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下的“关系型”银行建设探讨

    互联网金融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从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来看,一种是金融企业“触网”,一种是互联网企业搞金融。从目前的趋势看,真正的互联网金融颠覆性将很可能来自于互联网企业,而不是金融企业。本文将从当前影响深远的互联网思维出发,探讨银行业机构如何做出创新和改变,以便迎接未来互联网进一步嬗变所带来的颠覆性创新。

    建立关系型银行的几点互联网理论基础

    ——世界即连接。在互联网时代,起初的假设是世界就是一张由无数的节点连接在一起的网,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个个体(可以是一个人,一个政府机构,一个公司,一项服务,一种人工智能等等),节点不均匀地分布在这个球体上,没有所谓中心的节点,每个节点都不是孤独地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每一个节点和别的很多节点都有“连接”,无数的个体思维聚在一起,形成了不可逆转的社会性。它所表达的既包含了计算机的逻辑,又包含了大自然的逻辑,进而展现出一种超越理解能力的力量”。所有这些设想都因物联网、云、人工智能的实现而得以验证。按“世界即连接”的观点来定义一家公司:公司的本质也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公司是一群人,由于信仰一个共同的愿景而连接起来的一个可以进化的组织。

    ——去中心化。它是指一个系统没有统一的控制机构,而是分布式的各自为政,但之间紧密连接,没有中心,或者每一个点都是中心但都不是控制式的中心。这种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统现象,我们称之为去中心化。区中心化的直接体现是区块链技术的逐渐成熟和运用。区块链里的区块指带有“时间印记”的一种信息块,彼此相连,每隔一定时间,共同更新一次,一段时间内生成的新信息会记录在一个分布式的数据库里即“共享账本”里。一个信息块与另一个信息块由于有交易发生要更改数据,这种改变,要得到大部分别的信息块的确认之后才可以生效,然后一定时间间隔后才存到共享账本里。如果要篡改某个信息块的数据,就意味改变相联系的所有信息块的数据,而且还必须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完成,这是不可能的,区块链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安全性因此得到了保证。这就意味着不再需要一个控制性的机构来保证交易的安全可信。以隔行资金转账为例,我们现在需要一个结算中心进行统一控制,未来采用区块链技术后,就不再需要了,这将会让汇款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并且汇款费用也将得到大幅的降低。目前包括高盛、德意志银行在内的知名金融机构都在不约而同加大对区块链技术的投入,用不了几年,就将成为世界大趋势、大潮流。

    ——涌现和嬗变。什么叫涌现?简单来说,当一个系统的个体数量急剧增加的时候,整个群体突然衍生出了新的特性。例如一滴水,一片汪洋大海,都是由水组成 ,但所呈现出来的特性是非常不一样的。随着成员数目的增加,两个或更多成员之间可能的联系呈指数级增长。当连接度高且成员数目大时,就产生了群体行为的动态特性——量变引起质变。也就是说,当连接足够多足够复杂时,涌现就横空出世了,环境发生改变,系统会与时俱进发生改变以适应。随着连接丰富性和复杂性的提升,可能衍生出新的功能,任何组织都能像生物体那样有自我进化能力,而且进化的可能性是无穷的,可能往任意方向发展,生命能够繁殖更多的生命,财富能够创造更多的財富,信息能够孕育更多的信息,这一切都突破了原始的局限,而且永无止境。

    互联网思维带来的启示

    ——分布式运作,保持基础的独立性。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运作,不需要中央集权,而是从下而上的控制,模块化运作,从最底层开始保持独立和活力,然后层级嵌套,不断衍生出新的功能。只要保持最底层单元或个人的独立性和活力,通过这些小团体的自我进化、嬗变,就能带来无限的可能性,创新就会源源不断。

    ——建立多样性,谋求边界最大化。丰富的多样性是导致生物进化非常重要的条件。同时不为人重视的边界之地,是多样性最容易产生的地方。从连接这个角度来看,建立多样性,就是在一个系统里建立尽可能多的彼此有相关度和协同效应的连接,当这种连接足够多足够复杂时,就可能会有新的特性涌现出来。

    ——鼓励犯错,谋求持久的不均衡。进化可以看作是一种系统化的错误管理机制,同时,冗余和资源浪费是必须的。网络不断孕育着小的故障,以此来避免大故障的频繁发生。正是其容纳错误而非杜绝错误的能力,使分布式存在成为学习、适应和进化的沃土。均衡即死亡,不均衡即活力。因此传统的军事化的管理方式是与新的互联网思维背道而驰的,试图让组织里面的每个团体都整齐划一,结果只能是中规中矩,活力和创新就没有生长的沃土。

    ——变自生变,创新发展自然而然。系统不断变化,看似不断重复,简单的事情反反复复做,就会带来新的变化。每个组织都会有它自我变化的规则,进化的方向有无限的可能性,进化对未来一无所知,进化比我们想的更混沌无知,它既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向何处去,不仅对事物的将来一无所知,对它们的过去和现在也茫然一片,这对任何组织和个人来说都可以有无限的联想。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关系型”银行建设

    如果我们认同上述互联网思维的当前状态及未来趋势,那么我们就将银行看作社会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一个因各种社会关系(借贷关系、工作关系、供销关系等等)而形成的一个组织。组织的目的是追求自身发展壮大,归根到底就是要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因此就有“关系型”银行的说法。

    ——与股东的关系。这首先是要解决价值观的问题,即要保持股东价值观和银行价值观的一致性,股东和银行有共同的价值观,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保证思想统一、步伐一致,才可能实现银行的发展壮大,从而实现股东投资价值,具体到管理层面,那就是企业文化建设、公司法人治理建设的问题,其中心意思不外乎要明确:银行的价值观是什么(企业文化、战略),银行怎么去实现价值观(发展规划、经营计划等)。其次,要解决执行问题,涉及组织架构的设置,人财物的调配,各项资源的整合,从而推动目标的实现。

    ——与员工的关系。传统的人事管理强调员工和企业之间是雇佣关系,视员工为企业经营的一种工具、一种成本,注重的是投入、使用和控制,人事工作是以“事”为中心,人为附属。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将员工视为一种资源、一种价值,人力资源是以“人”为本,充分肯定人在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因此,银行应将内部的每一个小团体、每一个人当作整个组织网络中的一个相互连接的“点”,给予充分授权,保持其灵活性,有意保持各小团体之間的不均衡,鼓励试错,才会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现代银行提倡的扁平化管理、事业部制等等改革,其核心依然是受到互联网思潮的影响而做出的内部改变。

    ——与客户的关系。同样的,银行这个组织得以存在,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关系存在,特别是有客户的需求存在,借贷关系、支付结算关系、资金桥梁中介关系等等是银行存在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客户关系,银行也就没有成立的必要。成立一家银行,就是在当地的社会经济网络中布设一个“点”,通过与其他单位个人这些“点”的相互连续而发展,而体现其价值。因此现代银行发展强调客户与银行的关系就是一种相互依存,共赢发展的关系,银行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来维系和增强与客户之间的连接“纽带”,让银行的连接纽带布设得越来越广、越来越牢,才能奠定发展的坚实基础。

    ——与监管的关系。按照上述互联网思维的启示,监管关系要厘清的是组织发展过程中自发性和社会性的关系,任何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都带有自发性、自利性,一个“节点”的发展难免对与之相连的节点产生影响,监管是站在政府的角度,更多的考虑的是一种社会性,要兼顾均衡、平等。因此银行和监管的关系,一方面是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一方面是宏观科学的指导,而不是强制干预,从而达到银行自身发展目标的社会目标的协调统一。

    ——其他外部关系。同样是根据互联网思维的推演,人类社会即是一张相互连接、错综复杂的关系网,银行与股东、员工、客户、监管产生直接的连接,股东、员工、客户、监管又与其他社会经济网络中的“节点”产生各种连接,银行便与这些“节点”产生了间接的、或强或弱的连接。因此在现代互联网社会,“蝴蝶效应”发生的几率会大大增加,一个银行的品牌形象,正是通过这种直接、间接的连接不断扩散开去的。因此现代“关系型”银行建设,不能忽视任何一种“关系”,应作好统筹规划,全面梳理掌控各种关系,不断通过对相关“节点”输送正向的信息、服务,来强化和维护“关系”,从而实现自身发展壮大。

    (作者单位:四川西昌金信村镇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