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发展思路初探

    李霰菲

    摘要: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的基础,其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它与农村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它又与城市关系密切,是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后盾。本文以福建省福安市为例对小城镇发展提出若干思考。

    关键词:小城镇;思路;福安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曾经说过:“在今后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中,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是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要改变中国人的面貌和综合素质,提高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改变人的身份被限制的状况,最终打破中国城乡二元结构。”而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当中,小城镇建设则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1]

    一、发展小城镇的重要作用

    (一)吸纳和集聚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小城镇依托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依托产业集群,可以吸纳和集聚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快涌入城市的压力,减轻了城市住房、交通和环境等方面的压力。与此同时,也为下岗职工提供了就业场所,这些聚集而来的不同构成的劳动力,会为小城镇建设努力奋斗,从而促进小城镇的更加繁荣。

    (二)有效合理的布局产业

    小城镇可以分担城市的部分功能,承接城市的产业转移,使城市向高收益、高效率的产业方面发展,提升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经济效益。乡镇企业可以以小城镇为依托,对接城市的产业转移,集中建设,联片发展,形成集群,同样使农村向高收益、高效率的产业方向发展。这样既可以缓冲城乡差异所导致的城乡矛盾,又可以调整城乡经济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城乡的共同发展。

    (三)促进城乡一体化

    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的基础,其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它与农村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是实现城乡统筹的关键。它又与城市关系密切,是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后盾。小城镇作为广大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商品交换场所,可以促进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小城镇作为连接广大农村和城市的交通运输中心,可以促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小城镇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目的地之一和相关特色产业的集中地之一,可以与城市分工协作,形成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小城镇与广大农村、城市都有紧密的建设联系,可以促进城乡建设一体化;小城镇可以将城镇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向广大农村的传播,在改变广大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守旧,观念滞后

    小城镇建设乏力的根本制约因素之一在于人们思想观念的滞后。从目前情况来看,在推进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认识不足、思想守旧,观念不新的现象。由于思想观念得不到及时的更新,自然就跟不上社会的步伐,就导致决策者对经营小城镇的理念认识和理解不深。对中央和上级的政策认识不够,缺乏经营小城镇的理念,思路不够开阔,思维不够敏锐,这影响和制约了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2]

    (二)农业产业化偏低,耕地保护形式不容乐观

    随着小城镇建设的推进,交通网络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建设等都增添了土地利用的多元化需求,农业发展所需用地也就相应减少。从福安的市情看,主要表现为山多地少,人均耕地为0.045公顷左右,不及全国平均数的一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耕地保护形势不容乐观。同时,农林牧渔各业也未形成产业化,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较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3]

    (三)发展模式趋同,小城镇发展特色不鲜明

    福安市小城镇特色不够鲜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城镇地域风貌特色不够鲜明。小城镇建设千镇一面,无论是城镇布局,还是建筑风格都千篇一律,小城镇缺乏风貌特色。二是小城镇产业特色不够鲜明,没有像浙江的“一镇一业”的特色产业,缺乏不同乡镇各自的创新。

    (四)建设资金不足

    小城镇建设资金的开发和使用是决定城镇发展速度快慢、规模大小、标准高低的重要因素。资金问题影响和制约着小城镇建设。从这几年的情况看,上级政府财政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规模较小,城镇建设需要数额巨大的资金,仅靠政府投入,远远不能解决问题。招商引资困难,引资难度很大。

    (五)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

    农业污染方面: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药、化肥对农产品的污染及农膜产生的“白色污染”大量增多,城镇居民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垃圾,规模化养殖及水产养殖造成的污染也愈加严重,特别是以化学肥料替代有机肥料造成的农田污染日益严重。此外,有的乡镇企业由于布局分散、规模比较小、经营方式粗放,也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三、小城镇发展的思路对策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当前,小城镇建设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依据各乡镇的自然资源、地貌特征、民主文化和小城镇发展水平的现状要因地制宜,使小城镇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必须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坚持完善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总体规划,要把小城镇经济建设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要坚持改革创新的思路、改革创新的机制、改革创新的措施,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特别要以思想的大解放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环节、鼓励简单办事、提高办事效率,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二)努力发展现代农业

    在推进小城镇建设进程中,要保护好耕地,做到“开源节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一方面,坚持小城镇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尽量把新建项目安排在现有建设用地上,做到耕地的“节流”。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现有土地利用潜力,加强对中低产田的改造,提高耕地质量,相应增加耕地数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在推进城镇建设进程中,要保护好耕地,做到“开源节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4]同时,要提高农民素质,农民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进度,尤其是要重视加强青年农民和妇女的技术培训,提高其学习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此外,要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重点培植龙头企业。兴办特色农业工业园,做强优势特色农业,着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如福安赛歧镇可充分发挥以象环村为代表的福建省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葡萄、杨梅、茶叶等优势产业和高优农业。推广农业“五新”技术,推进茶叶品种改良和技术升级,促进泰康红、象山茶叶生产的规模化和精细加工,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品牌效应。

    (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乡村旅游的投资商在开发中要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实施 “产品差异化”战略,走品牌化发展道路。一是以革命遗迹遗址为载体,发展“红色旅游”小城镇,如福安市溪柄镇柏柱洋斗面村,是廉政与红色教育基地,是红色旅游资源最集中的区域,“中共闽东临时特委”、“闽东苏维埃政府”、“红军独立团部”、“共青团闽东特委”、“闽东妇女工作团”等革命旧址均集中于此。二是以历史、民族文化为载体,打造“文化旅游”小城镇,如,康厝乡具有浓郁的畲族风情,乡境内山清水秀,自然景点有东山雪涧、纱帽石、凤洋清泉洞、象地龙井等,旅游开发已成为新兴热点。金斗洋村民武术为“中国畲族武术之源”而闻名遐迩。“三月三”、“九月九”畲族风俗节,场面热烈,引人注目。如,溪潭镇的廉村是“开闽第一进士”薛令之的故乡。三是以自然景观为载体,打造“生态休闲”旅游小城镇。四是以森林为载体,打造“生态绿色”旅游小城镇,如坂中乡的森林公园。不同特色小城镇要做好特色旅游产品的推介宣传,并结合民俗风情和特色文化,由民间组织和企业适时举办各类节会活动,加快旅游名镇的发展。[5]

    (四)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小城镇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其投入的多寡程度,直接影响着小城镇建设的进度和质量。从目前实践看,小城镇建设资金仍然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银行信贷和民间资本发挥作用不大。针对资金投入问题应该要增加对城镇的税收返还,把城建税、土地出让金等全部留给城镇,为城镇建设提供更充裕的资金,增强城镇自主决策与统筹协调的能力。运用公司化运作模式,城镇成立公司,通过公司作用承担起政府无法做、无精力做及难以做好的职能,通过市场化运作筹资、融资来增加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投入,通过收入补偿、有偿服务等方式解决公司的运行和积极性问题。同时还可以争取金融机构支持。各级公共财政投入在农村的占比要增加,坚持环保优先原则,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支出结构,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投人力度,落实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工程的配套资金。

    (五)深入开展小城镇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一是加强对小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引导广大农民发展绿色高效农业,努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增效。积极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使广大群众自觉参与环境保护,从自身做起,自觉地维护、建设良好的农村环境,形成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氛围。二是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工作的重点,同时抓好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农村工业污染、农村生活垃圾、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三是要大力推进健康养殖,防治养殖业污染。规范养殖,优化养殖布局,做好畜禽的粪便处理,大力推广“猪—沼—果(茶、菜、稻)”的经营模式。四是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要加大对农村垃圾处理的资金投入,根据各村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级别的补助标准。通过“以奖代补”等有效形式,按比例对农村垃圾基础设施、日常运行管理等环节进行补助,保证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的正常有序运转。建立农村垃圾处理管理网络,以村为单位,建立村收集、乡镇清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清理体系。建设基础设施网络,建立户有垃圾收集箱,村有垃圾回购点、垃圾房,乡镇有垃圾中转站,以户为主对日常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促使城镇的生态环境整治走上健康的发展之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6]

    参考文献:

    [1]城镇化: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J].宁波经济(财经视 点),2013,(6).

    [2]李正宏,李波平.湖北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思考[J].湖 北社会科学,2013,(6).

    [3]高靖蓉.福建省试点小城镇发展动力机制及其对策 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

    [4]占纪文,林锦彬.基于粮食安全和指数平滑模型的 耕地保有量预测研究-以福建省宁德市为例[J].科 技和产业,2012,(2).

    [5]陶良虎,张继久,李波平.湖北小城镇建设的总体思 路与对策建议[J].政策,2014,(5).

    [6]黄国良,陈元勇.福建省试点小城镇生态环境问题 及对策思考[J].学术评论,2013,(6).

    [责任编辑:胡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