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人才强区助推高质量发展

    闫春容

    近年来,潼南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大力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行动计划,立足远郊地区高层次人才紧缺、高技能人才匮乏、专业化人才不足等现状,探索人才引进、培养、服务、激励新模式,以“三百三千”人才培养集聚计划为抓手,着力引进培养百名高素质专业化党政人才、百名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百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集聚千名乡村振兴人才、千名“潼南工匠”、千名博士硕士高层次人才,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一、基本情况

    (一)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把引进高层次人才作为人才强区的“源头工程”,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视野和胸怀,打破传统引才引智思维困惑,人才结构逐步优化。一是搭建毕业到就业“直通车”。实施“千名硕士进潼南”行动计划,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到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举办招才引智推介会;成立由区领导任组长的引才行动组,赴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现场考核招聘;组织高校毕业生开展“免费潼南行”,促进校地互动、信息互通。累计引进硕士及以上优秀人才720名。二是打好引资与引智“组合拳”。将人才引进与升级建设国家高新区深度融合,通过组建区属重点国有企业和引进大庆油田、三一集团等重大项目,成功招引旅游管理、城市规划、土木与环境工程等紧缺专业硕士及以上研究生、中高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三是开启所有变所用“云智库”。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采取顾问指导、兼职服务等方式,柔性引进国际著名绝缘技术专家雷清泉院士、柑橘细胞工程技术与遗传改良专家邓秀新院士等4名“两院”院士担任产业顾问,为潼南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盘活人才存量资源。在注重外引的同时,把培育人才摆在重要位置,坚持分类培训和重点培养相结合,着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一是“4+X”专题培训。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苏州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合作,常态化举办“现代工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宜居城市建设与管理”“旅游产业发展”4个专题培训班,同时按需开设若干专题班,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二是MBA研修培育。将民营企业家培训工作纳入全区人才培育计划,引进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机制,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家参加重庆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碩士(MBA)研修,建设高素质企业家队伍。三是“平台+”实岗锻炼。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科技专家大院、市级技术研发中心、众创空间等平台,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带动培育创新创业人才1000余名。选派年轻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到两江新区、市级部门及群团组织挂职锻炼、历练才干。

    (三)完善配套服务。本着“他乡是故乡”的服务宗旨,采取“重点保障+个性服务”方式,千方百计解决人才的实际困难,创造良好环境,用周到细致的服务拴心留人。一是强化用编支持。创新建立编制“蓄水周转池”,统筹管理、动态调整全区事业编制,充分保障“三百三千”引才工作编制需求。二是加强安居保障。建成人才公寓,解决人才来潼工作居住问题。引进的优秀人才3年内可免费入住50—100平方米人才公寓或给予每年5000—10000元住房补贴,其中引进的卫生人才最高可给予15万元安家费。三是开辟绿色通道。探索实行“人才绿卡”,为持卡人开辟户籍办理、医疗服务、子女就学等绿色通道,享受优先评聘高级职称、根据本人意愿安排子女入学、落实配偶安置等优质服务,最大限度为人才提供方便。

    (四)激发内生动力。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契机,整合升级人才政策,加码人才成长和发挥价值空间,发掘隐性潜在人才,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一是政策引导。出台高层次人才、教育卫生优秀人才、创新创业团队、“潼南工匠”等激励办法,设立“三百三千”专项人才资金,从科研支持、成果转化、重点培养、分配激励等方面支持人才创新创业。二是平台助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培育创新人才,对新设立科研平台的企业最高给予50万元奖励;对获得重大科技贡献的创新团队或个人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对研发准备金达到销售收入3%—5%的规模以上企业,按一定比例给予奖励。三是“双创”激励。树立创新创业先进典型,引进的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专技优秀人才,年薪达20万元以上的优秀经营管理团队或创新型、高技能团队成员,全额奖励前5年缴纳个人所得税区级留成部分,在全区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氛围。

    二、存在的不足

    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潼南人才队伍建设得到有效加强,较过去有了很大进步,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但与周边区县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相比,依然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全区人才总量偏少。据初步统计,全区现有各类人才9.3万人,占103万总人口的9.04%。人才总量还偏小,与周边区县还有一定差距,难以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二是人才结构不够优化。据相关部门调查,在党政人才中,副处级以上区管领导干部第一学历为大学本科的75人,占15.67%;科级干部第一学历为研究生的52人,占3.45%。第一学历普遍偏低。特别是各类专业人才紧缺,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有待进一步提升。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教育、卫生和传统产业的人才多,大数据智能化、5G网络、智能制造装备、生态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人才少。三是人才流动渠道不畅。长期以来,由于身份、“体制”等原因限制,体制内外人才流动还不够畅通,渠道较为狭窄,事业优秀人才到公务员队伍、企业优秀人才进事业单位、优秀社会人才进事业单位等都存在体制机制壁垒,亟待通过改革方式,加大探索创新,改变身份限制,采取市场化配置人才方式,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有序流动。

    三、对策及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特别是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当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放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提出努力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西部地区高素质干部队伍,注重选拔符合西部地区需要的专业化人才,建立健全有利于吸引、激励和留住人才的体制机制。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加快推进,潼南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重庆主城都市区桥头堡城市,这为潼南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有利于各类人才的加速集聚,增强区域经济综合实力。潼南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历史机遇,继续深入实施“三百三千”人才培养集聚计划,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是加速各类人才引进培养。紧盯产城景融合发展的双百城市建设,依托现有的产业集群,重点引进一批专业技能人才、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加快集聚一批能够推动重点产业提升、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团队,实现以才引才,增强人才人才聚合效应。加快建设一批博士后工作站、市级技能大师室等高端创新创业平台,推动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提档升级,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提供重要载体支撑。以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为方向,通过合作办学等方式,积极争取落户国家高职院校,加大校企合作,定向培养一批蓝领工人、技能人才,依托广阔的空间,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做到学用结合,满足潼南及周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二是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针对农村实用人才紧缺现状,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人才保障。加大创新创业金融支持力度,放宽限制,提高贷款额度,降低贷款利率;允许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到农业经营主体挂任职务、参与项目合作、兼职创新创业。发挥了农村带头人作用,选优配强村级班子建设,落实支持镇街干部到村“两委”任职待遇,出台措施鼓励村干部担当作为,对符合条件的本土挂职大学生和村(社区)专职干部,探索定向招录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一步调动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让广大农村干部干事有想头、工作有劲头、发展有奔头。加大人才城市优秀人才反哺农村力度,鼓励支持各类城市优秀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对长期在基层一线从事教育、医疗卫生、农村技术推广服务等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适当放宽基层专业技术岗位限高要求,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评价方式确定,形成更加重视基层、注重实干、倾斜一线的鲜明导向,真正让基层一线成为人才成长的试金石和磨刀石。

    三是加快各类人才有序流动。破除人才流动体制性束缚,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实现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着力打通企事业人员向公务员流通渠道,在不突破公务员编制总数的前提下,探索开展定向从“三百三千”引进的事业单位人员中考录公务员改革试点和机关聘任制公务员工作。着力打通企业人员向事业人员流通渠道。鼓励企业技术人员大胆创新创业,对工作实绩突出、模范作用发挥显著的企业人才,探索建立考核选聘为事业单位人员的机制。着力打通社会优秀人才向事业人员流通渠道。探索建立特设岗位,拓宽高层次急需緊缺专业人才、高层次优秀管理人才、基层一线特需人才等社会各类优秀人才选聘到事业单位的渠道。通过改革方式,探索人才合理流通,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让各类优秀人才各得其所,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更好地激发人才创造创新动力和活力。

    四是不断优化人才服务。以关心关爱人才为导向,以增强人才获得感为追求,全力打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生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建立完善人才日常管理机制,明确职能部门主责,向用人主体“放权松绑”,提升党管人才工作水平。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加快人才公寓筹建,为人才提供免费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推出“创业种子基金”、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等金融产品,破解人才“融资难”问题。落实人才服务证制度,充实完善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服务内容,启动实施服务企业英才行动三年计划,推动人才服务向精准化转变,为人才提供更多人性化、亲情化、定制化服务,让广大人才近者悦、远者来。(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潼南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