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成效及启示

    郭佳男

    

    截至2021年4月底,各主要银行2020年年报已公布。为盘点各主要银行风险管理情况,对标主要银行实践,我们选取了资产规模在4万亿元以上的13家主要商业银行进行对比分析,考察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发展趋势,以期对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现状有更准确的认识,有效把握未来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更好地开展风险管理工作。13家主要商业银行包括6家国有大型银行和7家股份制银行,具体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

    13家主要银行2020年风险管理情况

    为全面分析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情况,笔者从整体不良率、拨备覆盖率、核心资本充足率,以及行业、区域不良率分布等维度进行分析(见表1)。

    从整体不良率来看,主要银行整体有所下降,但分化较为严重。13家主要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为1.45%,相比2019年下降0.02个百分点。其中,股份制银行下降幅度最为明显,从2019年平均的1.59%下降至2020年的1.44%。在可比银行中,邮储银行不良贷款率最低,为0.88%。

    从拨备覆盖率来看,主要银行整体与2019年持平,股份制银行上升较为明显。主要股份制银行平均拨备覆盖率由2019年的208.05%上升至214.92%,其中上升幅度最大的为平安银行,由2019年的183.12%上升至201.4%。在主要银行中,招商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最高,达到437.68%。

    从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来看,国有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显著高于股份制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主要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平均为10.44%,其中国有银行平均为11.60%,股份制银行平均为9.44%。主要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最高的是建设银行,为13.62%。

    从贷款投向来看,主要银行零售业务占比差异较大,对公业务投向及不良情况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在主要银行中,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和邮储银行零售业务占比均超过50%,其中平安银行零售贷款占比最高,为60.20%;长三角地区是大多数银行投放占比最高的地区,仅有建设银行和邮储银行贷款投放占比最高地区为中部地区,中信银行为环渤海地区。从行业分布来看,主要银行贷款投向主要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制造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从不良情况来看,各家银行“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不良率明显高于其他行业,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不良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从高级法银行实践看,代表性银行高级法具有一定的资本节约效果。在六家高级法银行中,仅有招商银行公布了权重法相关情况,其权重法下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68%、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2.16%、资本充足率为13.79%;而高级法下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2.29%、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3.98%、资本充足率为16.54%。

    总体来看,13家主要银行风险管理表现差异较为明显,因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13家银行中有7家不良率同比上升,拨备覆盖率有7家同比下降。而平安、招商、兴业等银行不良贷款率在疫情背景下逆势降低,拨备覆盖率逆势提高,表现出了良好的风险管理能力。

    主要银行风险管理特色

    纵观良好风控实践银行,其风险管理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战略坚定,精耕细作,持续扩大市场竞争优势。如招商银行数十年坚持零售金融战略,夯实零售业务精细化管理基础。平安银行4年前提出零售转型战略,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不折腾,厘清发展重点不盲乱,准确把握趋势立潮头”。邮储银行结合自身管理基础和主要优势,紧紧围绕服务三农、城乡居民和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和“零售主导、批发协同”的业务战略,并持续开展智能风控体系建设。主要银行围绕战略重点,夯实精细化管理基础,风险管理服务于经营战略,战略坚定,业务特色突出,风险管理领先,持续扩大了市场竞争优势。

    管理协同,风险管理与业务管理、资本管理的一致性较强。在战略目标引领下,主要银行强化战略引导,风险管理、业务管理和资本管理策略紧紧围绕银行发展战略,风险管理和资本管理充分融入业务管理中。如招商银行在董事会层面设立风险与资本管理委员会统筹风险管理和资本管理,确保风险管理和资本管理能够有效衔接,将风险约束理念贯彻到银行经营的各个环节。平安银行以风险预算为引领,确保风险管理和资本管理能够有效衔接,同时夯实风险预算过程管理,确保风险约束传导到业务层面的每个“毛细血管”。

    科技引领,风险管理数字化和智能化程度较高。领先风险管理实践银行的另外一个显著特征是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数字化风控转型步伐。如邮储银行按照“金融科技超常规发展”思路,2020年在信息科技领域投入90.2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15%,同比增长10.35%,2020年一年实现了科技人才数量翻一番。同时,邮储银行在全行数字化转型大背景下,通过筹建智能风控中心的形式,批量化引进风控计量专业人才。招商银行2020年信息科技投入为119.12亿元,同比增长27.25%,是营业收入的4.45%。依赖全行整体数字化转型,招商银行风险管理以用户视角集成多个模块,整合打通底层系统数据,實现客户基础信息、风险信息、关系图谱信息一键查询,风险报告、预授信报告自动生成。

    策略超前,前瞻布局调整风险和业务策略。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监管要求,主要银行提前布局,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监管改革,积极调整业务策略。如主要银行均前瞻考虑《巴塞尔协议Ⅲ》中的资本监管改革,发展资本节约效果好、自身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业务。围绕国家绿色金融战略,主要银行提前布局和调整业务结构,如兴业银行作为国内首家赤道银行,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将绿色金融作为集团战略核心业务,逐步构建起集团化、多层次、综合性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

    预警前瞻,及时发现业务劣变趋势并及时制定风险应对措施。浦发银行天眼系统升级到3.0版本,实现集团关系系统管控,为智能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线上监测发现线索、线下分析初核源头、现场检查核实确认,三者相互融合落实“吹哨人”定位。兴业银行建立风险信息采集、整合、展示和确认的管理机制,上线智能风控平台,积极通过共享、购买等方式扩大外部风险数据来源,持续提升风险预警信息的全面性,提高预警结果的前瞻性、准确性和可靠性。邮储银行建立差异化、多层次的“金睛”信用风险监控系统,深度融合大数据、舆情监控、关联图谱等自然语言理解技术,实施客户精准风险画像,开展智能化监测预警分析,加强重点风险领域的行业、区域、客户、产品信用风险防控。

    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启示

    展望未来,国内社会尤其是国际社会尚未走出新冠肺炎疫情的阴影,国内社会经济还处在适应新旧动能转换、宏观调控政策更替的转折关口,监管改革即将落地实施,区域和行业可能继续分化,市场不确定性因素仍将给银行业带来较大的风险管理压力。

    新的风险管理形势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应将风险管理放在银行经营中更为核心的位置,借鉴主要银行风险管理经验,在稳健经营的同时打造自身竞争力。

    保持战略定力并持续扩大在细分领域的竞争优势。风险管理应服务于发展战略,发展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一家以住房抵押为主营业务的银行天然要比一家服务于小微企业为主的银行的风险管理难度要低,但后者的风险管理模式不一定适用于前者。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发展战略,并保持战略定力,走出特色经营道路。同时,商业银行须围绕发展战略夯实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打造在细分领域具有特色的、有效的风险管理模式,持续扩大在细分领域的竞争优势。

    围绕战略增强资本管理、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协同性和一致性。借鉴主要银行实践经验,商业银行应确保资本管理、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有效协同,要确保风险约束理念及传导能够在全行上下有效贯彻。在战略引导下,风险管理、业务策略和资本管理共同服务于发展战略,同时应将风险管理作为提升价值和创造价值的核心工具,嵌入战略管理全流程,切实提升银行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提高银行市场价值。

    结合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数字化是银行经营的发展趋势,风险管理智能化、数字化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商业银行应借助智能风控,实现科技赋能,适应大数据时代,深化统一授信管理和穿透管理,投入使用智能风控系列工具,提升复杂多变市场环境下的风险应对能力。

    把握监管和业务发展趋势,前瞻调整业务布局。新资本监管规制将于2023年1月1日起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商业银行应前瞻考虑实施影响,提前调整业务策略,并以实施《巴塞尔协议Ⅲ》为契机进一步夯实管理基础。同时,商业银行应按照国家绿色金融发展战略,使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底色,主动适应绿色金融发展趋势,前瞻调整业务结构,在绿色金融布局中占得先机。

    提高風险建模能力,提升预警的前瞻性和可靠性。风险预警能力是一家银行风险管理水平高低的直接体现。风险预警具有足够的前瞻性,风险处置措施得当,银行可以不过于依赖事前审批,也能将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主要银行普遍建立了以数据为基础,以预警模型为依托的数字化、智能化风险预警体系,实现客户风险全面画像,风险水平变化敏锐捕捉。商业银行应借鉴领先实践经验,强化预警模型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自动化、触发式预警能力,完善预警后的处置措施,并建立预警模型监控管理机制,最大程度地控制风险损失。

    (作者单位:中国民生银行总行风险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