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式下高职财经类专业实施产教融合的创新性研究

    阮晓文?朱玉赢?广银芳

    

    

    

    在国务院深入实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背景下,高职财经类专业深入实施产教融合成为高职院校专业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本文围绕产教融合的内涵、中外研究现状等进行了回顾,并提出了了产教融合的生态圈模型、评价指标体系、专创融合模式、“互联网+产教融合”的模式和产教融合的国际化模式等。

    一、引言

    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该方案指出,在开展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基础上,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要带动各级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建设一批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随着“职教20条”的颁布和实施,产教融合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产教融合的界定、内涵、现状进行论述,同时就实施产教融合的创新模式进行探析,以期为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实施深度产教融合提供借鉴。

    二、产教融合的界定及内涵

    (一)产教融合的界定

    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为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跨越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的疆域,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产教融合体现了教育教学、生产实践、技能积累与社会服务相结合,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是一种教育与生产的交叉制度,其具体内容包括专业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二)产教融合的内涵

    国内就产教融合的研究成果也不少,杨善江、陈年友等人认为产教融合是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依托各自的资源和优势,“以互信和合约为基础,以服务经济转型和满足需求为出发点,以协同育人为核心,以合作共赢为动力,以校企合作为主线,以项目合作、技术转移以及共同开发为载体,以文化共融为支撑的产业、教育内部及之间各要素的优化组合和高度融合,各参与主体相互配合的一种经济教育活动方式”。还有学者认为,产教融合应具备双主体、跨界性、互利性、动态性等鲜明特征,并应该能够作为实现行业企业人才供应体系提质增效的组织保障和机制保障。 因此,总体来看,产教融合就是产业与教育的融合,有产学合作、校企合作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实践中更有着复杂的利益关系与运作模式。

    三、中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一)国内产教融合研究现状

    产教融合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相关的研究成果也较多,学者们百家齐鸣,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高职院校进行产教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分析和列举了一些具体做法。这些研究为高职院校开展产教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

    1.关于对产教融合内涵的探讨

    (1)认为产教融合是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的互动或合作关系。陈年友等人由产教定义延伸出产教融合内涵,认为产教融合就是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合作,即职业院校是为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邢辉等人认为产教融合是教育界与产业界为了推动技能养成与发展而进行的资源优势互补的合作活动及合作关系。

    (2)认为产教融合是一种“组织形式”或“统一整体”。罗汝珍认为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与物质生产、社会服务等行业共同开展生产、服务和教育活动,且形成不同于单纯的教育与产业的另一种组织形式。杨善江认为产教融合是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有机整体。教育部门和产业部门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以互信和合约的形式在项目合作、技术转移及共同开发、文化共融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共同参与教育,从事社会生产的一种经济教育活动方式。

    三是认为产教融合是一种发展战略。王继元提出产教融合是高校与产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中紧密合作、彼此关照、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一种发展战略。罗威认为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实践教学则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

    2.关于对产教融合机制构建研究方面的研究

    相关学者的观点可以概况为动力机制、运行机制、机制创新等几个方面。

    (1)在动力、互动机制方面,高飞等人认为产教融合的、动力主要来自技术的革新与创新、核心竞争力追求和竞争合作压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四个方面,提出构建产教相互依存、产教共生互融、产教互动共进的互动机制。周丹认为要从转变教学观念、开展校企合作、推行制度管理等方面入手,及时构建高水平的产教融合动力机制。潘陆益从宏观角度出发,认为深化产教融合,需构建政策导向機制、法律保障机制、利益平衡机制、经费投入机制等动力机制,促进参与职业教育的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各方与产业深度互动,形成产教一体、良性互动的局面。

    (2)在运行机制方面,陈双秀等人从专业建设入手,提出要构建校企合作定期研讨协商机制、以联盟为平台的人才共育合作机制、常规管理运行机制、产教融合项目纽带运行机制和校企文化融合运行机制。宋向东等人则提出要建立互利共赢的政策引导激励机制、工作室机制、行业协会监督协调管理机制、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机制,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的发展格局,使职业教育真正为产业发展服务。

    (3)在机制创新方面,毛文学提出创新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创建产教联盟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机制、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共赢机制和探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长效保障机制,促进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杨运鑫等人提出要创建并完善统筹督导、法规保障、激励补偿、多元配置、协调联动和质量评价等机制,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教学与生产深度融合,实现校企双赢。

    3.关于产教深度融合的困境方面的研究

    (1)一是虽有国家层面的态度支持,但目前还缺乏关于开展产教融合的法律法规、税收和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相关制度,参与主体没有法律作为保障,企业利益无法得到有效维护,导致职业院校推进产教融合的主动性不强、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2)二是产教融合涉及学校、教育行政、行业企业、财政等多部门。但当前产教融合的管理体制尚未建立,管理架构还不完善,缺少整合、协调机构,政府的统筹功能还有待加强,导致产教融合的顶层管理效率不高。

    (3)三是尽管校企合作活动日益活跃,学校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在不断彰显,但总体上我国校企科技合作水平仍然不高。除政府的公共政策和校企自身因素外,沟通渠道不畅、文化差异较大、合作能力不强等多种复杂因素对校企合作影响较大。

    (二)国外产教融合现状

    1. 美国社区学院模式

    在美国,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机构是遍及全美各地的社区学院,80年代以后, 美国加强了高中段与高中后职业教育的贯通与衔接,即把高中段二年的职业教育作为高中后职业教育的准备阶段,二者互相衔接。鉴于社区学院办学特点,美国把它作为实施“ 2+ 2”模式的重点,由此更加巩固了社区学院在实施高职教育的地位。

    2. 德国双元制模式

    德国的双元制主要是专业理论与技术技能培训以及教材均采用两种内容,学生具有两种身份。德国产教融合是“双元制”模式,是德国教育模式的标榜,这一模式培养了具有超高技艺的技术工人,提高了德国制造业在全世界的知名度,为德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 法国学徒制模式

    法国的学徒制是学校企业学生培训中心以及政府的全员参与,文化课程以及技术理论课在学徒培训中心进行,而实践课在合同工厂进行,并且有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学徒与企业之间签订了培训合同,并且国家立法保护学生和企业,而且给予企业补偿或补助。

    4. 英国“三明治”、“工读交替”模式

    英国的“三明治”教育,能把工程设计、研究、实验与教学融为一体。在“工读交替”模式中,英国制定国际职业资格制度,建立起国际职业合格证书、普通国家职业资格和普通教育三种证书等值、互换机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三条可供选择的通道。

    5. 加拿大合作教育模式

    加拿大合作教育模式是学校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参与,学生在学校和产业之间来回切换,学习或带薪顶岗工作每4 个月切换一次。企业与学生的专业教育的需求进行无缝连接,根据企业的需求,结合学生的意愿确定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形式。

    6. 日本短期大学模式

    日本企业桶过实施企业见习、共同开发教材等方式旨在培养社会所需求的人才。同时 日本高校和大型会社拓展海外实习基地,派遣在校生去海外分店现场实习,对利用春假和暑假去海外研修的学生学校还设有特别的奖学金制度来鼓励并支持学生实地研修,在国际交流中促进产教融合,推动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的顺利衔接,最终实现学校、学生、企业和社会的多方共赢。

    四、高职财经类专业实施产教融合的创新性模式

    上文中国内外有关“产教融合”的研究为中国高职财经类专业实施产教融合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参考和启示。本文结合理论文献和实践研究,拟提出以下创新性建议。

    (一)产教融合生态圈构建

    产教融合的建设实际上是一个涉及到政府、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生态圈的建设,本文提出以下“实施产教融合生态圈模式”具体见下图1。

    图1:高职财经类专业实施产教融合生态圈模式

    从上图可以看出,企业与院校深度融合,在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实践、实训、双师培养、学生创业、国际化、教学质量诊断与评估等诸多方面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产教融合模式下的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分为人才培养期初、期中和后期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呈现不断递进,螺旋上升的形态。

    政府在人才培养模式中起到政策法规制定、政策引领和财政支持的作用,行业学会和协会起到指导和协调的作用,政、校、行、企四者共同发力,共同构建产交融和的生态圈,致力于产教融合的实施,并形成一个闭环。同时本模型还生动呈现了产教融合生态圈中,政府、企业、学校和行业各自的分工和实施产教融合的具体内涵,模式图清晰明了,容易理解,方便操作,具有可复制性。

    (二)产教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

    针对实施高职财经类专业产教融合的效用应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本文结合调研及文献梳理,拟提出以下建议指标包括: 政府(10%-15%)、行业协会(10%)、高职院校专业建设(20%-25%)、招生与就业(10%-15%)、师资队伍建设(10%)、实践基地建设(10%)、人才培养(15%-20%)、创新创业(5%)和国际化(5%)等。

    本评价指标包含政府作用、行业协会作用、专业课程、教学、招生、就业质量、人才培养、教师发展和基地建设等多个指标权重,较为完整地涵盖了多个评价指标,为高职财经类专业实施产教融合的具体效果提供了评价标准。

    (三)专创融合模式

    高职财经类专业实施产教融合如何促进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呢?本论文提出以下的产教融合与创新创业模式图2和图3。

    图2:产教融合与创新创业融合模式

    从上图2可以看出,高职财经类专业通过与产业的深度融合,组建团队,开发项目并运营真实的企业项目,在此过程中完成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开发创新创业教材,合作开发创新创业项目,使专业与创业深度融合,理论与实践结合。

    图3:“校、企、创三位一体”模式图

    从图3可以看出,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可以实现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第一步,学生在校通过学校专业理论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的学习,具备了基础的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素养;第二步,深入企业,通过产教融合进行实战经验的培训和提升,将学校专业理论与企业实战相结合,进行进一步的提升;第三步,学校通过校企共建的方式,实行企业和学校“双导师制”创建创客工作室,运营真实商务项目,在运营真实业务项目中进行经验的总结和凝炼;然后再通过学校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再到企业实战和培训这样一个闭环的过程,实现“校、企、创三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

    (四)“互联网+产教融合”的模式

    “互联网+产教融合”是指在信息化的条件下,充分运用互联网的思维,通过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产教融合模式,这一模式可以实现三个无缝对接:首先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分析技能人才需求的层次、数量、规格、时间及职业核心能力,实现企业用人数据与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无缝对接;其次可以依托校企双向網络,建设校企远程互动数字传输教室,重点展示企业生产操作的局部细节和重要流程,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真实现场实操的无缝对接;最后通过建立产教融合云服务平台,实时获得产教融合相关动态信息,实现校企双方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课程资源、信息资源的无缝对接。

    (五)产教融合的国际化模式

    在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高职财经类专业要大胆走出去,通过实施海外分校、建立海外培训中心、建立“鲁班工坊”、师生交流和双学历等项目深入实施高职财经类专业的国际化工程,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实现文化、经济和人文的深入融合,这其实也是产教融合的一种创新方式。当然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与中国驻外企业的深入合作或者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的合作,共育共训,共建实践、实训、实习和创新创业海外基地,深入实施产教融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的国际化人才。

    五、结语

    深入实施产教融合是高职财经类专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如何创新性地实施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关注的热点,也是高职院校深入落实“职教20条”的必然要求。本文围绕新形势下高职财经类专业实施产教融合的内涵、创新性模式等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产教融合的生态圈模型、评价指标体系、专创融合模式、“互联网+产教融合”的模式和产教融合的国际化模式等,为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深入实施产教融合提供了借鉴和思考。(作者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为:2018年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产教融合研究会研究课题重点课题“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产教融合内涵特点及实施路径研究”,课题号GJZX18-01,系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