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与中国传统文化

    郭继春

    我国新时期的道德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民族意识体系、知识结构体系、价值观念体系、论理道德体系,以及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模式等体系的文化积淀。这种文化积淀在我国的农村有着很深的烙印,它是以生物遗传和社会遗传的形式世代延续,已深深地融化在中国农民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内化为人们的一种文化心理和性格,并渗透到农村的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甚至农民的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因此,承袭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已构成我国农村社会文化传统的背景,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置身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外,而只能在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去探索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农村社会影响的具体表现

    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要置身于中国国情,要在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这块土地上进行,当代农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承受者,当社会化过程把传统文化内化为他们的精神素质时,便赋于他们一定的思想、观念、性格、情感,支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对当代农民发生影响,这种影响的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农村传承的长期性:我国是一个几千年的农业大国,中国传统文化以社会遗传形式在农村世代延续,这种传承和影响将是长期的。它包括有意识的传承,就是通过教育等形式:也包括无意识的渗透,是指通过一些间接的、潜移默化的方式。生活在农村这个环境中,一代一代的农民遵循着一定的生活方式、习惯行为,其传统思想渗透到正常生活和思维模式的各个方面。

    第二,传统文化在农村的一惯性和渐变性:受传统文化影响而形成的某些行为模式、思想观念、性格情感,一旦形成就将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灵深处,其表现是传统文化在农村的一惯性。但是,什么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受时代的变化影响,无论其传统文化多么固执,都会印上时代的烙印,这就是传统文化在农村的渐变性。

    第三,传统文化在农村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并存: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它的内涵丰富,一方面包括一些有益的,如刚毅奋进,积极进取的人生理想;“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以德治国,修身养性的重道精神: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人贵物贱,重人轻神的人文精神;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人和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等等,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对我国一代一代的农民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行为模式产生积极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包含一些消极和落后的因素,如唯古是法,唯古是宗的认识价值取向;“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观念、“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伦理道理:“天下变、道亦不变”等唯心哲子;重人治轻法治及所谓“礼不下庶民,刑不上大夫”等特权思想。这些又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行为模式产生消极影响。因此,传统文化在农村的两面性是并存的。

    二、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

    在农村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以往我们采用的是砸烂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方法,就是将传统文化全部否定。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行不通的。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一面,通过进行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来达到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其理由如下: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是新文化创造和发展的基点:任何新文化的创造都不可能割断历史,文化的发展具有继承性、延续性,它不能离开也无法离开已有的文化传统,在先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基础上继续开拓,才有可能创造自己时代的文化,才不至于中断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同样,未来中国新文化的发展,要从传统中吸取养料,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

    第二,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民族之魂,它对于塑造民族的品格和风貌,对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民族精神主要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也可以说,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产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民族历史越悠久,民族文化越丰富,该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就越深遂,也就越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世界上没有不贯穿民族精神的民族文化,也不存在不体现民族文化的民族精神,我们在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中,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第三,传统文化的精华有利消除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社会乃一集合的整体,个体总是生活在群众之中,是家庭、国家或天下的一员。中国传统文化对一己的私利,从来是不肯定和不赞扬的。其肯定和赞扬的是所谓“天下之利”,是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思想和精神,以天下为己任视为“大道”、“正道”。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服从群众、服从国家、服从社会,这种精神与市场经济盈利原则诱发的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个人主义是对立的。在“义”与“利”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强调“先义后利”“义以为上”,认为在获取个人利益时,一定要考虑是否符合公正、诚实的原则,反对“见利忘义”,主张“义然后取”,甚至“以义制利”。其重义轻利的基本思想与市场经济的拜金主义,金钱至上,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是对立的。由此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确定包含有消除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文化。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正确认识处理中国文化传统与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是摆在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并较好地与农村政治思想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以此来改变农村的思想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