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作品民族化泛议

    吴晓洪 洪桂云

    影视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体系与象征性语言符号,一种视听传播手段和工具再现方式。影视艺术将声音、视觉想象、表演、符号等元素有机糅合,保存、更新并创造了作为想像统一体的一种民族性。每部影片都能以新的方式来演绎、展示、表现和讲述一个民族国家。[1]影视艺术以其独到的美学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为民族文化的对外交流奠定了基础。全球化进程中影视艺术的民族化成为社会各界争论的话题,西蒙·杜林的《后殖民主义和全球化》、查尔斯·洛克的《全球化的隐身代理人》、霍斯特-鲁斯洛夫的《全球与人文科学的未来》、石田顺朗的《文明的冲突与异文化共生》以及阿瑞夫·德里克的《欧洲中心主义之后还有历史吗?一一全球主义、后殖民主义和对历史的否认》等一大批世界各地的学者在一次次对话中谋求着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他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以声像符号为媒介,运用一定的技巧手段,塑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传达出编导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思考。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影视艺术作品拥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不仅是宣传本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是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渠道。伴随影视艺术的高速发展,民族元素成为其不可缺少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被社会广泛关注。以反映民族文化风貌、历史传统、风土人情、社会心理的影视艺术作品,成为国际认可的潮流趋势。

    一、影视艺术民族化的内涵与外延

    民族影视是以各民族的文化元素、发生的社会事件、典型的人物形象为素材所拍摄的影视作品。而影视艺术的民族化是从同一民族的不同作品中凝练、提升出来的共同的价值归属,是区别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独具特色的那一个,也是不同民族的影视艺术家立足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经过深入地挖掘和长期的积淀而形成的民族“本色”。民族化是一个民族特质、品性、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的总体概括和集中表达,是不同民族间文化相互区别的标识,也是文化对人类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影响的过程。民族化元素形式多元,如仪式、庆典、狂欢、宗教、服饰、建筑、风土、食宿行、游购娱等等。各民族所呈现的农业劳作、工业实践、副业探索、文化体系与处事态度也不尽相同。民族化主要囊括了两个层面的意涵:其一,以民族服饰、民族语言、审美态度等为核心内容的文化精髓;其二,以民族态度与民族意识为核心构造的民族精神。

    影视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内涵和外延是世界通用的,是民族间情感联系、情谊往来的桥梁和纽带。也就是说,通过一个国家输出的影视作品可以直观的感受到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风貌。正如美国电影学者理查德-希克尔指出的:“无论怎样,对于任何认真对待美国电影的人来说,谁会怀疑一个民族的经历、它的风土(物质的、文化的和精神的),都不可避免地会从它的电影中流露出来,并会与在异国他乡拍摄的影片有所区别。”[2]

    民族化通过各民族创作的影视作品客观呈现,而不能通过空洞的理论简单地概括。受众在观看影视作品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它们的言行举止、体态装束、社会环境与文化特色分辨出不同国家的民族化差异:或奔放、或矫健、或苍劲、或婉约等等。从影视艺术的内容来看,不同国家的影视作品纷纷将镜头聚焦本民族特有的人文风貌、自然景观与社会风尚。从形式上看,有影响力的影视艺术作品都离不开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深挖,通过不断的创新与时代接轨,打造出满足国际化、跨种族的艺术审美需求。

    二、影视艺术民族化与国际化、现代性之关系辨析

    各民族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形成了带有鲜明本民族色彩的影视艺术作品,民族化在关照历史脉络的同时形成形式各异的风格,反映出本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国内外学者在论述民族与国际关系的时候,通常援引歌德的名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意指越是包含民族特色的文化瑰宝,越能得到国际的认同和重视。

    通过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关于影视艺术国际化与民族化的阐述主要呈现出两种迥异的观点:其一,影视艺术的世界化包涵民族化的内涵。这些学者秉承这样的观点,随着影视艺术渐趋完善,人们对其民族性的认知加深,只有在引进来的基础上不断汲取外来优秀文化的养料,才能不断扩大民族化的外延;其二,认为影视艺术的民族化是凌驾于国际化之上的。影视艺术同其他艺术门类以及政治、经济一样都是在彼此之间的交流、碰撞与借鉴的基础上走向融合与统一,这种符合国际主流审美倾向的影视艺术潮流将成为世界各民族文化发展的风向标。诚然,由于当今人类社会发展形态仍旧以民族化为构成基石,任何一种文化都带有鲜明的民族化色彩,因此作为文化特有形式的影视艺术视民族化为生命力源泉。这种生命力是辩证的,一方面民族化本身是影视艺术生成与发展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影视艺术融入到世界舞台同样需要生命力,即民族化、国际化与现代性的统一。不同的民族因为不同的地缘关系、历史传统、风俗文化、社会风情等因素形成了文化的独有性,其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也是迥然不同的。归根结底,影视艺术的民族化就是如何在艺术创作中、影视作品中、银屏上讲述好民族化故事,传递好民族化声音。

    毋庸置疑的是,關于影视艺术国际化与民族化的争论从未消止。二者的矛盾性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影视艺术具有高度的意识形态属性,受到政治、经济与文化、社会形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论断中谈到过,“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致符·博尔吉乌斯》,恩格斯)。影视艺术在民族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文化风格和特色表现为对本民族文化历史与传统的把握与挖掘,并以此作为文化创作与创新的根基。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都能彰显出强大的文化自觉与民族自信、反映出共同的心理归属与民族意愿,传达出民族个体记忆与时代的集体记忆。从总体上讲,五千年中华文化所形成的社会结构与文化,是一种“宗法一一专制社会结构下的伦理一一政治型文化范式”。[3]

    此外,技术的摄人为影视艺术的民族化表达提供的先进、前卫的表达手段,能够将抽象的语言、音乐、思想、文化通过科技手法进行具象的阐释。因为艺术具有本民族特有的思想蕴含,对于其他民族来讲或许存在传而不通的现象,而技术在去民族化的基础上实现了再民族化的设想。一方面,去民族化是在剔除本民族文化糟粕的基础上转换文化根深蒂固的基因,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生成一种超脱固有文化的“新文化”;另一方面,再民族化是用世界民族通用的语言进行表述和包装。这样的过程既没有损伤影视艺术的民族性而且更好的将民族性海外传播。如影视《功夫熊猫》是好菜坞在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创作出的影视艺术精品。其中,功夫和熊猫是典型的中国符号,在加入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蕴之后得到了世界各民族的认同和文化归属。再如,影视《花木兰》在中国影视受众心目中早已是抹不去的民族文化印记,但这部具有中国味道的影视作品并没有得到世界民族的广泛接纳,原因就在于缺乏现代性的升华。在中国都认为它是文化精髓,拿到世界进行展演,其他民族可能不会理解影片传递的核心情感。但是,好莱坞版本的《花木兰》同样取材于中国的花木兰形象,创作出的影视作品却蜚声海内外,原因很简单:是否将民族性的文化进行现代性的升华。所谓现代性,就是立足和挖掘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文化精髓,通过技术的鳙助,并结合世界各民族共通的文化理念进行创新和升华,从而达到一种思想的碰撞与灵魂的交融。

    综上所述,作为文化特殊形式的影视艺术在延展其民族化生命力的过程中,应当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基础上,更多去考量和处理民族化与国际性、现代性之间的关系。

    三、影视艺术民族化的意义及实现途径

    影视艺术作品通过其语言、动作、姿态、服饰、环境、音乐等多元符号为受众直观的营造出一个共通的文化理解前提。在一定程度上跨越了民族、种族和语言的隔膜与壁垒。由此,不难发现影视艺术最容易成被不同民族和国家认同、理解和接纳,在各民族文化精髓交流、碰撞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文化的共享。

    (一)描摹民族精神风貌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凝练出的民族文化精粹,是一个民族永葆青春与活力的生命力源泉,告慰历史的同时引领时代发展的精神风貌。它不仅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又是一个民族在适应社会发展,不断改变生存环境,创造新文化风尚的过程中逐渐积淀成的文化修养、道德素养等普适的价值立场与观点,梳理着本民族与外来民族之间、民族与自然、社会以及民族内部不同群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电影作品《可可西里》的艺术价值不仅是陆川导演对历史场景的真实记录,更是对历史文化的还原、刻画,并通过演员与镜头活态化的再现达到一种超脱世俗化的精神超越。影视作品用平缓的语言摹拟出可可西里大地的庄严肃穆以及一个个孱弱的生命面对严酷的环境、危机和压力时所传达出的生命抉择,展示出一种生命的初生、成长、无奈、牺牲、屈服、顺从与脆弱。在日泰与牺牲队员的天葬仪式中,呈现出一种超脱现实的人性化回归:央金在给父亲斋浴的过程中,那种波澜不惊的淡然与无言深深触及影视受众悲怆、凄苦的内心。是怎样一种民族化的精神信念才能驱使一个孩子面对大苦大悲的时候丝毫显现不出—丁点岁月打磨的痕迹?这正是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敬畏和民族化诠释。死亡并不可怕,而真正令人畏惧的是人性的扭曲与价值观的崩裂。

    (二)彰显本民族文化的特殊性

    就内容创作和艺术鉴赏而言,影视艺术作品在再现本民族文化经典的同时,应当以小见大,诠释出民族精神与民族气节,即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独树一帜的那一个。充分挖掘本民族文化资源的影视作品,具有召唤影视受众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和归属感的强大吸引力。

    民俗风情深刻的规训着人们的言行举止,并有力的影响着影视艺术的创新,是民族精神具象化的外在体现。民俗文化在影视作品中恰当的运用,可以达到烘托主题,解构传统,重构文化碎片,塑造荧幕形象,打造影视风格的的作用。影视作品《红河谷》中多次出现西藏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场景。一些“细节”的处理给受众带来视听双收的冲击。如“哈达”是藏族人民接待客人时,馈赠的最具典型民族化气息且最神圣的礼物。在影片中哈达频繁的出现在藏民的社会交往中,传达出丰富的文化内涵。藏族人民认为哈达代表纯洁、澄净的内心,因而它早已成为对外交往的重要精神媒介。藏民在婚丧嫁娶、祭神祈福、答谢求助等多种场合通过使用不同颜色和不同形式的哈达满足不同的精神需求和传达不同的文化寓意。这就是藏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殊性,并散落在社会交往的角角落落。

    (三)民族性诠释的核心价值

    各民族所拥有的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具有独占性,充分反映本民族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其中精神价值方面包括语言、文字、宗教、民俗、科技、哲学等。当本民族文化共同体成为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文化共同体时,民族性就更加凸显。任何文化的形成与创新都离不开对本民族文化的沃土,否则文化是无根无本、飘摇无依的。文化是其它层次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形成的基础,并凭借完整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轮廓对社会风貌进行精神构型。民族文化是多种族、多阶层、多集团、多背景、多宗教等因素的填充体,这些因素无时无刻的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只要一个民族社会有其存在的理由,那么该民族就一定拥有其共同的文化血脉。

    民族精神是民族性的核心价值,不同民族源于社会背景、生活环境、政治形态、经济制度也是迥异的。比如:回族喜经商,遵循公平有序的标准;藏族久居雪域高原,形成热情奔放的豪迈生活品性,以藏传佛教为精神信仰,这些都与民族的形成有着重要的联系。

    影视艺术作品的表达的过程中既要真实的再现民族文化生活的全貌,又要对文化现象进行批判和反思,自觉地把握民族民族文化心理状态。纵观世界各国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都或多或少的体现民族特色与民族风格。这些最庄重或侧重于外在的民族特色,如民风民俗、风土人情、地域风光,或侧重于内的民族精神,如民族性格、民族气质、民族文化等。[4]

    (四)影视艺术创作中的民族化编导与民族性

    在影视艺术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不容忽视剧本的根基作用。剧本作为一种至关重要的文学创作形式,集剧情、思想、文化、人物、场景、细节等多种元素于一体,不仅是演员和导演创作的依据,更是受众与影视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精神对话的参考。我们不能狭隘地认为只有少数民族的导演才能够拍摄出民族性浓郁的影视作品,问题在于创作者是否具有民族化意识,是否对民族文化素材进行深入挖掘和实地体验,是否对本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充分调研和理解。对于创作者而言,他们本身从属于特定的阶层、时代与民族,影视作品的创作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其生活的社会环境、生活经验与思维定式的影响。社会生活为创作搭建了平台,需要艺术家敏锐的眼光、跳動的思维在深入的观察体会中进行创作,同时为演员提供二度创作的蓝本。

    结语

    影视艺术兼备艺术的审美价值和鲜明的民族色彩,其作品的创作应当充分挖掘本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不断在实践中了解和审视特有的文化资源,视民族化为影视艺术与时代接轨、与国际接轨的通用语言。充分厘清影视艺术民族化与民族影视以及少数民族影视之间的关系。影视艺术作品只有具备民族性才能与文化的根源血脉相连;只有具备现代性才能汲取百家文化之所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给民族性注入多元化血液;只有具备国际性,才能使本民族特有的民族性上升为世界民族通用认可的民族性,

    参考文献:

    [1]王新勇.民族电影理论体系导论[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132.

    [2]郝一匡.好莱坞大师谈艺录[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2.

    [3]冯天瑜.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31.

    [4]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