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

    陈菡

    

    

    〔摘要〕为了解高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采用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对698名高一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采用SPSS 22.0对测试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探讨了高中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以期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3-0065-05

    一 、引言

    中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1]。刚刚升入高一的新生,面对新的学校、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圈,面临着对高中阶段学习、生活、人际的适应问题。有的学生从小学起就一直是班上的佼佼者、同学的榜样、家庭的骄傲,因此他们在升入高中后面对更加优秀的团体,容易产生心理落差;有些学生则由于中考成绩不太如意,来到并不是第一志愿选择的高中,可能产生挫败感,导致不能完全接纳现在的学校、老师和同学,造成适应不良甚至人际关系敏感;有些学生可能是中考超水平发挥考进了现在的学校,内心有自卑感,无法很好地适应高中生活等。

    对高中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有助于帮助学校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不仅如此,通过调查,我们可以了解高中新生对高中生活的适应情况,以便因材施教,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二 、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福建省F高中的高一新生698人。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共发放问卷698份,回收698份,其中有效问卷690份,问卷有效率为98.85%。

    (二)调查工具

    采用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该量表可用来评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2]。该量表共60项,包括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共10个因子,每个因子6项,采用5级评分制,1至5分分别表示无、偶尔、时有、经常、总是,此量表在国内的应用比较广泛,且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三、结果

    本研究采用SPSS 22.0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F高中的高一年段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部分学生存在轻度问题。从单个因子分上看,焦虑、强迫症状、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学习压力、抑郁这六项指标相对不理想,分别有20.10%、15.20%、18.80%、12.80%、29%、14.5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问题;在其余指标上存在中等程度以上问题的学生的比例低于10%。

    从图1我们可以看到高一新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以及十个因子在良好、轻度问题、中度问题、较重问题、严重问题这五个维度上的分布差异。

    四、讨论

    (一)高中新生心理健康现状

    从以上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F高中高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部分学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这六个因子上,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率较高。其中学习压力的检出率最高,29%的学生表示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中等程度以上的困扰,其次是焦虑(20.10%)、情绪不稳定(18.80%)、强迫症状(15.20%)、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12.80%)、抑郁(14.50%)。这表明相当一部分高一学生还没能完全适应新环境,尤其是在学业和人际交往上,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困扰。

    在学业方面,高中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知识结构更加复杂,学习内容更具逻辑性和系统性,高一新生如果没有及时调整学习习惯,改善学习方法,很容易出现学业方面的不适应,出现挫败感。而学生很容易因为学习成绩陷入自我怀疑甚至自我否定,产生自卑感,引发学习焦虑,而焦虑有时会伴随强迫症状,导致情绪不稳定。

    在人际交往方面,不少高一新生面对陌生的集体,怀念初中的同学,在新的环境中不知道如何结交朋友,以及在处理新的人际关系时存在着困扰,导致情绪不稳定,甚至引发人际焦虑,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高中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

    1.高中生自身的心理特点

    高一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5到17岁之间,从发展心理学的层面上看,这个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渴望他人的尊重和理解,自尊心很强,又较为敏感,特别看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由于面临着学习适应和人际适应的困扰,在成绩上的挫败感,以及在人际交往中的不如意,高中新生很容易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他们比较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也十分关注自己的情绪和人格特征,但因为失败或挫折,往往自信心不足,而自信心的缺乏又使学生对自己和周围的事情放不下心,一有什么事情就特别担心、焦虑[3]。

    2.家庭教育的因素

    据不完全统计,造成学生产生不同程度心理困扰的原因中,80%以上与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有关。在日常的心理咨询中,经常有学生说,和父母之間的沟通很少,有也基本上围绕着成绩。孩子自身的学习压力已经很大,家长的焦虑使孩子的学习压力感倍增。再加上很多家长习惯否定和指责,这让很多本来就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更加自卑和焦虑,加上一些学生在人际方面还未完全适应,有烦恼和情绪也无从宣泄。而一些父母更多关注孩子的外在行为,忽略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内心感受,孩子也就更不敢将内心的想法和父母沟通。家庭中缺乏沟通和理解,孩子得不到来自家庭系统的支持,情绪问题也就越发严重。这也是在本次调查的十个因子中,学习压力感、焦虑、情绪不稳定这三个因子的检出率最高的原因之一。

    3.教育体制的因素

    与初中相比,高中的学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学内容上,高中的学习相比初中,在知识广度、内容深度、思维跨度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4]。在教学方法上,初中教师对教学活动控制程度较高,高中阶段则更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此外,高考的压力,佼佼者到普通角色的反差,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和个性特点,都需要新生一一适应,否则,便会引发压力感和焦虑情绪。加上在高考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各校还在尝试摸索中,学生对选科存在着各种困惑和迷茫,压力增大。

    (三)提升高中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对策

    基于以上的调查结果和成因分析,针对高中新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本文从家长、学校与学生三个方面,提出以下教育建议。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提升高中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

    (1)将心理课纳入必修课程,向学生普及心理保健意识

    由于青春期心理发展的闭锁性,高中生一方面需要敞开心扉与人沟通,另一方面,却因为面临新环境人际适应的困扰,遇到问题时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对象,加上很多学生对于心理咨询的认识还存在着误区,遇到困扰也不敢找心理教师求助,导致情绪时常不稳定,影响了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和宣传就显得很有必要。

    对于学校而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是普及与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学生通过心理课程可以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消除之前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误区;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课程认识、了解心理老师,这无形中也是咨访关系初步建立的一个过程。而很多学校只开设了心理健康选修课程,少数学校则没有开设任何心理课程。有调查显示,开设心理必修课程的学校和没有开设心理课程或只开设选修课程的学校,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有很明显的差异,课程的开展大大推动了学生主动求助的意愿,尤其是班主任转介过来的学生,如果上过心理课,会更愿意接受心理老师的帮助,同时也有利于班主任工作的开展。

    另外,以心理课程为平台,推动生涯规划教育,也有利于学生澄清自己,点燃自我探索的渴望,促进学生从多方面多渠道去开阔自己的视野,进一步了解未来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这个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无形中提升了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适应高考综合改革。

    (2)引进专业的心理顾问,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培训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校上下的共同协作。可以引进专业的心理顾问不定期组织班主任、科任教师学习有关心理辅导的知识、方法等,以讲座、沙龙等形式为主。不定期组织教师对近期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班级管理、学习积极性调动、与学生沟通交流、家校联动等方面)进行梳理,并给予相关的指导和建议,心理教师协助进行,同时学习相关技能,提升业务水平。加强对心理教师的督导工作,切实解决疑难案例,提升心理教师咨询技能和水平,更好地服务广大师生。这样,心理教师遇到疑难的问题可以及时得到督导,也可以做到及时有效地转介,做好后续沟通与跟踪辅导。

    (3)创设人际互动的氛围,促进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环境

    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对友谊的渴望非常强烈。温暖和谐的人际氛围,有利于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让他们体验到归属感,保持情绪的平和稳定,从而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环境。教师和家长不必过度担忧平时的活动太多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丰富多彩校园活动,给学生创造了很多人际互动的机会,包括主题班会、校园文化活动等。心理教师通过开展新生适应性团训、心理社团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彼此熟悉,更多地合作与交流,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他们体验到学校生活的愉悦感,同时缓解焦虑情绪,增强他们主动参与人际交往的自信心。

    2.家庭教育是提升高中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础

    (1)营造安全温馨的家庭心理氛围

    人本主义心理咨询有个被无数的成功案例验证的说法:把人放在一个足够好的关系里足够长时间,人的内在自我实现的力量就会被激发,人具备一切解决自身问题的内在资源。这段话告诉我们,家庭氛围对孩子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即使孩子面临着学习的压力、情绪的困扰、人际的困惑,但在足够安全、温暖、有建设性的亲子关系里,孩子自我实现的潜能就会被激发,有足够的心理能量去面对困扰,解决问题。

    (2)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家長不应只是停留在对孩子表面行为的解读上,不要一味地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评判孩子的外在行为,而应透过现象看本质,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体察孩子内心的感受。例如,一个孩子沉迷手机,如果只是靠单纯的没收或者砸掉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引发新一轮亲子关系的危机。家长要从沉迷手机这个事件中去了解背后的原因,了解孩子内心的缺失,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去陪伴孩子,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不能只是一味地关注成绩本身,不能一味地指责和训斥,有效的做法是陪伴孩子共同分析错题,寻找原因,鼓励孩子,多给予正能量。

    3.学生自身的心理成长是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根本

    (1)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时间管理

    高中学习方式和初中有很大的不同。初中的学习,老师跟得很紧;进入高中以后,老师不会每一步都牵着学生走,这就要求学生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随着学习任务加重,对学习自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能高效利用时间的学生才会成为赢家。高中生应学会反思:“每天有效的学习时间是多少,还有什么边角时间可以利用,愿意花多少时间在校园活动上,这些时间分配合理吗”,学会制定合理的时间表和学习计划,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遇到疑难问题,可以请教学姐学长,也可以观察身边的同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互相学习,制定出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计划。

    (2)在集体中重新定位自己,全面认识和评价自己

    从本次调查中发现,高中新生的强迫症状因子的检出率较高。研究表明,强迫症状与自我定位密切相关,自我定位过高的个体易出现强迫症状[5]。每个学生进入一个更出色的团体,多少会产生心理不平衡。抱着骄傲的回忆,容易让自己沉湎于过去,逃避现实;但轻率的自我贬低也是对自己的不公平。短暂的沮丧过后,应试着去探索自己。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想一想:“我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我有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我对自己有什么期待?需要如何去努力?”全面认识自己,在集体中重新定位都需要一段时间去完成,所以不要着急,应保持耐心,客观地看待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学会逐渐接纳这个“新”的自己,斗志满满地重新出发。

    综上,心理健康教育是高中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新入学的高一新生尤为重要。学校、家庭应相互配合,共同助力学生的心理成长。教师和家长平时应注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创建和谐、温暖、安全的心理氛围,帮助高一新生发掘自己的潜能,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开启新的学习和生活,促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依托心理社团提升高中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JJKXB19-39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宋献惠.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5):21-23.

    [2]王极盛,李焰,赫尔实.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J].社会心理学,1997(4):15-20.

    [3]费成祖. 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以甘肃省永登县第一中学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2):163-164.

    [4]黄亮. 初高中衔接阶段学生适应性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长沙市稻田中学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5]叶子青,高 岚,叶一舵. 高校研究生SCL-90心理健康测评分析及教育对策[J].教育评论,2017(9):84-89.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高级中学,福州,350007)

    编辑/于 洪 终校/纪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