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民族地区医疗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研究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卫生资源 路径选择

    作者简介:贾素波,包头师范学院。

    中图分类号:D63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3.298

    健康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期盼,我们党从人民的健康需求出发,以增加人民健康福祉为目的,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并作出一系列安排和部署,为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健康根基。近几年,尽管我们国家的卫生事业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和突破,但不可否认,当前我国仍然存在着影响国民健康的多种复杂因素。因此各级政府要立足新时代,面对新课题,坚持新思想,按照健康中国战略的各项要求,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实现医疗卫生资源的公平和效率,确保健康中国战略落到实处。[1]一、 医疗资源、医疗资源配置及其方式

    (一) 医疗资源及医疗资源配置

    在就医时,为我们提供服务的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医疗设备、医疗信息等,我们通常称为医疗资源。[2]

    如何理解医疗资源配置,王勋在其《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中的政府规制问题研究》一文中进行比较具体的阐释。医疗资源配置就是指在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之下,医疗资源的各种要素在不同的区域实现分配和流动,满足人民日益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实现资源的优化使用。[3]

    (二)医疗资源配置的方式

    1.行政方式

    行政配置方式,是行政机构借助掌握的权力,通过政策、措施等形式,对经济进行调控或者干预的方法。

    我国的医疗机构分为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因此我国行政机构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市场准入标准,并对医疗市场进行准入和过程监管。在保证医疗资源质量的前提下,适当放宽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条件,实现医疗机构主体的多元化,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医疗需求。此外对于具備资格、资质的医务工作者开设药品零售网点的行为应适度放松管制,一定程度上可以弱化一些国有医疗机构的垄断局面,促进医疗服务市场的有序发展。

    2.法律方式

    法律配置方式是指通过一系列体现全体人民意志的,表达全体人民诉求的法律法规,保障政府对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

    为了保障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我国颁布了一系列规范参与主体行为的法律法规。如《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实施意见》《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执业医师法》等,这些现行的法律法规明确了各个主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以及违反相应的法律法规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3.经济方式

    经济配置方式是指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调节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利益冲突,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经济方式主要通过价格规制和激励性规制来发挥作用。其中价格规制则是通过价格与供需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资源配置进行调节。政府要因地、因时、因人采用不同的定价模式,并根据相应因素的变化情况调整医疗资源价格水平,实现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激励性规制则是通过物质和精神两种奖励方式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工作者进行相应的激励,以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

    4.市场方式

    市场配置方式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等。首先,当一种产品的供给量大于需求量时,即供大于求时,产品价格下跌;反之,供小于求时,价格上涨。价格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他们会根据价格变化不断的调整供给量或者需求量。价格与供求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促使双方不断达到平衡状态。其次,在价格作用的影响之下,市场主体为了在价格竞争中取得优势,会不断的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在这一过程中,资源会从低效益者流向高效益者,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但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必须要将市场手段和政府监督相结合。二、民族地区医疗资源配置中强化政府责任的必要性

    (一)市场机制的局限性

    众所周知,市场机制在一定条件下,确实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但市场调节的作用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有其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若市场调节的对象和条件发生变化,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医疗资源是“无论人们是否需要,它们对我们生活的益处总是存在的产品”。[4]医疗资源作为公共产品,对于提高农牧民身体健康水平、稳定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事实是在公共产品领域,市场调节是有限的,不能实现公平配置,使得医疗卫生资源向生活水平高、消费能力强的富人聚集地区汇聚,而生活水平低、消费能力有限的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农村牧区居民却无法在更大范围内、更高程度上使用医疗资源,从而导致民族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供需之间的失衡。因此需要政府运用多种方式调节卫生领域,规范卫生服务市场和医疗行为,促进多样化和有效竞争。

    (二)医疗资源市场的独特性

    在我国,公立医院内部存在着“医政不分”的现象,这是我国医疗资源市场所体现的第一个特殊性,即行政垄断现象。首先,政府不仅掌控着医疗资源,而且参与公立医院日常事务的管理,乃至医院主要负责人的任命。“公立医院的院长由政府直接任命,他们身兼数职,肩负着管理医院、带研究生等职责,无法集中精力管理医院。”[5]其次,行政垄断的存在,给民营企业和外企进入医疗服务市场设置了屏障,导致医疗市场缺乏活力。最后,医疗机构实行等级管理制度,使得不同级别医院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造成大医院“一号难求”,小医院“门可罗雀”的现象。同时医疗资源的正外部性成为医疗资源市场有别于其他服务市场的第二个原因,医疗资源市场所具有的两大独特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功能的发挥。

    (三)民族地区的特殊性

    与一些发达地区相比,由于民族地区在诸多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民族地区的医疗保障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第一,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很多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因此在农牧区老年居民所占比例较大,发生疾病的风险较高,对基本医疗卫生资源的需求大。第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政府供给能力有限,医疗基础设施落后,现有的资源难以满足居民不断增加的就医需求。第三,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导致医疗资源供给成本高于其他地区。第四,民族地区居民由于受到本民族宗教信仰的影响,将疾病看作是老天对人的惩罚,因此会形成消极就医的思想。第五,民族地区医生的水平相对较低,而且个别医生不精通当地民族的语言,加之当地居民文化程度有限,导致医患之间沟通困难,不能及时诊断和及时就医。三、政府在医疗资源配置中作用发挥的路径选择

    (一)提高财政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支出水平

    财政对卫生服务的支出力度,是保障政府高效配置医疗资源的重要前提。从普遍意义上来说,一个地区政府的财政投入水平决定了该地区医疗资源的充足与否。首先,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财政投入,增加牧区卫生室的数量,及时更新医疗设备,根据民族区地区村落布局分散、交通落后等特殊情況,配备可移动的医疗车辆和设备,缓解就医可及性差的状况。其次,要形成医保缴费、扶贫与补贴制度的联动机制,政府应通过支持发展乡镇企业,为牧民提供就业岗位,提高牧民收入,加大对医疗保险的补贴力度,提高牧民的缴费能力。

    (二)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消除“医政不分”现象

    消除公立医院内部存在的“医政不分”现象,首要的就是让医院在医疗服务市场中拥有“市场主体”的身份。为此,一是改变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行政化管理,医院可根据其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能提高医院质量和水平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二是应减少对医院行政干预,扩大公立医院运营自主权,激发其创造力,提高其医疗服务水平;三是实现政府角色与职能的转换,政府应扮演好“守夜人”的角色,从微观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发挥好在制定行业规范、服务、保障、引导、监督、激励等方面的职能。

    (三)提高卫生人员待遇,提升医疗机构设施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低、医疗设备落后、医护人员短缺及专业技术水平偏低等问题,极大的制约了民族地区卫生事业均衡充分的发展。因此,一方面政府要提高财政投入水平,联合部分医学院校,制定相关资助、奖励、减免学费等优惠政策,鼓励学生回乡就业,着实解决民族地区医护人员“量”和"质”不达标问题。另一方面,为有职业资格的在岗人员解决编制问题,着力提高牧区医护人员工资福利和补贴标准,根据其牧区的特殊性,出台有差别的养老保险和生活补贴制度,留住现有人力资源。同时,针对民族区地区高学历和高素质的专业医护人员人数较少的具体情况,应提供去大医院进修学习的机会,以提升其卫生队伍的医疗水平。

    (四)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服务体系

    丰富和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服务功能,使人民群众享有更优质、更全面的医疗健康服务。首先,居民可以查询相关医院的资质、就医环境、服务质量、药品种类与价格等等相关信息,帮助居民做出更好的就医选择。同时,借助移动互联网等“互联网+”应用,居民可以网上预约挂号缴费,省去了繁琐的环节,突破了以往看病的范围,为群众解决了“看病烦”“就医繁”的问题。尤其对于民族地区的居民来说,看病就医更省心、省时、省力、省钱。其次,通过“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方式,可以跨时空均衡配置医疗资源,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够实现大医院与基层医院的对接,实现专科医生与全科医生的对接,实现医疗资源和医生智力资源向匮乏地区的流动,特别是一些资源尤为匮乏偏远地区,提高医疗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匹配度。

    (五)强化居民风险预防意识

    在我国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发达程度相对较低,民族地区的部分居民无法正确认识疾病产生的真正原因,没有树立正确的医疗及健康观,企图寻求宗教的帮助来治疗疾病。因此,首要任务是要转变民族地区居民的医疗观念,帮助其科学的看待疾病。实现这一任务需要运用多种传媒工具,借助图片、海报、影片等牧区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知识宣传,帮助居民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让他们了解“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则,要理性看待疾病。其次,要定期为民族地区居民提供各种免费服务,帮助居民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对发现的疾病及时进行治疗。通过此方式帮助其树立风险意识,理性看待疾病并合理选择就医方式。

    参考文献:

    [1]李斌.实施健康中国战略[N].人民日报,2018-01-12.

    [2]廖娟.西南三省少数民族地区医疗资源配置问题浅析[J].医学与法学,2018-12-28.

    [3]王勋.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中的政府规制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 2015(5).

    [4]萨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 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1996: 55.

    [5]曾建国,周良荣.院长职业化:公立医院改革的必由之路[J].经济研究导刊,2010(3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