性质”强调:“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

    《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建议”中强调“教材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终身学习能力”“自主发展能力”“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这是当代高中生应该培养和具备的能力和习惯。

    语文课程是中国学生的母语课程。高中生的自主意识在不断增强,已拥有了一定的语文知识积累,形成了自己独具个性的学习方法。在学习目标的引领下,指导学生借助“助读系统”进行自主阅读学习、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也是正当其时。

    “助读系统”是语文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挖掘和利用语文教材“助读系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既是《课程标准》的题中之义,又是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的现实需要。

    教材“助读系统”对实施高中语文教学的师生双方有什么作用?

    1.“助读系统”对教师实施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

    (1)“助读系统”可以帮助语文教师开启备课和授课的思路,帮助语文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仔细研读整本教材“助读系统”有利于教师对全书内容和结构的整体把握,使教师的备课与授课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尤其是在没有教师教学用书的情况下,“助读系统”对年轻教师的备课和授课来说,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助教系统”。

    “助读系统”的单元导语是整个单元的内容整合与结构编排,简明扼要地说明单元的人文主题、所属学习任务群及选文情况、单元核心任务及学习目标。这就为语文教师备课和授课确立教学目标明确了方向。

    教师可以借助“助读系统”的“学习提示”确立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可以用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阅读文本,帮助学生领会文本的内容,学习文本的写法,把握阅读方法、学习路径等,这样也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学,通过阅读获得学习的有效方法。

    单元学习任务是学生需要完成的整个单元的学习任务,自然也是教师需要完成的整个单元的教学任务。教师借助“助读系统”的单元学习任务来完成备课和授课任务,可以切切实实地将教学任务落到实处,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2) “助读系统”可以减少语文教师查找教学资料的时间,能够有效减轻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负担。

    每篇课文下面的选文出处与版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简介以及数量众多的重难点字、词、句的音义解释等课文注释,实在是理解把握课文内容的金钥匙。学生自主阅读学习课文时,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掌握这些基本知识。

    同时,教师备课和授课时也完全可以将“助读系统”课文注释提供的这些资料直接作为有效教学参考资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语文教师查找工具书等教学资料的时间。倘若学生课外通过自学已经掌握了这些基本内容,那么也就还能减轻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负担。

    2.“助读系统”对学生自主阅读学习课文的作用

    (1)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学习课文的兴趣,利于引领学生渐入佳境。

    ①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像“助读系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琵琶行》一文的插图《琵琶行(局部)》(清·改琦 作)生动再现了浔阳江畔琵琶女舟上为诗人白居易弹奏乐曲的场景。这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更多地体会到琵琶女生活的无奈与潦倒,真切地了解琵琶女和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理遭际。

    ②可以促进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助读系统”的“课文注释”内容丰富,数量众多,资料庞杂,对课文相关背景知识进行补充和延伸拓展,版本知识、作者介绍、文学文化常识、史地科技常识、文言知识等等,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如果学生能够主动将这些零星化、碎片化的知识进行分门别类地梳理、归纳、探究,那么就是一份很好的学习和复习资料。根据我们对几十年来中、高考题目的观察分析,大量考题就源自于课文注释。

    (2)“助读系统”为学生自主学习语文提供了方法和路径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

    ①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些方法和路径,促进学生独立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阅读材料、思考质疑,从而获得自己的学习方法,最终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和能力。

    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导语”第三段中这样写道:

    学习本单元,要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要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尝试写作文学短评。

    又如该单元第7课《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的“学习提示”中明确指出:

    要在诵读中体会这两首诗不同的韵律、节奏和表达技巧,结合诗人的身世領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个单元“助读系统”中的“单元导语”和“学习提示”就这样为学生的自主阅读学习提供具体详细而又易于操作的方法和路径。

    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单元导语”第三段这样写道:

    本单元主要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阅读时要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思路;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还要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又如该单元第8课《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学习提示”中明确写道:

    阅读本文,要注意文章如何用简明而又准确的语言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重点把握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的含义;思考为何说不同的建筑“词汇”能表达不同的感情;理解“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读完后再想想自己对中国传统建筑是否有了某些新的发现。

    学习这篇文章要体会科技论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用严密、准确的语言介绍事物、阐述原理的方法,还要想一想作者的语文素养对他的研究与思考有什么帮助。

    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除了建筑,陶瓷、漆器等也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多读一些这方面的论著,如南宋蒋祈的《陶记》、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陶城》、当代学者王世襄的《中国古代漆器》等。

    这个单元“助读系统”中的“单元导语”和“学习提示”不仅为学生自主阅读学习课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路径帮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自主学习习惯,而且有意引导学生由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不断延伸拓展,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宝库。

    ②“助读系统”各部分内容各有侧重,又彼此关联,以“助读”和“导学”为核心,共同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能力”、自主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和“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单元导语”主要说明了单元人文主题、所属学习任务群、选文情况、单元核心任务学习目标;课文“学习提示”主要用来指导学生阅读文本,具有激趣、释疑、指路等功能,为将要学习的课文的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提供了阅读学习方法和路径;“单元学习任务”则更是明确了本单元阅读和写作融合的综合学习实践活动任务。这些“助读系统”各有分工,同时彼此关联,相互支撑,以“助读”和“导学”为核心,起到激发和增强学生阅读的欲望以及引导学生思考与交流、表达的作用,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自主进行语言实践活动,不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自主发展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教材“读写单元”的“助读系统”作用颇大,益处多多,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好这一“金钥匙”“金手杖”,充分挖掘其作用,发挥其效益,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全面提升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通联:安徽歙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