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与“重组”

刘乐嘉+陈敏
摘要:文章介绍了独立学院园林专业传统园林建筑设计教学的特点和作用,指出了在该课程教学中引入整合性思维的必要性。对传统园林建筑设计教学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整合性思维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并从理论知识教学、专业技能训练和教学方式等3个方面阐述了结合整合性思维进行改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整合性思维;独立学院;传统园林建筑设计;理论知识教学;教学方式;专业技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6-0054-05
一、引入整合性思维的必要性
传统园林建筑设计是园林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不可忽视的培养内容,作为园林建筑类课程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其涵盖了传统园林和传统建筑两向维度的知识,涉及造园技法、建筑构建、文化融入、意境营造等多方面内容,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因此,传统园林建筑设计教学具有鲜明的特点,旨在糅合传统园林和传统建筑两部分知识,通过构思与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传承创新能力。同时,在当今行业对传统园林和建筑文化研究逐渐深入的背景下,能将园林建筑与环境要素一体化考虑,能从传统园林和建筑文化中吸取精华,创造性地应用于现代园林建筑设计的综合创新型人才倍受青睐。由于独立学院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定位,加上传统园林建筑设计的教学特点,教师对该课程教学要建立整体营建的观念,凸显知识与技能的整合与重组。
整合性思维是一种在对各要素结构基础上将其内在关系进行有机地、联系地、动态地包容与柔性思维运演方式,课程整合是以整合思维科学观为指导,主张经验整合、社会整合、知识整合和课程设计的整合[1]。在传统园林建筑设计教学中引入整合性思维,能有效地整合各课程的关联内容,能有机地梳理各知识点、各技能相互之间的关系,并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组,构建完善的教学框架。因此,整合性思维对于传统园林建筑设计教学帮助非常大,可行度非常高。
二、独立学院传统园林建筑设计教学的问题
(一)本质性认识不够
目前,绝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园林专业并没有单独设置传统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所涉及的传统园林方面的内容被分解到园林史、园林美学、古典园林艺术等课程中,传统建筑方面的内容则被压缩合并到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中。这种设置方式,一方面忽視了传统园林和传统建筑的二元统一性,将相互关联的知识点分课程教学,造成了传统园林建筑知识内容教学的不系统,导致了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碎片化现象严重,无法将传统园林与传统建筑方面的内容关联起来综合运用;另一方面又混淆了传统园林建筑和现代园林建筑的关系,将传统园林建筑设计和现代园林建筑设计合并教学,模糊了两者在构造系统、空间组合及文化取意上的差别,忽视了两者之间在传承创新上的关系。因此,导致了学生两方面知识的关联性不强,缺乏较牢固的传统园林建筑的知识基础,不能很好地吸取传统园林和建筑文化的精髓,也就无法从传承中获取设计创新的力量。
(二)教学观缺乏整体性
由于对教学内涵认识的缺乏,传统园林建筑设计教学没有体现整体营建的观念,仅仅讲解古典亭、廊、轩、榭等传统园林建筑形式方面的知识,并没有将传统园林造景和传统园林文化方面的内容有机融入,表现出重形式、轻整体的思想,严重分化了传统园林与传统建筑两向维度的知识点。传统园林建筑植根于园林空间,无法脱离园林空间单独存在,并与造园要素、造园技法、传统文化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因此,如果传统园林建筑设计抛开这些内容,教学即会流于表面,将失去本质的意义。学生只能学会对传统园林建筑形式上的简单模仿,将无法掌握将环境、建筑、文化协同一体化营建的本质内涵,无法建立把众多专业知识统筹考量的柔性设计思维结构,也就无从激发设计中的传承创新能力。
(三)理论教学较盲从
目前,独立学院传统园林建筑设计的理论教学多参照母体高校,基本上与普通本科层次院校无异,没有结合独立学院自身的人才培养要求和学生特点开展教学。普通本科层次高校在传统园林建筑设计的理论教学中强调理论研究与设计运用的并行,具有一定的纵深度。例如在传统园林建筑形体构造方面,要求学生掌握传统园林建筑的木构架营建技术,能在传统园林建筑设计时运用构造理论知识精确推导园林建筑平立面的各部分尺寸。这种深化传统园建单体设计的教学要求,对于逻辑推演计算能力稍差的独立学院学生而言难度非常大,如果仅作一般性的了解要求尚可,过于深入地应用则基本无法实现,反而会引发学生对其他内容学习的畏难情绪。这表明独立学院在传统园林建筑设计理论教学内容上的盲从性较大,针对性不强,主次关系不明确,不仅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也造成了学习的盲目性。
(四)技能训练太分散
园林专业的专业技能包括手绘表现、制图技能、电脑辅助设计、模型制作等,应能熟练运用辅助设计。在传统园林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借助图纸、电脑模型、实物模型等多种载体对设计方案进行反复推敲和修改已必不可少,因而对这些专业技能的灵活运用也成为课程教学的关键。目前,在独立学院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专业技能类课程通常在学科基础课部分单独分散开设,“工具化”的趋势明显,面向设计的运用环节缺乏。当进入传统园林建筑设计的学习,面对整体性强、复杂度高的设计时,学生只会运用单一的手绘制图,并且将其当做设计表现手段而非辅助推敲设计技能,更无法利用其他专业技能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导致了设计作品的简单化、不规范化和平庸化。
(五)教学方式较抽象
独立学院的学生较之普通本科层次院校的学生,其感性思维能力比逻辑思维能力更突出,对具象事物知识点的理解要好于抽象事物。然而,目前多数独立学院在传统园林建筑设计的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式仍然是“口头讲述+板书分析+多媒体演示”的模式,教师在课堂上以文字性的板书介绍知识点,并通过大量的口头讲述分析知识点。这种教学方法学生需经听觉接收教师口头传达的信息,通过对文字叙述的理解,在头脑中还原三维形态,三个过程均需要学生通过抽象思维处理信息[2]。这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抽象程度过大,虽然有时教师会在多媒体中以图片的形式辅助分析,但二维图像对三维空间形态的还原作用还是有限,也无法激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感悟力。因此,独立学院在传统园林建筑设计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抽象性太强,没有充分地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不利于其对传统园林空间、传统建筑造型及构造、传统园林意境文化等知识的认知和感悟。
三、教学“整合”与“重组”的具体措施
针对独立学院在传统园林建筑设计教学中的问题,研究认为引入整合性思维应从理论知识教学、专业技能训练和教学方式等三方面进行“整合”及“重组”,在这三方面充分整合关联元素,重新组织发挥元素之间的协同合作。
(一)重视理论知识的“整合再串联”
传统建筑与传统园林要素、传统建筑文化与传统园林文化之间的关联性是进行传统园林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针对目前独立学院园林专业在传统园林建筑设计教学上相关知识点分散于多门课程、各课程独立、单纯讲授知识的现状,首先必须将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点从现有关联课程中分离出来,重新整合,单独设置传统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与设计过程相结合,为各理论知识搭建一个糅和转化的平台,体现出教学的系统性和应用指导性。
其次,在传统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中,整合重组理论知识并不意味着将相关课程内容单纯地叠加堆砌、重复讲授,必须树立主导思想,通过适合的方式有机串联,使各相关知识点之间前后呼应,进而产生整体效应。传统园林建筑的设计会经历选址、环境营建、立意、组合、选型和构造这么一个基本过程,涉及地形地貌的解读和利用、空间效果的感知与分析、环境氛围的营造、建筑形体的构造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整个过程会使学生不过分关注每个阶段的知识点本身,而重视知识点之间的制约及协调关系。因此,在传统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理论知识教学中,园林空间的整体营造即是教学主导思想,营造过程即是教学主线。在主导思想的引导下,通过主线的串联,将涉及的理论知识点如叙事一般设计成环环相扣的章节,重视每一阶段构思与设计的教学,依托每一阶段的内容重组知识点,并通过设计中问题之间的关系加强各知识点的衔接(如图1所示)。这样构建的理论知识传授链,将中国园林史、中国园林美学、古典园林文化、植物景观设计、园林工程等多门专业课的理论知识有针对性地、有层次地整合到课程教学之中,体现了传统园林与传统建筑两向维度多元知识的交叉串联。
再之,对课程理论知识点的整合重组还应合理地设置教学重难点。根据行业市场的要求及学生特点,独立学院园林专业传统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理论知识教学应把握“三重三轻”的原则,即“重文化传承,轻史学研究”、“重整体环境,轻建筑形体”、“重建筑组合,轻结构构造”。“重文化传承,轻史学研究”指教学应重视传统文化在传统园林中的取义方式和表达形式,以及传承借鉴的方法,弱化对厚重历史发展历程的讲授;“重整体环境,轻建筑形体”要求教学应侧重于对传统园林建筑在整个园林环境中功能作用的分析上,不必过分关注传统园林建筑形态造型方面的内容;“重建筑组合,轻结构构造”即要求教学将重点放在传统园林建筑空间组合布局的内容上,涉及传统园林建筑结构构造的内容只需讲授亭、廊、榭等较简单的典型性园建即可,不需要作过深的要求。把握这三条原则,将使课程理论教学的主次关系明晰,有利于独立学院园林专业学生针对性地学习。
(二)突出专业技能的“整合再训练”
在传统园林建筑设计教学中对专业技能的整合重组不能简单重复,而应以务实为目的,改变专业技能工具化的趋势。结合课程的设计实践,通过设计任务设置的具体化,让学生以解决具体设计问题的方式,将专业技能“回炉重练”,突出“再训练”的综合性,切实提高运用专业技能辅助设计的能力。
首先,须明确专业技能作用。不能把专业技能仅当做设计成果的表现手段,它能够帮助学生研究传统园林与传统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能够帮助其推敲传统园林建筑之间的组合布局,能够帮助其理解传统园林建筑的造形与构造。因此,在借助园林专业技能辅助设计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课程的理论知识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及“如何运用技能推敲设计”,充分发挥专业技能对课程理论知识的协同理解作用。
其次,须体现“再训练”的层次性。相比普通本科层次的学生,独立学院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运用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故结合课程设计对专业技能进行“再训练”时,一定要循序渐进。针对手绘制图技能的“再训练”,可结合设计引入类似制图训练的“补全—整绘”模式。在开始阶段给定传统园林的平面和立面局部,让学生根据讲授的传统园林知识设计补全整个园林环境的图面缺失部分;之后则给定传统园林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剖面局部,要求学生结合所讲的传统园林建筑知识设计补全传统园建的平、立、剖面图;最后再让学生绘制完整的传统园林建筑设计图纸。这种循序渐进的模式让学生将园林制图、建筑制图和园林表现技法等专业技能进行了“整合再训练”,也加强了手绘制图技能与专业理论知识之间的联系。对于学生电脑辅助设计技能和模型制作技能的“再训练”,则应结合设计过程中分阶段的任务要求,从易到难地制作电脑三维模型或实物模型,教师根据学生设计方案分析反馈的问题,指导学生不断地修改模型、優化模型。在这样反复的过程中,学生电脑辅助设计技能和模型制作技能的“整合再训练”将始终处于“实战状态”,紧密地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其三,须重视专业技能的交互。在设计实践过程中,应注重不同知识内容和专业技能之间的的交叉联系。在初步设计阶段可以先辅以三维场地草模,推敲所营建场地的空间特征,再通过二维图纸辅助设计;接着依照图纸的内容,在先前三维场地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传统园林建筑的单体或组合布局的三维模型,在此过程中理解传统园林建筑的构造知识,反复推敲传统园林建筑的组合关系及与园林空间之间的协调关系,确定设计方案;最后参照三维模型完成设计方案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等图纸的绘制。通过交互过程,避免了现在设计过程过于重视图纸手绘训练的模式,真正实现了“知识—图纸—模型”一体化的整合协同。
(三)注重教学方式的“感知多样化”
课程的教学方式是决定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印象和理解程度。针对目前独立学院传统园林建筑设计教学中以“教师讲述+板书演示”为主要教学方式,整合设置后的课程应积极引入新型合适的教学方式,减少对知识点的抽象还原,加深对知识点的直观感悟和理解。传统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不同于其他理论性课程,需要学生具备较好地二维图形与三维空间的无缝转换能力,以及园林环境氛围的渲染能力,能构建良好的图学关系和感悟能力。通过调查分析,独立学院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强于逻辑思维能力,对于文字描述、二维图形分析、静态展示解析等教学方式的兴趣有限,而对三维空间分析、动态演示解析、动感因素体验等方式却表现得很积极。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关联共性,独立学院在传统园林建筑设计教学方法的资源整合中,应考虑将三维模型、动态演示和动感体验等多种形式适度地引入,进行多样化的课程教学。
三维模型和动态演示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利用3ds max、Sketchup等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又感兴趣的几款三维辅助设计软件和实物模型辅助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可以将课程涉及的空间、造型、构造等方面知识,尤其是重难点制作成三维电脑模型或实物模型,结合教师的讲述,多方位及时地进行展示。一方面,对于基本传统园建构架的搭建、传统园建的组合、传统园林要素的配置等内容,相对简单的部分可利用三维辅助设计软件,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地构建模型讲解,不仅可以使营建过程更清晰明了,也能巩固专业技能的运用;而相对复杂的内容则可制作成三维动画,从三维空间层面动态演示营建过程。
动感因素体验主要是将传统园林、传统建筑设计与音乐体验相结合,以展现课程传统文化意境方面的内容。传统文化意境需激发人们的感知共鸣,常常被认为“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因而传统文字描述和图片展示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的作用有限。然而,视觉艺术的建筑设计与听觉艺术的音乐创作这两者之间在形式美法则的运用上有着广泛联系,特别是两者在音乐韵律方面有相通之处[3]。音乐强调听觉与其他感官感受上的共鸣,通过旋律轻重缓急和富有韵律地变化来加强人们的感受、激发人们的情感、丰富人们的联想。利用两者的这种共性,在涉及课程传统园林文化意境部分的讲解时,可考虑选择合适的乐曲辅助教学,一来可通过乐曲的主旋律基调激發学生对传统观园林景点的情结内涵和意境氛围的感悟;二则可以利用乐曲的节奏韵律变化帮助学生体验传统园林建筑高低错落、起伏变化、奥旷有致的空间变换,感知传统园林空间“起—承—转—合”的景观序列组织营造。
四、结语
传统园林建筑设计教学中整合性思维的引入,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空间的立体化构建,将帮助学生建立多视角、多层次、多模式的思维结构,全面提高学生的图学修养、设计思维、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对复杂行业市场的适应力。
参考文献:
[1]高永惠,李怀晖,李虹燕,等.整合思维科学观与学科课程设计方法论的对话[J].湘潭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81-183.
[2]汪智洋,郭璇.思与变——“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设计”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室内设计,2013,(1);33-38.
[3]吴量,李一夔,周虹冰.论建筑设计构思中的音乐韵律[J].高等建筑教育,2009,(3);16-18.