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的有效整合

    吴树春

    摘要:在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两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二者的存在都是为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大学生塑造成健康、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尤其是在现阶段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下,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整合在一起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也是新时期的崭新课题。本文立足于这一现状展开讨论,并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进而提出相应的整合措施。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育;整合措施

    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教育的整合,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并自觉地动用自身心理力量来磨练心智,与此同时,还能够弥补思想道德素质建设当中出现的纰漏和弊端,发挥思政工作的价值和效应。基于此,高校教师和学生都应当重视二者结合的必然性和意义所在,以此来完善自身发展和高校建设。

    一、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整合的必然性

    (一)现实紧迫性

    在社会主义新型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当中,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有着一定的强调,明确提出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任务。从前者来看,学生成长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这也是基础条件所在,它的存在为思政教育的开展创造了条件。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属性来看,它主要的工作是改善学生心理状况,使得学生能够拥有一个积极性上的心态来面对学习和生活,为学生接受其他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从后者来看,主要作用体现在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从而反作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给予心理健康教育重大的影响。现阶段,在我国的高校当中,尽管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充分重视起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具体的实践环节当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和纰漏。在这种情形之下,将二者进行有效的整合具有现实紧迫性,不仅是为了弘扬思政教育当中的人文精神,充分给予大学生关怀,也是为了能够教会大学生将心理作用的力量较好地运用到生活当中。这也满足了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要,从而促进大学生个体实现良性发展。

    (二)理论基础的合理性

    关于思政教育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末期十九世纪初期,德国伟大的教育家赫尔巴特在他的理论当中提出了关于这一领域的观点,并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后代人的重要参考理论。等到上世纪初期,杜威也在此基础之上发展了这一理论,他认为,高校当中开展的道德教育理应分为两个板块,一个是社会方面,另一个是心理方面,并将这一划分看做是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条件。通过这些理论研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在经历其自身的发展过程的时候,也会牵扯到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问题,从认知环节到情感上的共鸣再到行为举动,思政教育又时时刻刻需要借助于心理的力量。从我们的日常生活来看,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于社会是有益的,而心理是否健康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受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但是在这一过程当中,二者又存在契合点,而这种契合点是高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所在。

    二、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关系辨析

    (一)具体目标追求的不统一

    在总体目标上面,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致性,都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未来建设者。在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各大高校采用的方式包括心理辅导和咨询,从而矫正大学生心理问题,避免大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疾患,从而引起他们走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状态当中。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是一种不焦躁、不压抑的心理状态,力求避开心理上的冲突或者矛盾。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则是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塑造,使得学生能够对于社会持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社会认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种目标的引导之下,往往会在教育实践带来一系列阻碍作用,以至于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之间会出现冲突或者矛盾,不能够协调进行。

    (二)价值导向上的错位

    在心理健康教学当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价值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并且教师并不应该将自己对于生活的感悟和对于道德的标准强加给学生,而是要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而思政教育当中,教师往往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并且按照大纲当中的规定对于学生有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并将这些作为自己行为的重要依据,进而使得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公开性和保密性的冲突

    在思政教育当中,对于学生的要求是希望其能够以敏锐的政治眼光来看待社会,并且在言行举止当中主动承担道德责任感,如果发现相应的问题必须要及时作出回报,并结合实际情况解决好问题,这就体现出一种“公开性”的原则。相比之下,心理健康教育所表现出来的则是一种“保密性”,极其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尊重学生的个人想法,由此看来,两种教育教学课程存在原则上的冲突。

    (四)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冲突

    思政教育将个体的社会属性为重点方向,并且教育学生社会才是根本所在,人类主体的一切活动都应当为社会服务,符合社会的发展潮流。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学生能够着眼于自身的状况和需求,个体的行为要满足自身的未来发展需要,在自尊自爱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实现个人理想。由此看来,二者的冲突还体现在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上面,以至于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侧重点有所不同,也就无法契合在一起。

    三、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整合措施

    (一)观念上的有机结合

    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来说,理应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在观念上利用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将心里健康教学渗透在相关学科的建设方面中来,为思政教育提供基础性作用,进而使得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管理建设能够得到良性推动,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另一方面,要重视思政教育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反作用,将双方的价值发挥到最大程度。与此同时,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有待于丰富和完善,利用好现代化资源,使得传统教学方式当中的弊端和纰漏能够得到弥补,从而构建起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体系,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二)教学内容的调整

    在高校思政教育当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因此其对于大学生未来发展的意义不容小觑。我们不得不承认,科学的思想观念能够帮助学生以一个正确的眼光来看待周遭的事物,从而树立起符合自身发展的人生目标,这样一来,也将有利于避免大学生心理上出现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内容的设置要考虑到通过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实现两方面教育的有效结合。思政教育要减少整体性和模糊性,要有针对作用,起到切实的意义。只有这样,思政课程的最终目标能够得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也随之凸现出来。与此同时,教学内容的调整能够使得学生在两门课程的引导之下,进一步了解自己,明确自己为来发展道路,从而减少自我批评的过程,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

    从整体上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在教学方法上面是存在差别的,从前者来看,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考虑的是对于学生的尊重,采取最能够贴近学生并且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方法,起到正面引导的作用,对于学生的影响是细致入微的。而思政教育却要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起到榜样和规范的作用,企图对于学生的行为举止进行强有力的规范。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效整合,就是要求二者能够互通,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使得彼此的价值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发挥。

    (四)教育阵地的相互补充

    高校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课堂教学始终是基础所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学阵地仅仅局限在课堂之上,而是有必要向其他方面扩大,譬如说可以强化对于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力度,并且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对于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当中的困惑予以开导,高校还可以根据实际发展状况和学生的需求情况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从而有效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实践证明,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能够为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结合提供一个契机,使得二者的阵地能够实现有效整合。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作用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可以帮助心理健康教学做好科学合理的安排和计划工作,并辅助开设相关的普查制度。尤其是在危机干预渠道的优化方面,心理咨询机构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提供有效的咨询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得到有效的帮助来排忧解难。长此以往,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够得到有效地健全和完善,为社会注入符合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五)推动两门课程教师队伍的有机结合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之间的互通性,二者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却又在很多方面存在相似之处。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其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因此在这种前提之下有必要建立一支综合的教育队伍,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能够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有效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合力。值得一提的是,在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立之后,高校就要考虑专门心理教师和现代化教育配件的使用,一方面,发挥辅导员和班主任在这项工作当中的作用,因为他们是距离学生最近的教育教学资源,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具体状况和动态需求;另一方面,在现阶段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运用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欢迎,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高校可以利用这项技术建立起一个覆盖全校的教学网络,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扩大教育面积。并且心理健康教师要和思政教师队伍的结合,使得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够得到人员的保障。

    总的来说,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推动作用之下,人们的利益需求趋于多元化,大学生的心理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困扰。在这种形势之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结合就显现得尤为重要,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有利于良好个性心理素质的培养,还会引导大学生尽快适应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教师要树立起正确的观念,在教学活动当中考虑到社会的需要和学生自身发展当中出现的状况,从而提高高校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范美香.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 系探究[J].教育探索,2007,(1).

    [2]佘双好.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 政治工作研究,2007,(5).

    [3]闫华,曲巍.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 的补偿功能[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5,(6).

    [4]李晓莉.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 合[J].教育与职业,2007,(6).

    [责任编辑:胡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