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三招,让语言鲜活生动

    阎永锋

    语言是否鲜活生动,是评价一篇作文质量高下的重要指标之一。怎样才能打造出鲜活生动的语言呢?以下三招值得一试。

    第一招:锤炼词语

    大家一定听说过关于“推敲”一词来历的故事,也一定记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这一经典说法,这就是锤炼词语。此种情况不但在名篇名著中较为常见,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不乏其例——

    〔例1〕是的,没错,他的确学历不高,也许连半个外国字都不认识,他的确是那样的平凡、普通,那样的默默无闻,每天行走在家与厂之间,一转身就会消失在一片深蓝之中。但是我要说,离开了他(们),科学家们的许多奇思妙想就难以成为现实的产品,离开了他(们),我们每个家庭、每个人的生活都将会乱作一团——汽车坏了会没人修,房子漏了会没人补,衣服破了会买不到更合适的……

    〔例2〕从黄道婆对传统纺织技术的改造,到沈括对《十二气历》的编写,从中国的四大发明,到英国的工业革命……哪一次社会变革、科技进步不是人们创新的结果?想想看,如果人类的祖先不敢大胆捡起地上的石块和树枝,不敢靠近并想办法保存下自然火种,今天的苍穹之下还会有满目的繁荣与文明吗?

    例1选自高考佳作《这一票,我想投给他》,其中“平凡”“普通”“默默无闻”“深蓝”“乱作一团”“坏”“漏”“破”等形容词,显然是经过推敲与锤炼的,以“深蓝”为例,它不仅仅是一种流动的靓丽的色彩,更是一种人物身份的象征。例2选自高考佳作《矢志创新,更具风采》,其中“改造”“编写”“捡起”“靠近”“保存”等动词,显然也是经过推敲与锤炼的,以“捡起”和“靠近”为例,虽然只是两个简单的双音节词,却把古人类小心翼翼、反复探试的动作及心理写得动态十足、活灵活现。

    第二招:巧用修辞

    学习修辞就是为了把话说好。比喻、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非常有助于让作文的语言更鲜活更生动。请看下面例段——

    〔例3〕没有警察的敬业,就不会有社会的安定与祥和;没有交警的敬业,就不会有交通秩序的井然有序;没有白衣天使的敬业,救死扶伤就会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没有人民教师的敬业,就不会有祖国花朵的健康成长与盛开!农民不敬业,大家就没有饭吃;工人不敬业,产品质量就得不到保证;保洁员不敬业,脏乱差现象就会频频出现;公务员不敬业,群众办事难的问题就会屡禁不止。

    〔例4〕让我们以他们为榜样,心中想的是创新,手上做的是创新,于无路处辟新路,于绝境中寻坦途,做前人未做过的事,创前人未开创的业,奏响时代最强音,展示出弄潮儿的靓丽风采!

    例3选自高考佳作《敬业之花,灼灼其华》,由两组排比句构成,不但直接揭示了敬业对于社会安定、交通秩序等的巨大影响和极端重要性,更营造出一种气势,使理由更充分,语气也更加不容置疑。例4选自高考佳作《矢志创新,更具风采》,依次出现的三个对偶句,既从“怎样做”的角度发出倡议和号召,又显得句式工整、语气连贯、言简意赅,给人鲜活生动、很有文采之感。

    第三招:移花接木

    移花接木就是将本该在甲语境使用的词语用之于乙语境、本该与A词语搭配的词语用之于与B词语搭配,进而让其在特殊语境中产生新的意义。请看下面例段——

    〔例5〕不知从何时起,“劳动光荣”的口号开始应者寥寥、信者寥寥,“劳动”也逐渐蜕变为一个中性词、贬义词。“不好好读书就送你去工地搬砖!”“考不上大学,就只能在垄沟里找豆包吃了”“违反课堂纪律一次,罚值日三天!”这样的谆谆教导,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这样的奇葩处罚,许多人也曾感同身受。

    〔例6〕见诸位仁兄已经各就各位,我迫不及待地甩出“今日话题”:“各位兄长,今天本打算就‘人生与选择的话题展开讨论,但老班催得急,只好趁此机会先把‘当代风采人物评选的事情搞定。”

    例5选自高考佳作《为“大国工匠”点赞》,例6选自高考佳作《卧谈记实》,其中的“谆谆教导”“奇葩处罚”以及“甩出”“今日话题”“老班”“搞定”等词语都属于巧用了移花接木之术。以“谆谆教导”一词为例,这本是一个褒义词,意为“恳切、耐心地教导”,但在上述语境中,显然是褒义贬用,有幽默调侃的意味在里面;再以“老班”一词为例,这本是学生背地里对班主任的称呼,但在上述语境中,不但没有丝毫恶搞、贬低的意思,还营造出一种活泼轻松的氛围,给人以亲切感。

    【名家示范】

    论睁了眼看

    鲁 迅

    虚生先生所做的时事短评中,曾有一个这样的题目:“我们应该有正眼看各方面的勇气”(《猛进》十九期)。诚然,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倘使并正视而不敢,此外还能成什么气候。然而,不幸这一种勇气,是我们中国人最所缺乏的。

    但现在我所想到的是别一方面——

    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我们的圣贤,本来早已教人“非礼勿视”的了;而这“礼”又非常之严,不但“正视”,连“平视”“斜视”也不许。现在青年的精神未可知,在体质,却大半还是弯腰曲背,低眉顺眼,表示着老牌的老成的子弟,驯良的百姓,——至于说对外却有大力量,乃是近一月来的新说,还不知道究竟是如何。

    再回到“正视”问题去:先既不敢,后便不能,再后,就自然不视,不见了。一辆汽车坏了,停在马路上,一群人围着呆看,所得的结果是一团乌油油的东西。然而由本身的矛盾或社会的缺陷所生的苦痛,虽不正视,却要身受的。文人究竟是敏感人物,从他们的作品上看来,有些人确也早已感到不满,可是一到快要显露缺陷的危机一发之际,他们总即刻连说“并无其事”,同时便闭上了眼睛。这闭着的眼睛便看见一切圆满,当前的苦痛不过是“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为。”于是無问题,无缺陷,无不平,也就无解决,无改革,无反抗。因为凡事总要“团圆”,正无须我们焦躁;放心喝茶,睡觉大吉。再说费话,就有“不合时宜”之咎,免不了要受大学教授的纠正了。

    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中国婚姻方法的缺陷,才子佳人小说作家早就感到了,他于是使一个才子在壁上题诗,一个佳人便来和,由倾慕——现在就得称恋爱——而至于有“终身之约”。但约定之后,也就有了难关。我们都知道,“私订终身”在诗和戏曲或小说上尚不失为美谈,实际却不容于天下的,仍然免不了要离异。明末的作家便闭上眼睛,并这一层也加以补救了,说是:才子及第,奉旨成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经这大帽子来一压,便成了半个铅钱也不值,问题也一点没有了。假使有之,也只在才子的能否中状元,而决不在婚姻制度的良否。

    《红楼梦》中的小悲剧,是社会上常有的事,作者又是比较的敢于实写的,而那结果也并不坏。无论贾氏家业再振,兰桂齐芳,即宝玉自己,也成了个披大红猩猩毡斗篷的和尚。和尚多矣,但披这样阔斗篷的能有几个,已经是“入圣超凡”无疑了。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世界日日改变,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时候早到了;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

    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

    一九二五年七月二十二日

    【点 评】

    对于中国文人用“瞒”和“骗”的手段,通过制造出许多“瞒”和“骗”的文艺,来粉饰现实、掩盖黑暗、欺蒙读者的做法,鲁迅先生不但痛心疾首,还敢于进行深入剖析、无情揭露、辛辣批判。《论睁了眼看》一文,就是这样一篇文章。文章语言堪称鲜活生动的典范,彰显了先生的语言风格与个性。“弯腰曲背”“低眉顺眼”,以及“成了个披大红猩猩毡斗篷的和尚”等词语,显然都经过了精心打磨与推敲,勾勒出的形象鲜活生动;“老成的子弟”“驯良的百姓”,以及“入圣超凡”等词语,显然都属移花接木反话正说,具有很强的嘲讽意味。

    【佳作展示1】

    勿以善小而不为

    一考生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勿以善小而不为”。我想,大家对这句话不会陌生,完整的引文应该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是刘备临终前对其儿子刘禅说的,其用意在于告诫刘禅千万不要忽视了小事,因为小中见大,“小”不忍则乱大谋。

    我国东汉时有一个叫陈蕃的年轻人,曾因庭院居室龌龊不堪而遭到其父亲一位朋友的严厉批评。他辩解道:“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他父亲的朋友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其实,在我们年轻人当中,不乏与陈蕃相类似的人,也许我们目光远大、胸怀大事,但往往不拘小节、崇尚空谈。喜欢大字当头、愿意干大事,这没有错,但千万不要忘了“粒米成箩”“聚沙成塔”的道理,没有平时小善的积累,是不会有最后的大善、大美的。

    希尔顿大酒店享誉全球,许多精英、才俊都想加盟其中。但是当招聘结果公布之后人们发现,一位普通的宾馆接待员被幸运选中——因为这位接待员在宾馆满员的情况下,把自己的休息室无偿让给了一位素不相识的老者,而这位老者恰恰就是希尔顿大酒店的董事长。也许你要说这是董事长在知恩图报,或者说这是一个偶然事件,但是我要说,这实在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因为那位接待员已经把做好小善当成一种习惯、一种责任,而这恰恰正是希尔顿的用人标准之一。

    因做好小善而获得发展机会的人不在少数,因不屑小善而错失大好机会的也大有人在。某校甲乙两位同学,虽因品德优秀、学业优良、身心健康而被校方推荐为“三好学生”人选,但是在面试环节却败下阵来,因为他们都忽略了会议室门口那把笤帚,都没有顺手把它捡起来放到合适的位置。某名牌大学毕业生应聘,尽管用人单位对其专业水平、操作能力、应变能力、团队意识等都非常满意,但他未被录用,因为他没有把无意间弄到地上的一个坐垫随手捡起来。事实证明:谁不把小善放在眼里、不善于做好小善,谁就不会获得好的机会。

    不要无视步履蹒跚却急于过马路的老人,不要无视线杆上、楼道内的“城市牛皮鲜”,不要无视那些祈求得到帮助的眼神,不要无视那些“长明灯”、“长流水”……只要我们牢牢记住“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并努力践行之,就一定会走向成功,并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点 评】

    这篇考场佳作不但内容充实、中心突出,文体出新、特征鲜明,而且语言得体,生动流畅。考生充分考虑到了演讲需要“面对面”、需要朗朗上口等实际问题,因此更多地选择使用了既鲜活生动又通俗易懂的口语化的语言,大量地使用了关联词语,加之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合理运用,不但给文章语言增色许多,也让文章更接地气。

    【佳作展示2】

    中华名句大家谈

    ——QQ讨论组讨论实录

    一考生

    討论组:点赞中华名句(28人)

    群主(追名句心无旁骛):“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今天,我们以“中华名句大家谈”为题展开讨论。请大家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畅所欲言,发表高见。

    成员1(我自强·我不息):

    群主好。我最欣赏的一句中华名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我的座右铭。该名句出自《周易》,意思是上天的运动刚劲强健,君子处世也应该如此,须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我认为,自强不息既是一种生命态度,更是一种生命追求。

    成员2(向名句看齐):

    “我自强·我不息”的认识还真不浅,都上升到生命高度了,佩服!我感触最深的中华名句是“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出自李清照的咏桂词,与其说这是词人对桂花重香不重色优秀品质的赞美,不如说这是词人以桂花自比,傲视尘俗、内秀自芳、追求一流的人生写照!真是“文如其人”!

    成员3(真猛士):

    两位好友高见,你们让我大长见识。引起我思考最多的是鲁迅先生的一个名句:“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该名句出自先生的《论睁了眼看》。据我理解,需要“正视”的可以是“成绩”“成功”,但更应该是“问题”“不足”“错误”“困难”“失误”……而那五个“敢”字则是我们应有的心理素质和态度。我的体会是,面对困境,你越不敢正视,就越觉得困难,越觉得无以应对;如果你敢字当头,大胆地去做、去试、去闯,曙光就在眼前,胜利也会扑面而来!你不但会收获成功,还践行了责任使命与应有的担当。五“敢”是一种精神,是当今社会非常需要的一种精神。

    成员4(今朝更好看):

    真不愧“真猛士”,也是“文如其人”嘛。我最喜欢的名句是毛泽东主席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理由有二:一是其鲜明的时代特色,二是其浪漫主义情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随着科技发展、时代进步,引领风骚的“风流人物”还会不断涌现,我更看好“今朝”!

    群主(追名句心无旁骛):

    真是大开眼界啊!我相信,随着思考的深入,无论是组内成员还是访客都会从中华名句中得到启发,都会由认知、认同,走向自觉践行。谢谢各位!

    【点 评】

    这篇考场佳作的突出特点有三:

    1.文体出新,别具一格。考生大胆选择了QQ讨论组讨论实录的形式,既更方便于把道理说深说透,也明显比一本正经地严肃说理要强得多。

    2.内容丰富,论辩性强。围绕着群主提出的问题,先后有四位成员发言,发言中既有对名句及其出处的介绍,也有对其丰富内涵的感触与思考,还有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价与评判,文章内容因此而丰富、充实,因交替发言而创造出来的论辩气氛也非常激烈、非常精彩。

    3.语言生动,个性鲜明。不但讨论组名称、群主及四个成员的昵称起得好,蕴含丰富、个性十足,很有鲜活感,也与他们各自发言的语言风格相协调、相一致,彰显着个性。

    [作者通联:黑龙江富裕县富裕镇金裕小区2号楼1单元132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