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的正三角形模型分析

    李秋礼

    

    

    [摘? ?要]思想政治課开展议题式教学是新课标的一项教学实施建议。但在实践中面临着“理解之难”和“运用之难”。研究者通过建立“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的“正三角形”模型,直观地阐述了议题式教学的内涵以及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为教师开展议题式教学实践提供了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正三角形模型

    一、研究背景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我国新时代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新的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新课标在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施建议中指出要“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1]。议题式教学在我国以往的课程实施和改革中从未被提及,此次新课标首次将其正式列入课程实施建议,无疑是一大亮点和创新点。同时,由于对议题式教学的研究工作刚刚起步,很多教师的认识还处于模糊不清、一知半解的阶段,存在“理解之难”;又因为这种新型教学形式鲜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使得一线教师在教学中面临“运用之难”。

    二、厘清内涵

    要理解议题式教学,需要先明确议题式教学的内涵。追根溯源,议题式教学与孔子提倡的“谈话式”“启发式”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妙,与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提出的由“讥讽、助产、归纳、定义”四个步骤构成的“产婆术”遥相呼应。我国学者陈清国把议题式教学定义为“一种较为开放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基于学生对教学内容已具备了一定的吸收与理解,并且可以适时根据教学内容阐述自身观点,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知识理论体系研究的方法”[2]。李再员指出,议题式教学是围绕议题进行的教学,学生通过议题参与课堂活动,在活动中参与议题的分析、讨论并归纳得出结论,借此培养学科核心素养[3]。

    结合新课标,可将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的内涵勾勒为:在情境创设的大环境下,以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议题为引线,引导学生通过议题的创立、讨论、交流、感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在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中,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

    三、建构模型

    议题、情境、活动和教学目标是议题式教学的四大元素。由此,笔者提出了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的“正三角形模型”(见图1)。

    该模型的“一个中心”对应议题式教学四大元素中的教学目标,“三个基本点”对应议题、情境和活动三大元素。模型的三条边对应议题式教学的三条明线:议题线、情境线、活动线。这三条线围绕着三大元素与核心教学目标形成的隐线进行生成与发展。

    该模型的三边相等、三角相等、三边相连,代表议题、情境和活动三大要素在议题式教学中地位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并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正三角形模型的“重心”(三条中线的交点)、“垂心”(三条高的交点)、“内心”(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外心”(三条中垂线的交点)重合为一个“中心”,强调教学目标这一元素在议题式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并统领议题、情境、活动的开展。教学目标、议题、情境、活动四大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具有高度稳定性的议题式教学模型。

    四、模型解析

    1.“一个中心”之教学目标

    议题式教学的教学目标即“一个中心”的提出基于以下四个依据。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这一教育宗旨;二是新课标提出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5]”这一课程性质;三是“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四是正三角形重心、垂心、内心、外心互相重合的几何结构特征,可突出教学目标的核心地位。

    “一个中心”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重心”对应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课程的根本任务;“垂心”对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课程的根本目的;“内心”对应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思想政治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外心”对应社会理解和参与的综合能力,是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所要培育的处世技能。以上“四心”凝聚,使“一个中心”对应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宗旨。

    2.“三个基本点”之议题

    新课标把议题定义为需要讨论的题目。议题是连接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的纽带,是师生和生生讨论的焦点。议题起着引领情境设置、活动开展和教学目标实现的作用。

    一个好的议题必须具有导向性、可辨性和可行性。具有导向性即引领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具有可辨性即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从而激发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具有可行性即符合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水平,基于“跳一跳,够得着”的最近发展区,符合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使议题式教学在课堂上得以实行。

    3.“三个基本点”之情境

    《现代汉语词典》把“情境”定义为“情景、境地”。思政课议题式教学中的情境特指教师精心创设的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有关,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具有一定感情色彩,能引起学生产生相应情感体验的生动具体形象的场景。

    情境创设要丰富多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情境就像润滑剂,在进行教学活动前适当地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为教学活动锦上添花,带动学生有效进入课堂学习[6]。创设情境要以生为本,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要凝聚素养,培育学生的道德情感。创设情境的最高境界是能够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心灵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