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小肠血管在小肠移植中的解剖研究

    王静芳

    摘要:小肠移植手术一直是一项难度大、危险系数高的手术,在该手术中,最难的就是血管移植,由于小肠部位血管密集,进行手术缝合的难度很大。因此,做好小肠移植血管缝合的研究意义重大。猪小肠结构与人体相似,且实验材料易得,故进行猪小肠血管移植研究十分可行。

    关键词:猪小肠血管;小肠移植;解剖研究

    中图分类号:S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73X(2015)06-0038-01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器官移植手术也日臻成熟。然而,小肠移植一直都是器官移植中的难点,其操作难度大、可控性差,术后副作用明显。因此,加强在小肠血管移植方面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1]。猪小肠的结构与人小肠类似,且实验体比较易得,本体干扰因素较少,是进行模拟实验的首选。因此,对猪进行小肠血管解剖及移植对人们研究小肠衰竭及由全肠道外营养引起严重并发症对小肠血管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本地养猪场中随机选取15~120日龄家猪45头,健康,无隐性疾病。其中公猪25头,母猪20头,体重18~90kg。

    1.2 试验分组

    按照猪体型大小分为:大、中、小三组,每组15头。对实验猪进行标记,然后测量实验猪的身长以及体重,对试验猪进行麻醉处理。

    1.3 试验方法

    术前做好器械消毒等准备工作,开腹后可见猪腹部主动脉、腹部肠系膜前动脉、肠系膜前静脉。测量小肠长度,并测量各肠道肠管的粗度,每根肠道测量5~8次,记录数据。对游离肠系膜进行观察,然后对显露腹主动脉及其分支和肠系膜前静脉进行观察和测量外径。在完成数据记录与测量适合,切断猪腹部主动脉,以及周围小型毛细血管,将小肠部分从猪体内分离出来,并做防腐处理。将离体小肠使用泛影葡胺造影剂进行X线摄片和色料灌注,对小肠进行摄像,然后进行分割,将肠系膜前静脉、肠系膜前动脉、肠内膜后静脉等部分进行分离、解剖,对这几种血管的内绒毛进行观察。在完成数据记录之后,要进行血管缝合,缝合过程要记录缝合的过程,以及褶皱结合的难度,而后进行“动脉-静脉”的操作,并记录其与“动脉-动脉”“静脉-静脉”缝合的效果差距,进行记录。

    2 结果与分析

    在对猪进行解剖之后,首先会看到粗大的腹主动脉,肠系膜前动脉、肠系膜前静脉。小肠重量为410.03~631.92 g,小肠长度为985.35~1121.39 cm,小肠的重量与长度和实验猪的体重成正相关。小肠周边血管丰富,最粗的血管是猪腹部主动脉,主动脉与直动脉在达到肠壁前彼此无吻合,该部位只有部分毛细血管,而主动脉长度与动脉弓的级数呈反比。主动脉内褶皱、绒毛含量与其它血管相比要多很多。肠系膜前静脉弹性较好,且内褶皱与动脉相比较少。

    3 讨论

    实验证明,肠系膜前静脉的口径较大,而肠内皱褶量较少,肠系膜前静脉本身的系膜缘与对系膜缘之间的血管网比较少,进行小肠移植时可有效避免大出血的问题。另外,肠系膜前静脉的弓级数比较高,血管弹性优于一般的肠内血管,可以降低手术过程的缝合难度。而肠系膜前动脉的口径比肠系膜前静脉的口径要小,且由于该部位血管内褶皱较多,绒毛量大,进行小肠移植时可能会导致结合不良,给术后缝合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而且动脉血管弓级数远高于一般的静脉血管,在进行“动脉-静脉”血管移植时,可能导致血管崩断,造成大出血,因此,除非是进行“动脉-动脉”血管移植,否则不建议采用肠系膜前动脉作为移植体。

    参考文献:

    [1] 鲁 宏.成人小肠的血管构筑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4(3):29-34.

    [2] 邹小明.维持大鼠生理需要最短移植肠管长度的探讨[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4,7(3):22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