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我国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三位一体”评价体系的设想

    杨宇飞+段红安

    摘 要:随着我国大学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传统的公共体育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素质教育要求不断提高,“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观念的深入人心,迫切要求在大学公共体育教学领域建立一套适应大学公共体育教学发展新要求、新观念和新任务的评价体系。“三位一体”评价体系的设想正是基于这种背景应运而生,以期为建立我国大学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提供一种思路。

    关 键 词:学校体育;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三位一体;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3-0100-04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保障。从教学评价的引进到现在,在各学科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在大学公共体育教学领域,至今为止,教学评价仍然是目前公共体育教学工作中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素质教育要求不断提高,“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观念的提出和深入人心,越来越要求公共体育教学领域,构建出一套适应大学公共体育教学发展新要求、新观念和新任务的评价体系。

    1 构建大学体育评价新体系的背景

    当今社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学作为我国教育系统培养人才的最高端,肩负着培养德、智、体合格人才的重任,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一体化的到来,新时期的人才培养直接向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今的人才竞争已不仅仅是智力的竞争,还包括体力、心理等各种非智力因素的竞争,可以说,人才的整体素质是竞争成败的关键。体育,在所有的教育活动中,以其特有的功能,对人的全面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国,长期以来由于人们的认识偏差,在公共体育教学的评价过程中常常出现过分重视运动技能和运动成绩评价的现象,不仅忽视了体育的本质功能,而且还忽视了体育对人的重要价值。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健康第一”,作为体育的首要目标第一次进入了我们的视线,而这种理念的确定不仅为我国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目标定位,也促使新型的体育评价方式的诞生。2002年8月6日开始正式施行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其课程目标与以前的公共体育教学大纲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增强体能,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而且还期望学生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并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等。更强调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为课程目标。显然,新课程目标不仅突破了以前只注重“生物性健康”这个单一维度的健康标准局限,给学校体育带来了观念上的转变,而且还力求突破传统的体育课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提出了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而淡化其甄别、选拔功能的基本原则。由此,新课程标准在构建新的评价体系的时候,要求把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表现和合作精神、体能、知识与技能纳入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围,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构建“三位一体”评价新体系需要解决的问题

    2.1 指导思想

    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并结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改变现行的大学公共体育教学现状,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构建出一套符合现代大学生身心特点,适应现代教育、现代体育发展的需要,既重视大学体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长远目标,以“兴趣学—快乐练—综合全面考核”为指导理念[2]。

    2.2 相关概念

    1)评价、教育评价和公共体育教学评价。

    评价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衡量人或事物的价值”。平常我们对人或事物做出主观的“是好是坏”的判断,实际上就是一种评价行为,而“好”与“坏”,就是进行价值判断所获得的结果。作为人类的一种认知活动,它是一种以把握世界的意义或价值为目的的认知活动,所要揭示的是世界对人的意义或价值[3]。

    评价运用在教育实践中,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我国隋朝时期开始的科举考试制度[4],但被称之为“教育评价”,并作为一门独立的现代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却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泰勒[5]在其著名的“八年研究”(1933—1940年)报告——《史密斯—泰勒报告》中,首次明确地提出了“教育评价”这一概念。并认为,“教育评价的过程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和教学大纲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到1986年,他在《教育评价概念的变化》一文中,对上述的陈述做了修订,认为,教育评价是“经验教育思想和计划的过程”。

    目前,虽然学术界对教育评价还存在许多的争议,但在我国教育界,一般将教育评价界定为:在系统地、科学地和全面地搜集、整理、处理和分析教育信息的基础上,对教育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目的在于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6]。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也秉承了教育发展的一些理念和脉络,日益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评价体系。大学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组成部分,是一般的评价活动在体育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公共体育教学的要素、过程和效益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评价任何一门课程,都必须围绕一定的目标进行,在本研究中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进行的评价,紧紧围绕学生的健康以及终身体育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为目标进行的。评价的目的和意义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体育的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及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能力等。

    2)“三位一体”的内涵。

    所谓“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就是将目前大学中相互独立的3个体育实践活动,即常规大学体育课成绩、体质测验成绩、阳光体育活动成绩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所做的综合的总体评价,总称为“大学体育成绩”。这个评价体系中的体育成绩包括学习过程及考试成绩两部分,即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具体而言,常规体育课是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体,体质测验成绩主要是结果评价,而阳光体育活动成绩主要是过程评价。

    2.3 构建新评价的原则

    通常情况下,传统的体育课程评价主要以终结性评价作为主要方法,体育课程的评价指标都是以硬性的指标为主,如身体素质、技能、技术等。显然这种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锻炼习惯、体育意识和兴趣的发展以及形成良好健康行为等方面的指标涉及的较少。而新评价体系,应该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与终身体育教育为目标。建立一个科学、合理、有效、可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能够较为客观、准确地评价每位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和健身意识。与此同时,也要增强教师教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竞争机制,增强教师之间竞争意识。加强对学生参加体育课学习效果的评价,提倡对学生实际进步情况的奖励。避免对学生进行不合理的等级评定。在评价方式上既要注重终结性评价,又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在评价的内容上既要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

    3 “三位一体”评价指标体系的设想

    3.1 指标体系形成的环境及标准

    就本研究而言,“三位一体”公共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想主要是从常规体育课、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阳光体育活动以及每年进行的大学生体质监测这3个方面来考虑的。一般大学的体育课程每周有90 min的固定上课时间,以固定课的形式出现,学生集中学习,这种体育课内容的考核方式长期以来在评价体系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其地位不可撼动。而目前,各大学为了贯彻实施“阳光体育活动”,要求学生每天有一个小时的锻炼时间,这一小时基本是学生的自觉自愿行为,但是目前的执行效果并不好,有很多的学生并未用这一个小时来锻炼,因此,拟将课外的这一小时也纳入体育成绩的考核范畴,由一种自觉自愿行为转变为强制行为,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予以重视,最终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此外,目前在各大学中执行的体质健康测试已经有近10年的历史,但是这种测试的功能过于独立,仅仅作为每年一次测试结果而存在,并未给体育锻炼或者大学体育课提供指导意义,甚至有的学生不参加测试,因此,近些年学生的体质实际上并未因为有体质测试而有所提高,相反,还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鉴于此,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将这一测试纳入评价体系,规定新生入学的第1个月除了军训,首先进行体质测试,学校将体质测试的结果反馈给学生,并根据测试的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组,而学生在进行选课的时候也尽量根据自身的体质测试结果选择更适合自己的项目来习练。只有将阳光体育活动和体质测试纳入体育成绩的评价体系,学生才会有意识地重视自己的体育锻炼,尽管起初有点强制执行的意思,但是最终的目的是要慢慢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体育锻炼意识。

    根据常年基层的公共体育教学实践,以及多次与相关专家访谈,考虑学生目前的实际状况,以诱导为主强制为辅的原则,经过统计分析和筛选,构建的大学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中常规体育课、学生体质测试、学生参与阳光体育活动按照6:3:1的比例来分配。学生“体育课程”成绩总分100分,其中常规的体育课成绩占60%,体质测试成绩占30%,阳光体育活动占10%。此外,为了提高学生对体育的重视,监督其参与体育锻炼,建议将学生的体育成绩考核和学校的各种奖项评比及毕业资格直接挂钩,比如在考核过程中,学生的成绩达不到良好或以上者,不得参加学校各种奖项的评选,如三好学生、奖学金等,而对于不及格的学生,将不能正常毕业。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的评价体系是针对正常健康的学生,对于身体上有不适合从事正常体育锻炼的学生而言,按照体育保健班的标准要求这一部分学生。

    3.2 指标体系的实施途径

    体育课成绩:体育老师根据学生的上课态度和自身体育(项目)技能给出体育课成绩;4个学期相加综合分数为体育课堂成绩,占60%;

    体质测试成绩:根据每年参加体质测试的5项指标综合成绩,占30%;

    阳光体育活动成绩:主要依据每个学生参加冬季长跑暨冬季锻炼活动记载的数据,并根据参与校院竞赛、体育单项俱乐部的竞赛活动记载给出综合成绩,占10%;

    体育成绩=体育课成绩+体质测试成绩+阳光体育活动成绩(3个单项任何一项或一次不合格者体育成绩为不合格)。

    4 “三位一体”评价体系的意义

    1)利于学生树立全新的体育观念,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终身体育”一直是官方和校方在提倡,很多学生本身并没有意识到体育对健康,以及终身体育的意义和价值,“三位一体”的教学评价体系,将阳光体育活动列入了体育成绩的综合考核,这将有利于部分不爱运动的学生在外力的影响下,逐渐重视体育锻炼,在大学4年的执行中,将有助于学生由外在意识转成主动意识,其自我意识的发展,有助于树立全新的体育观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我练”为“我要练”,从而增强其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有利于满足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在当今社会变革与转型中,由于所处的特殊社会历史时期、年龄的特殊阶段、生活的特殊环境、教育的特殊内容和所担当的特殊角色与使命,使得当代大学生产生了一系列与同龄人不同的心理特征,并且表现出与以往任何一个年代的大学生不同的心理面貌、心理矛盾和心理问题。他们正处在人生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兴趣如果得不到满足,其兴趣就会转移,“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而体育运动本身也是一种缓解心理压力的手段。青年学生渴望能接触到更多的新鲜事物,新的评价体系中,加大了课外体育的参与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此外,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同时,体育所特有的精神魅力和文化魅力也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使他们增强了凝聚力,有利于形成团结、拼搏、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也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有利于加强校园体育氛围,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7],而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文化中与体育文化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影响校园内群体参与、关注体育的一种导向。这种文化的形成不仅受到学校体育开展情况、体育竞赛水平、参与运动人数以及参与者积极性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社会舆论和社会氛围的影响,是校园内群体对体育价值认同、价值取向的态度以及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中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运动能力在体育锻炼、体育游戏、体育竞赛等各种阳光体育活动中强身健体、享受快乐。在成为传播校园体育文化使者的同时,也使校园内充满了朝气与活力,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4)有利于提高教师和管理者的创新意识,满足创新教学的需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教学活动而言也不例外。“三位一体”评价体系的提出,对教师和教学行政管理者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评价体系中涉及的常规体育课、阳光体育活动和体质测试已经普遍存在于我国各普通高校中,但是长期以来这3个板块却始终处于一种相互独立、毫无关联的状态,为了存在而存在。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如何将这3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科学地、合理地提高学生的健身意识和健康水平,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有所创新,尤其是教学第一线体育教师的创新活动显得十分重要和关键。

    “三位一体”评价体系的设想,旨在通过大学常规体育课的技术技能传授、阳光体育活动的强化以及体质测试的结果反馈,在评价方式上让学生意识到这3者的重要性和关联性,同时期望在体育实践中,学生正确对待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中去,从而为自己的健康打下基础,为终身体育做好铺垫。此外,本研究对如何将常规的体育课、阳光体育活动和体质测试更科学、更合理地结合起来的细化指标的研究不够充分,有待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EB/OL]. http://www.edu.cn/zong_he_870/

    20100719/t20100719_497966.shtml,1999-06-13/2010-07-19.

    [2] 郑婕. 普通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新创意[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1):1524-1526.

    [3] 姚蕾,闻勇. 对我国公共体育教学评价的理论思考[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1):92-94.

    [4] 刘尧. 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历史与观念嬗变[J].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27(1):42-45.

    [5] Tyler R W. Changing concepts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J]. 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1986(1):1-113.

    [6] 辛涛,李雪燕. 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6(6):38-43.

    [7] 王爱华. 论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9):1260-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