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墓壁画中的龙图像探析

    刘栋

    摘 要:汉墓壁画是用来装饰汉代陵墓的绘画形式,其中墓室壁画龙图像无论从理论文献还是绘画艺术上看都有着独特的魅力。通过研究龙图像的产生、特征、影响,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经济状况、文化思想及艺术发展,因此汉墓壁画中的龙图像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汉代;墓室壁画;龙图像

    汉代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墓室壁画作为汉代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时代特征。汉墓壁画是用来装饰汉代陵墓的绘画形式,主要以彩绘壁画为墓内装饰,墓主多为高官显贵或地方豪强。汉墓壁画中动物纹的种类丰富,样式多样,其中龙图像在汉代墓室壁画中应用最为广泛,它装饰性强,姿态多种多样,有着独特的寓意。

    一、汉墓壁画中龙图像的产生

    商朝早期,龙的图像主要是出现在玉器上面,构图简单,龙头上大都是没有角的,并且耳朵肥大,与猪头的形象形似,不过身体上已经有了龙纹。

    春秋战国时期,龙图像主要出现在帛画上,画面呈横向排列形式。龙的形象多为阴阳交错在一起的样子,组成龙凤合璧等吉祥图案。如《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中都以墨线勾勒的方法对龙的造型进行勾勒,线条有粗有细,物体外轮廓的线条相对较为粗犷,内部装饰图案通常勾勒出细线,同时在绘画时线条的力度也有所不同,勾勒直线所用的力度较轻,但是在勾画曲线时转笔会使得力度变大,这就出现同一根线条力度不同,线条有粗细变化。汉墓壁画中龙图像的前期技法还比较单一。

    漢代统治者提倡孝道和厚葬,特别是东汉时期“崇饰丧祀以言孝,盛饷宾客以求名”的风气弥漫,厚葬之风越演越烈。很多人为父母或自己修建坟墓,在模拟生人居住的地下墓室中,壁面上大量绘制表现生前权势、威仪和财富的生活及历史神异形象,以期获得“孝”的声誉。墓室壁画中龙图像在西汉初期到东汉晚期出现,其中在西汉晚期、王莽时期、东汉初期以及东汉中期最为多见。汉墓壁画中大多会有龙的图像,同一壁画中有许多动物,其中龙的形象占据比例最大,龙基本都在画面中间或是醒目的位置,便于人们注视到。墓室壁画中动物纹的类型多样,其中龙图像是汉墓壁画动物纹中的一类,汉代人对“天”充满了敬畏感,从帝王到百姓都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生前向上天祈祷,希望上天保佑,死后能够升天成仙。从西汉时期到东汉时期,许多墓室壁画中绘制的图像都与“天”有关系,这里的“天”不仅仅只是自然天空,还表示一种带有神话色彩的仙界、天界。龙是一种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动物,它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幻想动物,随着时间的推移,龙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成为一种象征符号。龙在中国起源和产生较早,如新石器时期玉器上的C字型蜷曲的动物纹图案、西周时期青铜器和玉器上蜷曲形态的动物纹饰、西水坡墓中摆出的龙的形态、曾侯乙墓中的青龙图案等。龙在人们意识中存在,人们将想象中的龙形象绘制在器物中,这时,龙图案就产生了。

    汉墓壁画之所以盛行龙图像,主要原因为:一是古人把龙视为图腾,将这种不存在的虚拟动物视为神灵,古人认为,在天界它可以保护天子,使得帝王天子长生不死、上天成仙,克服天地自然、万事万物带来的危害,使得人的寿命延长,因此,在绘制中将龙的身躯夸张放大。蜿蜒盘旋的巨龙,身体大都呈S形,姿态优美,多在整个壁画的中心或者是自下往上的位置。龙守卫帝王的身躯,对人间怪物、鬼神等物种进行驱赶、吞噬,表现出龙威严、勇猛的形象。二是汉代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帝王权利,将帝王称为天子,天子即为龙,而龙是权利的象征。

    二、汉墓壁画中龙图像的特征

    汉代墓室壁画中龙图像具有造型丰富、技法多样的特征。

    (一)造型丰富的龙图像

    汉代墓室壁画中龙的造型丰富,从文字上分析,商周时期甲骨文和金文中出现了“龙”字,该“龙”字为象形文字,通过图像所表达出字体的根本含义。从象形文字图像上看,其特征以曲线为主,表现出龙的身体蜿蜒盘旋,呈C形和S形曲线,身体蜷曲,头部有长须。

    从造型上分析,龙图像主要有以下形式:

    一是S形。龙的身体为S形,身体弯曲,姿态优美,身上的装饰纹样多为卷云纹,卷云纹覆盖在其整个身体上,装饰性强,有表现力。龙的头部偏大,向下低垂,视角有仰视的状态,造型独特、美观。龙的造型基本都是由蛇的身体、鹿的犄角、老鹰的爪子、鱼的鳞片、两根胡须组成,龙的形象独特。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龙的身体、比例、身上的鳞片花纹欣赏能力不断提高,于是在绘制中将龙的头部缩小,身体加长弯曲。

    二是双龙对视。西汉时期《马王堆1号汉墓T形帛画》,画面中有一对左右对称的龙形象,龙身上的装饰纹样是卷云纹,右侧龙身体周围有红色圆圈,其中有八个小圆圈和一个大圆圈,有人认为它们表示太阳,也有人认为它们表示星座。画面下部两条龙虽然左右对称但是它们的身体也相互缠绕,尤其是龙身上有云龙纹环绕,龙的尾部好像一条鱼在自由自在地游荡。画面下端与画面上端的龙在造型上可以说是基本相似的,它们的形态优美,身体弯曲,自由自在地游荡。在这幅作品中,龙的形象更多表现为神话、信仰,说明墓主人的愿望为死后升天成仙。龙身体蜷曲,身上的纹样由开始单一简单的装饰纹样到之后的卷云纹、几何纹、龙纹、水波纹等。

    三是人首龙身形。顾名思义就是人的首、龙的身躯,再加上夸张的形体动态、手舞足蹈的大动作,整体形象单纯简洁。龙身上的装饰纹简明大方,线条粗细相间,强劲有力,与人物形象相结合,构成一种飞扬快速的节奏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画面效果。

    四是蛇形。蛇形龙又称为“舟形蛇”,天子升天可以乘龙,其他人就只能乘蛇。其身体像蛇,小巧玲珑,蜿蜒盘旋,动作轻盈,曲线形态优美,动态活灵活现。龙身上的装饰纹多用黑色粗线条,线条由近到远给出,方向感极强。

    五是兽首龙身形。又称“应龙”,其上半身如同怪兽的模样,脑后像长着一双翅膀,双耳带有羽毛,该兽背部长着双翼,造型灵活轻巧,优美的曲线表现出龙的动态感。龙身上的鳞纹绘制精细,具有表现力。应龙身上的装饰纹方面,双翼处为鱼鳞状,其身体的线条采用曲线,清晰流畅,使得整体形象更加威严雄壮。

    (二)技法多样

    在线条上,东汉时期,出现了大笔涂刷的写意法、没骨法、白描法。《马王堆1号汉墓T形帛画》龙的表现方法采用墨线勾勒,线条由曲线和直线相结合,弯曲的线条有着韵律感,线条勾画有力,具有表现性,粗细不等的线条将龙的动态表现得活灵活现,神态也十分逼真,形象生动。画面中,无论是曲或直、长或短,线条都流畅精细,一根根精致的线条准确表现出龙的动态和姿态,形象刻画巧妙,有独特表现力。

    在构图上,摆脱了战国时期图案横向排列的形式,注意比例和透视关系,造型也不再单一,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有层次有变化。同时,还运用了含蓄和以虚为实的手法,构图总是塞得满满的,不讲远近,不留空白,铺天盖地而来,但五彩缤纷,琳琅满目,表现出开阔的心胸和雄浑的气魄。《马王堆1号汉墓T形帛画》,龙的构图生动写实,形象逼真,巧妙地表现出龙的动态优美,尤其身上的装饰纹样,疏密有致,比例适宜。從整个T形帛画的构图上分析,龙将画面的人间、地下两部分串联起来,又通过龙首表现出一种升天的气氛,使得画面的三部分有机联系在一起,整体来看龙的构图是最为和谐的。

    在颜色上,使用朱、绿、黄、橙、紫等色调的矿物质颜料,其特点为颗粒状,能够表现出颜色的层次效果,从中寻找变化。汉墓壁画龙图像的色彩运用基础上以纯色为主,色彩艳丽,表现力较强,复合色以搭配作用出现,采用了对比手法,包括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冷暖对比、补色对比,比如绘画龙体的装饰纹样就鲜明地采用了色相对比法,使得龙的装饰纹样有了主次、强弱的对比,让整体壁画色彩效果呈现出和谐统一的效果。从《马王堆1号汉墓T形帛画》中,可以看到不同的色相用来区分龙身上装饰纹样的层次关系,龙身上的色相差异性较大,对比明显,通过色彩将龙的形象表现得更加明显,表现出龙的动态、体型。其中龙身体采用绿色,与底纹的色相差异较大,便于观者清晰地看到龙的形象姿态,利用色彩突出装饰纹样的造型。

    三、汉墓壁画中龙图像的影响

    汉墓壁画龙图像在整个绘画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它经历了商代开始、春秋战国繁荣、秦汉兴盛的过程。随着魏晋南北朝、隋唐经济的繁荣,艺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使得龙的造型趋向成熟,龙的姿态变得奔放雄健,长颈巨首,口吐云气,在平时的使用器具上随处可见,已经成为了人们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宋元时期,龙图像更为洒脱,龙身粗壮,龙爪四肢张开,尾巴为蛇尾状,这成为了后世绘画龙的原型。到了明清时期,中国龙的发展到了最后一个阶段,龙图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建筑上、陶瓷上、装饰上、刺绣上可谓是应有尽有。龙形象的演变过程与中华民族一脉相承,无论朝代如何更迭,龙始终代表着中国人的民族精神。

    四、结语

    中华文化底蕴深厚,汉代墓室壁画绚丽多彩,墓室壁画龙图像,以墨线勾勒、曲直结合、粗细不等的线条将龙的动态表现得活灵活现、神态逼真,或运用含蓄和以虚为实的手法,不讲远近,不留空白,巧妙构图,将龙的姿态表现得生动形象。尤其在颜色方面,更是采用色相、明度、纯度、冷暖、补色对比的手法,将龙的形象表现得更加立体丰满。汉代墓室壁画作为汉代绘画艺术,有着独特的魅力,对其研究,有助于了解汉代社会经济、文化及审美思想的发展,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潘攀.汉代神兽图像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

    [2]金明磊.汉代龙形象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3.

    [3]黄佩贤.汉代墓室壁画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4]巫鸿.马王堆一号汉墓中的龙、璧图像[J].文物,2015(1).

    作者单位:

    宁夏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