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语文”的生活实践,才更精彩

    王家勤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让小孩子有动手机会,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沟通課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因此,我们有意识地把生活和语文联系起来,使生活成为学生展示语文的舞台,让语文在生活中发挥其特殊的作用。

    一、让“语文”丰富学校生活

    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学校里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及同学之间的对话、游戏都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所以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在这座舞台上发生的很多故事都是他们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甚至切身体验的,教师要及时地捕捉这些资源,灵活地将语文融入其中。

    如学校组织的“六一欢庆会”,活动中,班级可以组织猜谜语、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将语文知识运用到活动中来,不仅锻炼了孩子的语文能力,更令活动精彩丰富。因为孩子们有了学校组织的欢庆会这样一个平台,而且是亲自参加体验的,他们的感受和想法肯定特别多,非常贴切真实。

    二、让“语文”滋养家庭生活

    家庭是日常生活重要的部分,也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家庭虽小,但在这其中学生品尝了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也体味到了亲情的可贵。学生在生活中肯会遇到很多困难,有些是完全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自行解决的。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书上不能表达的知识。然而,许多学生认为每天都和父母接触,实在没有什么让人激动的事情。教师就应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让学生动情的东西,巧妙地将语文设计到学生的家庭生活中。

    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开照相馆的,可以让这个学生教教我们怎么使用照相机,说说照相的要点;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可以让这个学生写一篇宣传小文章,让水果店的生意更加红火,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家长也更放心。在锻炼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增进了孩子和家长的交流与接触。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和父母一起体会劳动的甘苦;在特定节日或父母的生日时,组织学生给父母送上自制的礼物,等等。体验亲情,积累生活素材。还可以让学生给父母写信,把生活中的困惑告诉家长,把生活中的成就与喜悦和家长一起分享。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中,既享受到了亲情,也为自己的学习奠定了情感的基础。

    三、让“语文”融入社会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旅行,他把这称为“蓝天下快乐的学校”。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或运用语文。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教育资源的丰富多彩。

    如我们家乡是个美丽的水乡,可以看到各种水乡美景,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以及一些水乡特有的动植物,等等,这些都是很丰富的教育资源;还有苏州远近闻名的古典园林,更是很好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还可以利用节假日去各地的名胜古迹游览,品一品各地的山川名胜、民俗风情。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无一不是语文带给生活的精彩。教师引导学生写一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

    陶行知先生在倡导生活教育运动实践以后,对生活教育作了进一步阐释:“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是的,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语文。离开了生活的语文是死板的,离开了语文的生活是乏味的。享受生活,善待语文,有了语文的生活实践,我们的生活才有亮色,才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