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创新力:教师发展的核心指向

    郎妍 吕珍

    [摘 ? 要]创造性教学对教师发展有重要作用。为此,在分析教学创新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索了教师教学创新力的优化路径,包括以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为落脚点,在教学层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技能,通过设立创新基金与开展创新力教学大赛营造创新氛围等。

    [关键词]教学创新力;创造性教学;教师发展

    教师教学创新力是指教师为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促进学生和自身发展,使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所进行的必要的改变和探索[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教师要“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手段,改革学生评价方式”。因此,探讨教师教学创新力在教师发展中的作用、影响因素及优化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造性教学在教师发展中的作用

    “新基础教育”的倡导者叶澜认为,教师不仅仅是知识传递者,更是创造者,教育的魅力是创造的魅力,是创造生命发展的魅力。寓教于“创”是教学的内核,是教师发展的关键素养。创造性教学在教师发展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1.创造性教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界定,隐含了“知识创造型”“拓展学习型”“知识建构型”的意涵。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协调者”[2]。

    一是线下(课堂或实践)创造性教学全面统筹“知识创造型”“拓展学习型”“知识建构型”素养,至今仍然是教学的主流。“知识创造型”指教师对专业知识、实践性知识、通识性知识、条件性知识等的加工创造。“拓展学习型”指教师运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拓展学习内容,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而“知识建构型”融合于创造性教学,指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建构新的知识。相较于传统教学,创造性教学的外延性更强,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二是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传统课堂已经难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要利用新技术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创新,并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才能真正满足数字一代成长的发展诉求[3]。信息化、智慧化、智能化的创造性教学为教师专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也激励着教师不断进行课堂改革与教学创新。

    2.创造性教学是教学自主权的价值表征

    教学自主权为教学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创新则是教学自主权的价值体现。当唯分数论大行其道时,教师迫于外来压力,用于创新教学的想法几乎被扼杀殆尽。教师必须拥有充分的教学自主权,教学创新才成为一种可能[4]。具有创新性和艺术性的教学需要教师有权利按照自己选择的方式来呈现教学材料,灵活地创造、改进或超越自己所教的课程[5]。

    3.创造性教学可有效预防教师职业倦怠

    个体在试图表达某一观念或努力发现并解决某一问题的过程中,经常是创造性的。将这些过程扩展到教学情境中,能自然而然地激发创造性的行为[6]。创造性教学可有效预防教师职业倦怠。一是创造性教学总会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促使教师不断思索“教什么”以及“如何创造性地教与学”,并付诸于课堂教学实践。这需要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改变传统教学思维与教学模式。由此,教师重复性的教学活动将戛然而止。二是新颖性和恰当性能促进师生的良好互动与情感共鸣。具有新颖性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促进师生的良好互动。具有恰当性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使师生在教学中能实现情感共鸣。新颖性与恰当性所带来的良好效果,将不断激发教师创新教学的热情,有效预防职业倦怠。

    二、教师教学创新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坦伯格认为,创新力不是单一能力,而是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这6种元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多方面能力的复合[7]。教师教学创新力是这种复合能力的外显形式,其影响因素多种多样,尤以个体特征、环境因素最为明显。

    1.个体特征的教学心理与教学素养

    (1)教师个体特征的影响

    一是教师个体的气质类型。在心理学常见的四种气质类型的划分中,多血质与胆汁质类型的教师能够较快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及教学方式,并乐于寻求突破与创新;而黏液质与抑郁质类型的教师通常不愿意尝试改变。一般情况下,多血质与胆汁质类型的教师更倾向于表现出教学创新力。因此,应积极引导黏液质和抑郁质类型的教师进行教学创新,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能够具备或显现教学创新力。二是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可分为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场独立型教学风格的教师表现为不依赖外在环境,更能主动进行教学创新;而场依存型教学风格的教师表现为更依赖外部环境,不愿主動进行教学创新。三是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教师本身的思维方式会影响其对学生思维的激发与引导。四是教师教学创新力的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多数研究者更加注重协调内部动机对教师教学创新力的影响,但是外部动机也不可小觑,两者的有机统一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教学创新力的发展。

    (2)个体特征的教学素养

    教师知识和能力的普遍提升是教学创新扩散的根本保证[8],而与此相关的教学素养通常体现在教学行为与教学艺术上。一是教师教学的效果取决于其教学行为的合理性。教师的知识、观念、工作积极性和教学监控力对教学的作用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体现出来[9]。如果教师知识匮乏,只会沿用传统教学方式,那么就会表现出呆滞的教学行为,教学创新便无从谈起。二是教学艺术体现于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设计及评价等方面。富于创新的教学,应在教学内容上具有时代性,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具有可操作性,在教学设计上具有易接受性,在教学评价上具有合理性。教学艺术影响着教师教学创新力的表现水平。

    2.环境因素影响教学创新力

    要创造有利于激发教师教学创新的环境,必须先明确影响教师教学创新力的内外部环境。

    (1)内部环境

    一是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的教学氛围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教学创新。二是必要的辅助设施。如利用多媒体等设备可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吸引学生注意力。三是学校的学习氛围。教师学习积极性高,愿意参加国家或学校组织的相关培训,教师彼此之间有更多的沟通、交流及合作,能不断碰撞出新的教学思想,更有利于教学创新。四是重要人物的支持。学校创新教学政策的实施需要重要人物的推动与支持,他们可能是学科带头人、学校决策者或上级领导,他们的支持将直接影响教师教学创新的实际进展,进而影响教师教学创新力的外显程度。

    (2)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因素是影响教师教学创新力的重要因素。主要由组织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激励因素)与社会支持因素构成。教师教学创新力的激发是逐渐从保健因素向激励因素转变的,由最开始满足教师基本生活需求的保健因素,发展到学校不断促进教师教学创新的激励措施。教师教学创新力显然离不开社会支持。以最为显见的课堂教学媒介为例,在几年的时间内,投影仪迅速在农村等偏远地区学校普及,便是得益于社会各界的支持。

    三、教学创新力的优化路径

    1.以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为落脚点

    创造性教学并不等同于培养创造力的教学活动[10]。从理论上讲,教学活动都包含着教师的创造性工作,但实际上学生可能仅是机械效仿,没有动脑的机会。因此,培养创造力的教学活动,不应将表现形式视为目的。表现形式应该变成发展用的工具,变成带着能力向前的工具。过度注重表面现象可能导致这种现象被强化或固定,以致阻碍学生的发展[11]。如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加入动作游戏的环节,本想通过游戏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但因为每一步的游戏流程都是由教师操控的,学生并没有动脑的机会,仅是机械地模仿,以致游戏结束时很多学生还处于迷糊状态,并不能领会教学内容。由此可见,学生发展才是教师发展最应关注的内容,其重点在于强调学生学习的投入与效果,将促进学生学习作为教师发展的任务和目标[12]。因此,这里倡导的教学创新并不是表面上的形式创新,而是追求实质性的创新。实质性创新的标准就是推动学生创新力的发展,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前提的创新才是教师教学创新力的最终落脚点。

    2.在教学层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技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技能。一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能够从课堂学习中发现问题,并通过思考有效解决问题。教师应注意,不到学生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时,不要去开导他。正如《论语·述而》中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二是教师在创造性教学中应摒弃标准答案,引导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想出多种多样的观点、与众不同的观点等,在此基础上,对所想的观点进行精细加工与思考,使它变得更清晰,并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的思维发散。三是在教学中采用头脑风暴法,不评论学生观点的好坏,激发学生思考,产生更丰富的想法,其中就会包括创造性的想法。

    3.设立教学创新基金与开展创新力教学大赛

    教师教学创新基金的设立和创新力教学比赛的开展,也是激励教职人员不断进行教学创新的内在保障。教学创新基金可按梯度设置,申请基金的教职人员需达到教师教学创新力的硬性指标,按照创新的可实施性及效果划分梯度,签订相关文件,保证所设基金全部用于教学创新等。创新力教学大赛应有序举行,可网罗优秀教师、专家及引领创新者,按照高标准、高规格进行,赛后及时交流总结,努力将优秀创新经验应用于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蔡永红,王迪,雷军.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结构与创新表现的关系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2):40-44.

    [2]钟启泉.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N].中国教育报,2017-11-15.

    [3][8]杨俊锋.互联网时代教师知识的发展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9(2):120-125.

    [4]姚计海.教学自主: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J].中国教育学刊,2009(6):83-86.

    [5]Anderson D R. Creative teachers:risk,responsibility and love[J].Journal of Education,2002, 183(1):33-48.

    [6][10][美]A.J.斯塔科.創造能力教与学[M].刘晓陵,曾守锤,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13.

    [7]刘红英.创新力:现代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中国高教研究,2008(4):65-67.

    [9]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16-22.

    [11][美]约翰.杜威.民主与教育[M].薛绚,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47.

    [12]吴立保.学习范式下的教师发展:理论模式与组织建设[J].教育研究,2017(4):103-111.

    (责任编辑 ?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